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7章 賞罰和功過

  …

  而這種反常的行為,直接讓長安當中了不少智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推算和思考,試圖摹擬出這一支匈奴部隊目的,然後更好的進行算計和推導。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韓平的情況,也被提及了起來,陷入了眾人的議論當中。

  韓平的所作所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是相當複雜的。

  既可以稱讚,也可以批評,甚至可以譴責。

  身為高陸縣守城將領,帶領軍隊傾巢而出,結果全軍覆沒,城池淪陷,被匈奴人所占據,幾十年來,聞所未聞,也算是開了一個壞頭。

  這種行為,終究事出有因,而非故意為之,所以在朝堂之上,眾人的商議結果,那就真的各不相同了。

  甚至有些人的商議,並不是單純的議論對錯,而是為了所謂的政治考慮,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韓家家主韓曲,聆聽這種話語,那臉色更是紅一塊白一塊。

  身為長安世家之一的家主,自家有成員為國盡忠,按照正常情況下來說,走個流程就完事兒了。

  該賞賜的賞賜,該封賞的封賞,然後這件事情就可以結過了。

  至於朝堂當中的這種混亂,完全可以梳理掉,畢竟是為了對付匈奴人,些許代價而已,可以接受。

  身為家主的他,也是可以接受這樣的損失,哪怕這是一個郡縣的武將,軍隊實權掌握者。

  可是在事情已經成就現實的時候,他所能夠做的,也是儘可能保證家族成員應該擁有的利益。

  本以為頗為順利的流程,結果一點都不順利,不是討論賞賜的多少,而是在討論功過…

  真要按照這些人的討論方法,什麼全軍覆沒,失地之責,致使一地百姓受難,為了平息民怨,夷三族都來了…

  這放在誰身上,誰能接受?反正他接受不了。

  直接戰鬥力拉滿,開噴,這要是沒有一個好的結果,也不能來一個這麼壞的結果啊,夷三族,這群王八蛋想得出來…

  這可是面對匈奴人,不管是功勳還是過錯,基本上都沒有折扣的那一種,真要被定到了這一方向,那可就完蛋了。

  而此時的劉協,看著混亂的朝堂,卻陷入了猶豫當中。

  雙方的爭論各有對錯,而他在這一方面所受到的教導,其實並不完善,反而陷入了糾結和猶豫當中。

  出於自己的感覺而言,韓平用生命拖延了匈奴人前往長安的時間,怎麼也算是有功的,至少對於他來說是有功的。

  雖說這種事情,在劉協看來,屬於臣子的分內之事,理所應當,但是這種行為本來就很少,所以進行一下嘉獎,也無可厚非。

  可是其他人說的內容,倒是也沒啥問題,帶領軍隊全軍覆沒,可以說是大敗了,再加上失地之責,一城百姓受難等等。

  按照這個標準去進行懲罰和判定,別說夷三族了,就算是誅九族,也很正常。

  這種特別明顯雙重標準,讓這個時候的劉協,直接陷入了猶豫當中。

  而韓曲看著劉協這個樣子,內心當中,當場拔涼拔涼的,整個人都充滿了無語,最後也只能沉重的嘆了一口氣,咬著牙去進行競爭。

  

  不管怎麼樣,這件事情的鍋,絕對不能連帶在整個韓家身上…

  沒錯,辯論了一段時間之後,韓曲也算是半躺平了,天子不下場,他根本講不過對方。

  因為韓平的所作所為,進而引發的功勞和評判標準,充滿著太多的主觀印象。

  像什麼匈奴人的目標,本來就是高陸縣,韓平不守堅城,反而出城迎戰,自尋死路等等。

  而現在匈奴人囤積在高陸縣,就是這種情況的有利證明,所以完全不存在攔截匈奴人的功勞,屬於自我判斷出錯,自身頭腦有問題等等

  只不過看在其有孤身之勇,勇於面對匈奴人,誓死不退,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才從輕處罰等等。

  眾多的語言,更是訴說著蒼白。

  韓曲所能夠辯解的一切,更是有些蒼白無力。

  不管怎麼說,現在匈奴人安營紮寨於高陸縣城池,而戰死的韓平,就成為了最大的背鍋俠。

  韓曲對於這種情況,也明白長安眾人的想法,只要把這些事情給落實了,就能夠將很多東西給推出去,推到韓平的頭上。

  到時候不僅可以給天子一個滿意的交代,還能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看起來皆大歡喜。

  可是他的內心當中,如何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這種把他們韓家當做祭品的事實。

  尤其是韓平背那麼大的鍋,到時候不管是舉薦者,還是他們家族本身,都會承受這個巨大的代價。

  而對於某些擅長這一方面的辯解官員來說,想要把黑鍋扣上去,簡直易如反掌,舉手之勞。

  只要匈奴人沒有渡過涇水,那絕對是韓平的自作主張,不僅率領軍隊全軍覆沒,還有失地之責,焚毀老百姓的財物等等。

  如果是匈奴人渡過了涇水,那也可以把詞語換成韓平能力不夠,讓匈奴人渡過了那個地方,襲擊了長安,當為長安的損失陪葬。

  可以說,只要把黑鍋甩出去,他們就是安全的,至於背鍋的人會怎麼想?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

  尤其是這個背鍋的人,本身就已經死了,那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政治鬥爭經驗雛嫩的劉協,完全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的發展,更像是某種政治鬥爭的延續。

  而劉協看著在場當中的討論,雖然有些猶豫和掙扎,但是內心當中還是很高興的。

  因為這些人的互相爭論,大致也可以分出好幾個派系,而只要不是一個派系,對於劉協來說,那就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而這也就意味著,他一貫喜歡的制衡手段,對於在場的眾多文武大臣來說,也算是生效了。

  沒有讓這些臣子變成鐵板一塊,思考著如何換掉他,並且代替他的存在。

  至於賞罰功過什麼的,一點兒都不重要,到時候看誰討論勝利了,再稍微變更一下,最後再進行賞賜或者處罰就可以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