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

  第413章 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同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軍雖然在西域大勝吐蕃,鞏固了邊疆,進一步控制了蔥嶺以西的各個小國,並新建「河中都護府」。

  但是,人可以勝人,人卻不能勝天。

  唐軍可以戰勝任何對手,卻不可能贏得過天災。

  天寶十年春,關中、河南、河北普遍大旱,各地不得不四處截流引水灌溉。由此導致鄰里州縣為了爭水而大打出手,當地豪強組織械鬥的情況屢有發生。

  更有不少自耕農因為「偷水」,被當地大戶打死的惡性案件發生。一時間,「缺水」二字成為了敏感詞,似乎滿世界都在缺水。

  然而,根據自然規律,水分蒸發後,不可能憑空消失。它要麼轉移了,要麼暫時留在空中,在遭遇冷空氣後,遲早還是得落到地面上來。

  於是兩個月後的盛夏,關中、河南、兩淮等區域大雨傾盆,特別是河南,大雨導致黃河泛濫決堤,整個黃河水系都處於極高水位。各支流決堤屢見不鮮,官府疲於奔命卻是十個裡面難以處理好一個。

  大唐長年累月的在河南開荒,圍湖造田,導致蓄水能力大減,又不像現代那樣大規模的興建水庫蓄水。

  因此河南成為了受災的重災區,不少人的農田毀於洪水,流離失所。

  然而河北地區,在旱災之後雖然沒有洪災,但卻爆發了蝗災!蜂擁而至的蝗蟲,將河北許多州縣內良田裡的禾苗啃成了光禿禿一片,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

  按理說,都這個節骨眼了,開倉放糧是正常操作。

  然而,除了關中有限度的放糧賑災外,其他地方的常平倉,都扣扣搜搜的,半天擠不出一粒米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官府都被各地的豪強大戶們收買了麼?

  其實不然。

  因為賑災糧是免費的,關中發得起,其他地方玩不起!

  早在貞觀之後,常平倉就不再是單純的國家屯糧倉儲,而是一種類似「經營」模式的「糧食商行」。換言之,如果沒有特殊的命令,比如說軍糧調度、庫存轉運等等,常平倉也是要自負盈虧的。

  按照職能,糧價低的時候買入,免得「米賤傷農」;糧價高的時候高價賣出,免得百姓吃不起糧食。這便是常平倉存在的意義。

  所以反過來說,豐年低價買入,災年高價賣出,這是正常的「商業化」操作。本地大戶與豪強,最多只是跟地方官府勾結互利,還沒辦法做到控制官府,影響決策的程度。

  那麼,各州官府的辦法是什麼呢?他們為什麼不開倉放糧呢?

  答案就是,常平倉的官員們,絕大多數都選擇把陳糧高價賣給大戶,讓本地大戶負責處理災情,一舉「去庫存」。

  之所以不賣給自耕農,那是因為那些苦哈哈們,壓根就買不了多少,或者說根本買不起。而且常平倉的官員們沒有那麼多精力和人力去伺候「散戶」,他們只能抓大頭。

  別問,問就是人手不夠,也確實是不夠。

  前兩年一直都是豐年,糧價又被有意識的壓低,導致常平倉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囤積的陳糧賣不出價,因為糧價很低,又得不斷買入新糧。

  多餘的陳糧,只好以更低的價格,賣給本地大戶,以騰出位置。這也是所謂的「推陳出新」,不可能讓糧食一直在糧庫里堆積著。

  因此常平倉帳面上虧空了不少錢,管理各地常平倉的那些官員們,也都是著急上火,卻又一點辦法也沒有。

  常平倉的設立,本意就是低買高賣,抑平糧價。如果糧食持續低價,那麼常平倉的管理官員也會很為難。

  這低價糧食,他們是收還是不收呢?收的話手裡的錢已經見底,不收的話好像又完不成指標。要知道,糧食不比金銀放不壞,越放越是沒人要的!

  這場天災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大難臨頭,但對於這些官員來說,那當真是幫了他們的「大忙」,說是及時雨也不為過。

  他們不趁此機會高價賣糧,一舉填平帳面虧空。難道還老老實實的,將已經貴如金銀的糧食免費放出來砸自己飯碗?

