第553章 王位
1874年4月21日,拿破崙三世病逝於凡爾賽宮。這個消息迅速搶占了近東戰爭的熱門,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巴黎。
維也納宮,弗朗茨深深的嘆了一口氣。一個競爭對手就這麼走了。
調節了一下情緒,弗朗茨很快就恢復了過來。
「拿破崙三世去了,法國權利交接少不了一番風波,短時間內我們不要擔心西邊的威脅,下一步計劃要抓緊了。
我們在柏林和倫敦的人,都可以開始行動了。這次的歐洲局勢變動,關係到了未來數十年的國際格局,絕對不能夠讓局勢失控。」
不得不說,戰略布局就是麻煩。任何一個地方失誤,都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包括拿破崙三世的死都在算計範圍內,要是他多堅持幾年,弗朗茨的歐洲戰略非得全部推倒重來不可。
外交大臣韋森貝格:「陛下,法國的局勢比我們事先估計的還要亂。拿破崙三世剛死,法國政府內部也陷入了權利鬥爭中。
即將登基的拿破崙四世威望不足,壓不住政府中那幫元老,目前幾大派系斗的非常厲害。
如果內部鬥爭不結束,恐怕短期內法國人沒有精力干預國際事務,我們的誘敵計劃怕是行不通了。」
法國政府的內鬥是拿破崙三世故意製造出來的,只有手下的大臣鬥了起來,皇帝的權利才能夠得到保障。
拿破崙三世死得太早,給歐仁皇儲鋪路的時間太短,沒有來得及建立威望,無法壓服眾人。
這種情況下,讓下面的大臣互相掐架,小皇帝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過上幾年時間,皇帝的地位穩固了,再換掉下面的大臣就行了。
這是非常高明的權謀之術,可以實現皇權的平穩過度。只不過後遺症也很大,政府在內鬥中浪費了大量的精力,會影響國家的發展。
法蘭西家大業大,發展慢一點兒問題不大。外來威脅幾乎沒有,沒有哪個國家會想不開,跑去入侵法國。
內鬥不斷的法蘭西,顯然不會跳出來搞事情。就算是再垂涎比利時和萊茵蘭地區的資源,有眾多扯後腿的隊友在,也很難變成現實。
只要法軍主力不出來,奧地利也奈何不了法國人。按照計劃,那可是誘惑法蘭西出兵萊茵蘭地區,奧地利拉著歐洲各國一起組建反法同盟。
不要看法蘭西兵強馬壯,但現在他們還真沒有拿破崙時代能打,再來一次反法戰爭,他們根本就撐不住。
弗朗茨點了點頭:「沒有關係,這份計劃的可能性本來就非常低,成了自然最好,失敗了也無妨。
法蘭西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歐洲各國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我們真正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
說出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弗朗茨也忍不住激動。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奧地利終於發展到了無視外來威脅的地步。
歐洲大陸的局勢,已經被攪得面目全非。在普俄對持的局面下,僅剩下一個法蘭西,已經威脅不到奧地利的安全。
從一開始維也納政府就是兩套計劃:平衡普俄實力,或者是打垮法蘭西。
無論實現哪一個,奧地利都會擺脫多線作戰的危機。打垮法蘭西不容易,那就繼續執行普俄平衡戰略。
這是向英國人學習的,約翰牛在執行歐陸平衡政策的同時,還做到了利益最大化,弗朗茨自然要效仿。
……
柏林,收到拿破崙三世死了的消息後,威廉一世差點兒樂瘋了,這簡直就是「想瞌睡就遇到枕頭」。
俄羅斯和奧地利正在揍奧斯曼帝國,法國人又死了皇帝,可以說威廉一世登上波蘭王位最大的絆腳石都不存在了。
外交大臣傑弗理·弗里德曼提醒道:「陛下,事情沒有那麼樂觀,拿破崙三世死了,只是意味著法國干預的機率降低,並不等於完全不會幹預。
近東戰爭雖然牽制住了奧地利的一部分精力,可他們仍然有干預的實力。我們還要考慮英國人的反應,倫敦政府並不想看到我們真正崛起。
想要吞併波蘭,我們最好能夠獲得英法奧三國中兩個國家的支持,至少也要他們默許。」
興奮中的威廉一世瞬間清醒了過來,現在高興的太早了。沒有擺平三大國前,吞併波蘭就是鏡花水月。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和法奧兩國做交易,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利益永遠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如果解決不了,那一定是利益不夠大。不要看歐洲各國反對普魯士吞併波蘭,只要利益到位了,反對也可以變成支持。
選擇收買法奧兩國,那也是現實需要。俄羅斯帝國是死敵,柏林政府不可能去收買;英國人的實力在海上,出兵干涉的可能性非常小。
傑弗理·弗里德曼想了想說:「以目前的情況,我們可以給法奧兩國許諾,以:支持奧地利吞併奧斯曼帝國和德意志聯邦,支持法國吞併比利時作為交易。
