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文人,到底是在追求什麼

  唐代的文人,到底是在追求什麼

  最近評論裡面有提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單獨拿出來說一下,感覺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沒有理解透徹。

  唐代的文人群體是什麼呢?

  就是有資格做官(而且想做官)的那一群人。這其中包括所有的文職官僚,和正在備考科舉的士子,以及賦閒在家的前任官僚。

  看明白了吧。

  讀過書,不等於是文人。李白的前半生,一直在求官,他為什麼要求官呢?

  因為他要擠進去那個圈子裡面,否則寫再多的詩也是枉然。

  那麼這些文人追求的是什麼呢?

  李白混到了基哥身邊的翰林大學士,身份尊貴,但是他不快樂,顯然是沒有得到想要的。

  如果說李白的官職是因為都是務虛,所以他不高興,那麼杜甫的官雖然官職不高,但絕對是務實了。

  杜甫官路坎坷,多半時間也是極度不快樂,明明已經做官了,為什麼他還不快樂呢?

  顯然,杜甫也沒得到自己想要的。

  王維寄情於山水,後期幾乎是要得抑鬱症了,顯然是日子過得不逞心如意。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維後期官當得相當大,做到了侍御史、庫部郎中,都是中樞的官職了。

  他又憑什麼感覺不如意呢?

  是不是覺得這些人很矯情?

  非也非也,不理解他們,是因為沒有感受到文人的「爽點」,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追求」。以上三個例子,都是我特意挑出來的。

  清貴(李白),實幹(杜甫),高官(王維),都不是文人的終極追求,只是附帶的,如同圍巾帽子一般的點綴。

  那麼文人喜好的是什麼,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就兩個字:鍵政!

  當然了,鍵盤在古代是沒有的,所以具體來說,就是發表政見,影響國策。這就是文人的真實追求,其他的,都是虛的。

  李白當詩仙了,整個大唐寫詩的沒幾個能寫得過他,但他一直鬱鬱寡歡,顯然志不在此。

  文人的唯一樂趣,便是發表政見,並且以此政見影響國策,這個才是終極追求,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比如說,元結在「野無遺賢」事件後,就跟朋友寫信,說國家選官不選「布衣」,這個就是經典的鍵政。

  說這話的時候,元結啥官職也沒有呢。

  再聯繫一下唐人封演(此人跟杜甫一個年代)的「八俊說」

  「宦途之士而歷清貴,有八俊者:一曰進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書、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監察御史、殿中不入。五曰拾遺、補闕不入。六曰員外、郎中不入。七曰中書舍人、給事中不入。八曰中書侍郎、中書令不入。言此八者尤為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余官也。」

  這是唐代文人總結出來的「高速升官」通道。

  結合這個看,唐代文人的追求其實也很簡單,不需要加那麼多似懂非懂的,什麼國家大義之類的東西。

  這些人就是希望「不幹活」「指使人」「瘋狂鍵政」。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是本質。所以不要說我老是看不起唐代的文人,這群吊人就是這樣的。

  話說回來,我這一篇,其實就是在「鍵政」,你們回復我,點評這一篇,也是在鍵政。

  聯想一下你在下面回復點評時的心情,就可以知道文人的追求是什麼了。假的真不了,道理越說越明白。

  今天還有一章,稍晚些時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