  想想也不可能,因為朝廷對於常平倉管理官員,也是有績效考核的,絕不是讓他們可以隨意自由發揮。在你任內收入了多少糧食,賺了或者虧了多少錢,這些KPI就是升官或者貶職的依據。

  這種考核,看起來也沒有問題啊,對於地方官員,朝廷怎麼能沒有考核標準呢?

  不考核,那就是純粹的「人治」,容易吏治敗壞。考核,多多少少有點「法制」的意思,能說朝廷做錯了麼?能說處理這些事情的官員做錯了麼?

  只能說,天下之大,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於是,各種說法不一的奏摺,如雪片般飛入長安,送到了兩位宰相的案頭。

  有人說朝廷要派出欽差賑災;有人說本地受災不嚴重,可以自行處理;還有人說當地有民變,希望朝廷授權由州縣組織「團結兵」鎮壓民亂。

  一邊是旱災,一邊是洪災,一邊又是蝗災,還夾雜著規模不大的民變。

  各地遭遇的情況都不一樣,受災程度與受災類型也不一樣,頓時讓缺少地方政務經驗的右相李适之與左相房琯手忙腳亂。

  前幾年的風調雨順,讓逐漸惰怠慵懶的朝廷,在遭遇大難時猝不及防。

  一場風波,開始逐漸醞釀。

  ……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一邊哼著小曲,一邊騎著駱駝前行,方重勇視野盡頭已經出現了一座巍峨大城。

  數月時間,行軍萬里。他們一路從石國柘枝城走來,途徑碎葉城、伊犁八卦城、庭州金滿城,最後來到河西走廊,從瓜州過唐代玉門關,一路向東!

  走過萬里黃沙,穿過層層關隘,終於回到了河西走廊。

  現在不遠處那座大城,便是河西走廊的核心,涼州武威城。其城形如大鵬展翅,非常特別,在大唐可謂是獨樹一幟。

  「節帥,咱們這次可算是衣錦還鄉吶!弟兄們都想在涼州顯擺顯擺。」

  騎著駱駝同行的何昌期,面有得色感慨了一句。

  他們去的時候除了糧食外啥也沒帶。回來的時候,駱駝馱著的包袱里裝滿了各色寶石、黃金白銀,各種西域國家的金幣銀幣,還有西域獨有的珍奇百貨,藥材等等。

  這些不好分割的貴重商品,等帶回長安以後,找個可靠的渠道換成絹帛再分下去,那當真是美滴很。

  安西遠征軍如今已經解散,而且北庭都護府的部隊,在途經金滿城的時候已經歸建,就剩下駐地本就在武威城附近的赤水軍一部和銀槍孝節軍還在,所以部隊規模減小了許多。

  「都安分點,不要蠢蠢欲動的。這裡已經不是西域,不是咱們一言九鼎的地方了。」

  方重勇板著臉告誡何昌期道。

  「嘿嘿,節帥說的是。反正咱們也撈夠了,犯不著跟別人來什麼意氣之爭。那些軍票真是好用,想要什麼就能拿什麼。」

  何昌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他可算是說了句大實話,臨走的時候,安西遠征軍狠狠的搜颳了蔥嶺以西各國的權貴與大戶,還有排得上號的大胡商。

  呃,其實也不能算搜刮,而是這些人自己「供奉」的,方重勇當真是沒有拿刀架在他們脖子上索要。

  事實上,這些人比泥鰍還油滑。大食人的勢力暫時退卻,西域便是唐軍的「一言堂」。

  他們現在拿出去的,將來都可以在唐軍的關照下,五倍十倍拿回來!這生意做得完全不虧本!但如果捨不得花錢,那可得擔心一下盜匪的問題了。

  只要脫下軍服,可說不清誰才是盜匪。這些見多識廣的豪強大戶胡商們,都是心中有數。

  「低調點,悶聲發大財。」

  方重勇擺了擺手,懶得跟何昌期多解釋。

  何昌期以為「軍票」是在搶劫,但實際上,因為這種軍票方重勇已經不打算再繼續印刷,所以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數量只會越來越少。