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向法國人許諾出售萊茵蘭地區,向奧地利許諾出售波蘭王國南部的部分領土。」
許諾歸許諾,能不能兌現那就要看實際情況了。就如同當年瓜分奧斯曼帝國,弗朗茨還把大半個巴爾幹半島許諾給了俄國人,結果最後大部分地區落入了奧地利手中。
維也納政府同樣沒有違反約定,多出來的領土是奧地利從法國人手中買的,並不是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的。
只不過輪到普魯士,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法奧兩國太強大了一點兒,發生變故的可能性較小,現在的許諾未來很可能會變為現實。
室內陷入了沉寂,大家都在權衡利弊。從這方面來說他們就沒有俾斯麥的膽子大,直接向拿破崙三世開空頭支票,轉頭就翻臉不認人。
猶豫了一會兒後,毛奇首相打破了沉默:「可以嘗試爭取一下,只要能夠吞併了波蘭,我們和法奧兩國的實力差距會大幅度縮小,到時候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未來我們還可以把法國人的目光引向低地國家,把奧地利的目光引到奧斯曼帝國。
不要忘了歐洲其它國家的反應,或許現在的許諾,並不需要全部兌現。」
這種事情在歐洲大陸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如果其它歐洲國家干涉,導致交易無法順利進行,法奧兩國也沒有辦法指責普魯士違約。
這和威廉一世的打算差不多,他早就準備讓英國人最後出來搗亂,阻止法奧兩國向中歐地區擴張。
停頓了一下,威廉一世做出了決定:「那就行動吧,先造成了既定事實,後面再進行談判,結果會對我們更加有利一些。」
如果可能的話,威廉一世更想吞併德意志聯邦帝國。只可惜難度實在是太大,英法奧三國都不可能答應。
奧地利的德意志統一戰略人盡皆知,那怕是為了政治宣傳,維也納政府都會全力干涉。
法國人還想吞併萊茵河以西的領土,中間有德意志聯邦阻隔,普屬萊茵蘭地區是一塊飛地。要是普魯士吞併了德意志聯邦,領土連成了一片,再想要打注意就不容易了。
和原時空不同,為了阻止奧地利吞併德意志聯邦,約翰牛在德意志聯邦投入的資源可不少,完全是親兒子待遇。
雙方的關係之緊密,還在比利時荷蘭之上。德意志聯邦也在玩兒平衡,海軍清一色英式裝備,陸軍基本上都是奧械裝備。
就靠著良好的外交關係,維也納政府都沒有辦法對德意志聯邦動武。想要統一德意志地區,談判好了。只要奧地利可以擺平歐洲各國,他們就不反對。
看似配合的舉動,實際上卻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把破壞德意志地區統一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國際勢力。
無論最終的結果怎麼樣,統治階級的利益都不會受損。就連國防安全都不用操心了,遇到了麻煩,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奧地利求援。
維也納政府放棄了德意志統一計劃的國策,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看似配合的統一,實際上暗藏很多玄機,通過談判完成和平統一,政府只能拿到一個名義上的統一,還會為帝國分裂埋下隱患。
弗朗茨不是沽名釣譽之輩,僅僅一個名義的統治權,可不值得奧地利拿整個帝國做賭注。
然後大家就一起演戲了,德意志聯邦越是配合,歐洲各國就越擔心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地區後,會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合實力暴漲,大家就拼命的阻止奧地利兼併德意志聯邦。
……
華沙,仿佛一夜之間大家都在關注波蘭王位繼承,專家、學者紛紛在報紙上發表評論,將波蘭所遇到的問題全部歸結到沒有國王上。
這可不是胡說八道,他們還有證據的。歐洲所有的強國,都有君主,不是國王就是皇帝。
共和制國家連個代表都選不出來,美國內戰分裂在歐洲已經被宣傳成了反面教材。「皇帝輪流做」被視為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假誰知道呢?反正君主制國家都這麼宣傳,說得多了,大家也就信了。
激進一點兒的報紙,已經開始公開指責政府,為了手中的權利,故意阻止國王產生。
這個說法,也不能算錯。波蘭政府確實不希望國王出現,影響他們手中的權利。
可這個蓋子被揭開了,那就萬萬不能夠承認。現在可是君主制時代,波蘭獲得獨立的時候就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憲法上都寫得清清楚楚,波蘭臨時政府可承擔不起這個罪名。看著外面遊行示威的人群,東布羅夫斯基首相就知道拖不下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