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列強時代
君士坦丁堡戰正酣的時候,決定希臘王國命運的會議也開始了。
地點還是在巴黎,為了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拿破崙三世繼位過後非常熱衷於舉辦這類活動。
在這點兒小問題上,大家都沒有和他們爭的意思,無論是在什麼地方談判,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
無論是倫敦政府,還是奧地利政府,都不缺這麼點兒聲望。又不是交戰國涉及到了面子,必須要爭個輸贏。
這個年代的人不缺乏國際主義精神,希臘政府四處活動,還是拉來了不少國家參與,當然除了幾個大國,大部分國家都沒有發言權。
英法和俄國正在開戰,希臘問題還涉及到了這次戰爭,英法毫不客氣的把俄國人排除在了會議之外,這希臘王國來說也是一個打擊。
本來奧托一世還想要在雅典開會的,以中立國的身份把各國代表都請過來,利用國際壓力迫使英國人退兵。
顯然,希臘政府沒有那麼大的話語權。法國人提議在巴黎召開會議,維也納政府是無所謂,英國人也不想為了這個小問題和法國人發生爭議,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
希臘外交大臣斯克巴塔滿臉憤怒的說:「聯軍士兵未經允許,就擅自進入我們的國土,嚴重侵犯了我們的主權。
作為一個中立國家,對這種肆意踐踏我國主權的行為,提出嚴重抗議,我們要求聯軍立即停止這種侵權行為,撤離希臘半島。」
沒有賠償的問題,斯克巴塔底氣不足,只是期望聯軍撤離就行了,損失他們原因自個兒擔著。
這次進入希臘王國的軍隊,包括英軍、撒丁軍隊、奧斯曼帝國軍隊。因為法國和這三國在近東戰場上聯盟的關係,出面調停這次事件的就變成了新神聖羅馬帝國。
沒有毛病,奧地利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但是新神聖羅馬帝國卻是中立國。
這種奇葩的事情,在神羅帝國時代發生的太多了。某一個諸侯國和外國人交戰,神聖羅馬帝國依然可以保持中立。
這是歷史遺留問題,歐洲各國都承認這種情況,現在再來一次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反正和奧地利交戰的又不是英法,他們可不會在乎奧斯曼帝國會不會感覺受到了侮辱。戰爭進行到了現在,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打醬油了,在聯盟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下滑。
蘇丹政府當然不會為這點兒小事抗議了,好歹他們和奧地利也有一份停戰條約啊,臉皮厚一點都可以說兩國戰爭已經結束了。
這場戰爭已經打的蘇丹政府徹底沒脾氣了,讓他們清醒的認識到了自家實力的不足,除了要變法圖強外,和各大列強搞好關係也變得非常重要。
俄國人可以算是唯一的例外,他們奧斯曼帝國的死敵,雙方沒有妥協的可能,現在還在交戰。
英國外交大臣托馬斯輕描淡寫的說:「斯克巴塔先生,這怎麼能說是無故進入貴國領土呢?
聯軍進入貴國疆域,主要問題是追擊敵軍,這是在為貴國的安全著想。
事先我們也是通知過你們的,得到了你們的默認,聯軍才進入貴國領土的。
如果你們能夠把這幫誤入貴國領土的叛軍交出來,我們立即就可以退兵。」
抗議要是有用,還要軍隊幹嘛?
現在希臘王國裝糊塗,英國人自然也跟著耍無賴。沒有武力反抗,就算是默認,這樣理解沒有毛病。
英國人根本就不承認聯軍強行進入希臘領土,一口咬定是希臘人默許了,證據就是希臘人沒有阻攔。
現在要希臘人交出叛軍來,就是在將軍了。明面上,希臘政府不可能承認這些軍隊和他們有關係,英國人直接把這些人視做奧斯曼帝國的叛軍。
既然是叛軍,那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家務事,不適用於中立國解除武裝戰後遣返條例。
英國人讓他們交叛軍也就變得有理有據了,要是希臘政府沒有能力交出叛軍,那麼就涉嫌包庇或者是支持叛軍。聯軍採取軍事行動跨境打擊,也就說的過去了。
斯克巴塔瞬間萎了下去,耍起無賴來,他們還真不是英國人的對手,三五兩下子就陷入了尷尬境地。
出兵進攻奧斯曼帝國的事情,他們是萬萬不敢承認的,英法都是奧斯曼帝國的盟友,如果承認了這一點就完犢子了。
偏偏現在英國人的提議他們也無法完成,把「叛軍」交出去?開什麼玩笑,要是敢這麼幹,估計不用等英國人動手,國內的民眾就先反了。
這個問題上可沒人幫他說話,是非黑白擺在眼前,想要裝傻充愣混過去,真當約翰牛是傻子?
