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黃河之誓!
……
在青州歷城以北,劉備大軍的營寨當中。
靠著提前布置的準備,以及劉曄應對意外的後備計劃,終究還是派上了用場。
在法正的規劃和設計之下。一道道命令被傳出來,派發到應該接到這個命令的人手中。
劉琰也發動自己的聲望,寫信去邀請一些名士和大儒。
短短几天的時間,一個符合禮儀的祭台,便矗立在黃河邊上,遙望黃河!
而在這幾天當中,也有不少的人從各個地方來到了這裡,靜靜等待著之後會發生的事情。
而劉琰則再次受命,前往了袁紹的營地當中,對袁紹等人進行邀請!
「袁公,對於袁公與諸將的要求,我主同意了。」劉琰語氣平和的說道。
此言一出,其他人什麼想法,袁紹不知道,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內心當中的想法。
他認為不可能同意的事情,居然被同意了!
這意味著,雙方在這一個層次上面,出現的差距和區別。
倘若放在以前,他絕對會認為劉備是傻子,連其中的利弊都分不清楚。
現實的情況,雙方實力的對比,證明劉備不是傻子。
既然劉備不是傻子,那麼所選擇的決定,必然有其意義。
然而他看不出來,同樣也證明了他和劉備之間出現了差距。
「那麼劉玄德的要求是什麼?」袁紹看了看劉琰,語氣平靜的詢問道。
他終究是弱勢方,麾下眾將提出來的要求,對面都選擇了同意。
那麼,他們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又是什麼?
「誓言,一個互相約束的誓言!」劉琰語氣十分認真的說道。
袁紹聽聞此話,都想當場笑出來。
一句誓言,一個互相約束的誓言?這就是他們付出的代價?
只需要發一個誓,就能夠將這一切結束嗎?
「只是一個誓言?劉玄德就這麼相信我們?」袁紹用著無比平靜的語氣說道。
僅憑一個誓言,這能約束到誰?
「是的!」劉琰再次點頭確認道。
「劉玄德居然這麼天真,那他是怎麼活到現在的?」袁紹不屑的笑了笑,也不知道是笑自己還是在笑劉備。
就算是再嚴厲的誓言,他終究也只是一段話罷了,沒有實力進行約束,誓言也終究只是一句話,是否遵守全看本心。
「袁公若是不信,可帶在場文武一起。」劉琰對著帳外一伸手,平靜的說道。
此話一落,當場便有人準備出來制止劉琰的行為。
「住手。」袁紹直接呵斥了準備出手的人,開口說道,「我等本就深陷絕地,劉玄德若是對我等下死手,焉能活到今日?」
說完話後的袁紹,直接站了起來,步伐平穩的走到了劉琰身邊,開口說道,「威碩帶路,我倒要看看,區區一個誓言,又如何進行約束!!」
倘若劉備真的保持這種天真,他絕對不介意給劉備上一堂課。
一個人能贏了他的人,如果還保持著這種幻想,對於這種沒有約束力的東西,還保持著天真,又怎麼可能繼續前進?
中原是個養蠱的地方,他不需要廢物,所有被擊敗者都將成為勝利者的養分,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天真。
周圍其他的文武,看到這一幕,也沒有反對,紛紛跟在了袁紹的身後,向著營寨外走去。
而袁紹的步伐,不僅沉穩,還充滿著從容,表明了內心的自信和態度。
然而真到了目的地以後,袁紹直接沉默了。
一般情況下,誓言確實沒什麼約束力,但是他所看到的這一幕,絕對算是例外。
在場的人當中,他認識的人就不在少數。
前尚書盧植,前司空荀爽,以德為行的王烈,徐州的鄭康公,中郎將的蔡邕,法衍等等一系列大儒。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名士,甚至包括月旦評的許邵,繁家的繁良等等。
看著這些人,袁紹算是徹底明白了,誓言為什麼會有約束力了!
這麼多有名聲和有聲望的人來做見證?本身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當著這麼多人的面立下誓言,但凡後面違背了誓言,那不用多想,基本等於沒救了。
整個人在天下當中,基本上名聲掃地了。
天下諸侯不在少數?為什麼要選擇你呢?
不管是劉備亦或者是他,面對這麼多人,倘若違背了誓言,可謂天下再無容身之地。
更何況,倘若不遵守誓言的情況下,見證者本身也會因為這件事情受到一些傷害。
當然了,袁紹帶領自己的文武到達,本身對於袁紹來說,也是一種機會。
為了避免袁紹起不該有的心思,關羽,張飛,黃忠,許諸等人,平靜的觀望著袁紹麾下眾人。
在這麼多人的擔保下,劉備步伐沉穩,緩緩的走上了高台,拔劍面向黃河發出了自己的誓言。
誓言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一份承諾和一份保證。
只要袁紹麾下的眾人不鬧事,袁紹就沒什麼問題,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證,當然了,自由什麼的肯定會受到限制。
同樣的,只要袁紹不鬧事,袁紹麾下的眾人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樣,享受著同等的待遇,不會受到歧視,公平對待。
在場的眾人看到這一幕,皆點了點頭。
「頗有先祖之風,不愧是仁德之主。」荀爽看著這一幕,不由得感慨道。
昔日洛水之誓,就如今日這般。
曾經的洛水之誓,便是由漢光武帝開的頭,也確實做到了誓言當中的內容。
沒想到如今居然還能看到另外一種,人間屬實多了一種色彩。
親眼目睹這一幕的袁紹,頗為震驚的看著這一切。
待到劉備的誓言結束以後,袁紹也沒有猶豫,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誓言。
保證自己行為的同時,約束自己的手下,用自己的生命為麾下的人負責!
劉備都敢用自己的未來賭一把,他又有何懼?
至於自由,他從來不奢求的那種東西,失敗者就應該有失敗者的待遇。
跟隨著自己父親一起到來的蔡琰,看了看周圍的情況,拿出了紙和筆,提起了筆,便開始記錄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