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場眾人當中,惟有孤懸在外的趙雲,神色較為平靜,看向遠方的長安,若有所思。👊♘ ➅➈𝐒ĦỮ𝐱.匚𝕆爪 🐝🎄
若論年齡,他的年齡也不算小了,至少真實年齡而言,也是過了而立之年。
但是…
用內氣凝聚成一面鏡子,簡單的反射一下,看了一下自己的臉龐,趙雲也只能搖頭嘆氣了。
「子龍,這都快到長安了,為什麼還嘆氣啊?」徐庶看著趙雲這個樣子,輕聲的笑了笑,輕笑道,「人言年少可狂,子龍如此年輕,卻是如此成熟穩重的樣子,可知此言不可信也。」
「元直…」趙雲扭頭看了一下徐庶,抬頭望天,整個人都有些無語了。
講道理,正常情況下,能夠完成這樣的戰績,並且能夠順利的帶著軍隊士兵回到中原,道一句聞名天下,功蓋諸將,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但凡事都要對比,至少對比呂布,趙雲覺得自己的路,恐怕沒那麼輕鬆才。
正常情況下確實沒啥,但是想一想呂布的溫侯爵位,只能說一句時也命也。
雖說真實情況就在那裡,逢年過節叫一下還沒啥,但貌似呂布不準備這麼幹,都快習以為常了,平白無故的掉了一輩…
問題是真要細算下來,呂布的那種叫法,貌似還真說得通…
「不過子龍的想法,估計和我不同吧,不管怎麼說,至少離那個目標更近了一步…」徐庶對著天空張開了自己的右手,頗感滿意的說道。
相比於昔日輕狂年少,如今的他也成熟穩重了很多,兵法謀略之道自有所得。
「元直,戰爭的事難以言喻,為將者,當謹慎而行之…」趙雲猶豫了一下,還是頗為謹慎的說道。
徐庶饒有興趣的看了一眼趙雲,露出了一抹笑容。
理論上來說,說出此話的趙雲,也是一個謹慎的將軍,但是趙雲的戰績,不管怎麼看,都不像是謹慎的行為。
而這種幾乎兩面化的狀態,對於絕大多數敵人來說,其實都不好受。
正常情況下就是一個呆板的名將,但誰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找到你的破綻,給你來一個狠的,而且因為本身實力的因素,要是沒有提前預防和足夠的實力,很容易就被打死了。
而在後面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彼此之間互相對視了一眼,各自的眼神變化,都反映了各自的心態。
「孔明,恭喜了。」司馬懿揉了揉自己的臉龐,儘可能讓自己平靜的開口道。
「仲達,何喜之有?」諸葛亮看了看司馬懿這個樣子,用羽毛扇遮了一下自己的臉龐,便直接A了上去。
「長安的混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於你我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司馬懿輕聲的感慨了一句,隨後便沉默不語。
以他們目前的身份和在戰場上面表現出來的戰績,如果說諸葛亮還有機會衝擊一下亭侯,那麼他就只能是入侯了。
正常情況下來說,看在他們年齡的份上,大概率會下降半級,用更多的金錢來予以補償。
可是如今長安話事人的變更,那就會帶來另外的情況。
不管怎麼說,至少就司馬懿個人而已,目前的話事人不變,那他就有希望,成功入侯。
沒辦法,戰績比較尷尬,屬於可封可不封的這一個層次。
「是嗎?」諸葛亮聽聞此言,眉頭一皺,隨後扭頭看向了前方,輕嘆了一口氣。
動盪之局,鑄造優勢,不管怎麼看,都不有利於內政啊。
而在場隨行的眾人,對於那開懷的笑聲,以及那種談吐之間真誠的自信,都多了幾分欣賞和笑容。
是的,孫策和周瑜還年輕,他們也仍未老去,未來的時代,依舊是屬於他們的時代,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人除外。
「唉,人老了,不得不服老啊。」皇甫嵩看了一下自己的白髮,輕笑的搖了搖頭。
人生能達到這種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和自己的前輩一樣,勉強算一個圓滿吧。
幼年時隨前輩學習,中年時為國解憂,論證天下無敵。
年老時培養後代,國有繼承,自不斷絕也。
要是對抗匈奴的最後一戰,是由自己指揮的,那恐怕就真的圓滿了吧。
身為一個將領,放棄這種事情,確實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決心。
可是身為國之柱石,大漢帝國的南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做到這種程度才算是常態吧。
「義真,確實,我們都老了,未來終究是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屬於他們的時代。」盧植看了一下遠方的長安城,低聲稱讚的說道。
說完話後的盧植和皇甫嵩,互相對視了一眼,然後開懷大笑了起來。
「也不知道老朱現在在哪裡,之前走的時候,忘記叫上他了。」笑完過後的皇甫嵩,這才想起了被自己所遺忘的人物。
「聽說之前在涇水南岸和匈奴在打,至於現在的話,就不是很了解了,不過以他的能力,只要準備齊全,勝利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盧植回顧了一下自己所收到的信息,貌似已經很久沒有更新了,只能說回軍的路上,彼此之間都比較輕鬆,也就沒有參與這些軍務了。
「但願還能看一下老朱,但我總感覺以他個人的政治嗅覺,恐怕長安裡面根本沒這號人。」皇甫嵩點了點頭,頗為認真的說道。
在政治這一方面,皇甫嵩嗅覺可以說是非常之高,因為嗅覺不高的人,完全沒有辦法作為一個騎牆派,正常沒能力,沒有政治嗅覺,還到處騎牆派的人,基本上都死了。
而盧植在政治這一方面,可以說是一個頭鐵派了,只要是對的,那就儘可能的去矯正和實施。
不過年齡大了,基本上將現在的東西,下放給年輕人了,除非有什麼致命的重大錯誤,否則最多提醒一下,而不會直接參與其中。
每一個時代的經驗和試錯成本都是有限的,如果年老的他們,在這一方面占的太多,其實並不有利於年輕人的發展和成長。
持節有度,方能長治久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