縱使法奧兩國不希望英國人吞併希臘,也不可能在這個問題和希臘人一樣裝傻。大家還是要臉的,尤其是還涉及到了英國人,大英帝國的尊嚴不容褻瀆。
談判一開始希臘代表就落入了陷阱中,作為調停國新神聖羅馬帝國代表門特內德,自然不能夠讓他繼續往坑裡跳了。
「事情的前因後果,在坐的各位都一清二楚,現在大家就不用繼續兜圈子了。我們還是直入主題,商議一下最現實的問題吧!」
門特內德的意思很明顯,英國人不是希臘能夠惹得起的,做錯了事就要付出代價。在事實面前,企圖矇混過關,還是不要做夢了。
列強做事需要的不是證據,只要認為是真的就可以了。沒撕破窗戶紙,那只是大家看破不說破,最後該怎麼辦還是要怎麼辦。
法國外交大臣奧弗涅避重就輕的說:「鑑於希臘政府在這次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我們有必要給予一定製裁。」
他的意思很明顯了,用制裁堵住英國人的嘴,讓他們無法提出把希臘王國變成殖民地。
這個時候倫敦政府下定決心吞併希臘王國麼?答案是否定的。
倫敦政府正被輿論搞的焦頭爛額,還在想辦法解決遠征軍的後勤問題,那裡還有多餘的精力搞事情。
現在倫敦政府中主張殖民希臘王國的聲音才剛剛出現,距離成為主流還差的遠。
如果各國都不反對,那麼他們吞了也就吞了。吃掉希臘王國,約翰牛還有這個胃口。
不過等到法國人提議召開巴黎會議,奧地利人自欺欺人的頂著新神聖羅馬帝國的牌子當調停者後,托馬斯就知道吞併希臘王國不可能了。
希臘王國的戰略價值雖然高,可是本身的利益卻不豐厚,還不值得英國人為了他們和法奧兩國翻臉。
托馬斯試探性的說:「鑑於希臘王國未經宣戰,就出兵我們的盟友奧斯曼帝國,我提議廢除希臘政府、國王,由我國政府代管希臘事務。」
門特內德反對道:「托馬斯先生,這恐怕有些過了。
希臘政府對這次的事情負有直接責任,罷免是應該的,但是廢除國王就逾越了。
君主的尊嚴不容褻瀆,主導這次事件的是希臘政府,和奧托一世陛下沒有關係,他不應該為此負責。
罷免希臘政府過後,肯定會出現一定的亂子,貴國單獨代管希臘事務,恐怕會有些吃力,不如由我們一起共管吧!」
沒有毛病,在歐洲大陸廢除國王通常就那麼幾種情況,總結起來就是——得位不正,要不就是被民眾給驅逐了,奧托一世的還夠不上。
作為君主制國家的一員,維護君王的尊嚴是大家的必修課。
托馬斯也只是試探,真要是堅持廢除了奧托一世,對他個人的政治前途來說不會有任何好處,真正的利益還是在代管希臘王國。
「不錯,希臘王國發生的事務,屬於國際性問題,不能讓貴國政府把所有壓力都承擔了。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法蘭西願意為此盡一份力。」法國外交大臣奧弗涅附和道
不管他話說的多麼漂亮,最後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利益。顯然近東地區的利益,法國人是不準備讓步了。
很快會議就進入到了英法奧地利三國博弈狀態,希臘代表已經被晾在一邊了。
那不勒斯、托斯卡納、教皇國、撒丁王國,這四個利益相關國家,從頭到尾都是一言不發。
能夠參加這次會議,對他們來說就是列強給面子了。
儘管希臘問題關係到了他們的利益,可大家還有自知之明,知道神靈打架凡人遭殃,還是躲開點兒好,免得被殃及池魚。
歐洲其他國家代表就更不用說了,不是地中海國家涉及不到自身利益,當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
難道一點兒利益都看不到,也要參加三大國之間的博弈?
這個年代,能夠在歐洲大陸生存下來的小國,統治者都是聰明人,沒有人會這麼作死。
經過了半個多月的唇槍舌戰,三國終於達成了一致,各國簽訂了《對希臘王國決議書》。
奧托一世的王位保住了,希臘內閣政府為此事負責,必須引咎辭職承擔責任。
由英法奧三國組成國際督導團,指導希臘王國重組新政府。
名義上三國代管希臘,實際利益分配上,還是英國人拿到了大頭,法國人其次,新神聖羅馬帝國湊數打醬油收益最小。
這也算是各取所需,英國人拿到了希臘的最大利益,法奧兩國阻止了英國人吞併希臘王國,而奧托一世成功的保住了王位。
奧斯曼帝國的利益被犧牲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戰爭賠款沒有拿到,希臘王國窮的叮噹響,根本就沒錢賠。
希臘政府都落入了三國的掌控中,總不能指望從三國口袋裡掏錢給他們支付賠款吧?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希臘王國的財政都會用來償還英法的債務,因為戰爭的緣故,希臘政府已經有幾筆貸款逾期了。
當然這種代管只是暫時的,三國互相牽制下誰也無法一家獨大,自然不可能長期代管下去,新政府建立過後就會把權利移交給新政府。
財政代管時間可能要長一點兒,希臘王國必須要能夠按時償還債務,他們才可以拿回財政自主權。
希臘政府向三國全面開放市場、港口,三國船舶獲得在希臘王國的自由通航權、駐軍權,海關、鑄幣權、煙鹽稅、築路權全部落入了三國手中。
顯然,除了利益分配外,還有針對俄國人的意思。英法在兩海峽之外又建立了一道封鎖線,利用愛琴海眾多島嶼,英法海軍可以隨時圍堵俄國人。
這只能算是示威了,俄國人連君士坦丁堡都沒有拿到,第一道博斯普魯斯海峽都無法掌控,愛琴海距離他們太遠了。
《對希臘王國決議書》的簽訂,標誌著列強時代的全面降臨。
在這個時代,只要列強國家達成一致,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弱肉強食的世界本質,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