  只要唐軍繼續在西域坐鎮,那麼軍票不僅不會貶值,還因為其稀缺性,更加保值。

  方重勇始終都沒幹那種竭澤而漁的事情,下手的時候留了一線。

  正在二人說閒話的時候,遠處有一騎飛馳而來。

  走近以後,那人才翻身下馬,對騎在駱駝上的方重勇行禮道:「方節帥一路勞頓,便由末將接引節帥入武威城吧。李留後已經在花門樓備下酒宴,為節帥接風洗塵。」

  此人正是安重璋,一年多不見,方重勇感覺他除了鬍鬚更茂密了些,倒也沒什麼太大的變化。

  「李留後」正是李光弼,因為方重勇還沒有正式交接河西節度使的職務,所以他目前只是暫代,擔任留後一職。當然了,以李光弼和王忠嗣的關係而言,對方不可能對方重勇怎麼樣。

  「那正好,赤水軍的這些兄弟,本節帥就交給你了。

  涼州城我自去便是。」

  方重勇下了駱駝後,走上前去拍了拍安重璋的肩膀說道。二人交換了一下眼神,讓安重璋長出了一口氣。

  之前涼州安氏想染指河西節度使與西域經略大使一職,還被方重勇敲打過。

  但是很顯然,如今哪怕方重勇卸任,朝廷也沒有將這兩個職務交給安氏的人,其中是什麼意思,不言自明。

  「傳令下去,銀槍孝節軍就地紮營,赤水軍的跟這位安將軍走。」

  方重勇對不遠處的封常清喊了一句。

  安重璋面色一僵,隨即苦笑不止。這位方節帥可是個記仇的人,雖然大概是不太會給安氏穿小鞋,但也不可能擺出什麼好臉色。

  當初安氏想在方重勇出征後使壞的小動作,他可是記得清清楚楚呢。

  對方沒有付諸實踐,方重勇當然也不會計較,所以給點臉色再平常不過了。

  讓管崇嗣負責營地事務,方重勇便帶著何昌期、車光倩、王難得等銀槍孝節軍將領來到武威城外。只見李光弼已經帶著河西諸將在此等候多時了。

  方重勇若有所思看了看李光弼身邊的郭子儀,心中暗暗揣摩。

  在大唐邊軍,要想上位,沒有後台真不行啊!

  老郭沒有後台,上不去,始終都是副職。而李光弼則是因為跟王忠嗣關係匪淺,而被破格提拔。

  當然,也正因為威信不足,正好和涼州本地勢力互相制衡!誰也沒法像方重勇這般一言九鼎。

  因為沒有經歷安史之亂,所以方重勇現在才是一路打過來,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無論是郭子儀還是李光弼,其資歷在方重勇面前都有些不夠看。

  「方節帥,末將已經備好接風宴,請節帥賞臉。」

  李光弼走上前來,對方重勇恭敬行禮道。

  對於方重勇,他是真的佩服,因為對方是有關係卻不走關係,地位都是一刀一刀砍出來的。

  就說這次一路奔走萬里,從涼州打到木鹿城,就不是尋常人能辦到的。

  別說打仗了,能從涼州一路順順噹噹走到那裡的人,都是鐵打的好漢!

  「李將軍不必客氣,你我自己人,河西節度使印信在此,你可自便。」

  方重勇不經意湊過去小聲說道,順手便將袖口中裝有河西節度使印信的布袋交給李光弼。

  既然是自己人,那你踏馬倒是早點派個人過來通個氣啊!

  李光弼忍不住鬆了口氣,心中忍不住埋怨了方重勇一句。

  最近他一直提心弔膽的,在任上如履薄冰。

  因為方重勇立下大功卻被撤職,想來必定異常不滿。這口氣肯定不能出在聖人身上,那麼要不要找其他人的麻煩,就難說了。

  李光弼可不認為他是王忠嗣的親信,方重勇就一定會給自己好臉色。

  沒想到這位居然早就想明白了。

  「李節帥請,今日你為上座,請不要推辭。」

  方重勇面色淡然說道,不怒自威,讓人無法拒絕。

  「那就多謝方御史好意了,請!」

  李光弼沒有推辭,因為他也需要樹立威信,這場接風宴,就好比是「韓信登台拜將」,需要一個重量級人物捧場。

  沒有比方重勇更適合的人選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