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美酒贈狂客,潑墨大揮毫

  第103章 美酒贈狂客,潑墨大揮毫

  張旭的人和他的草書一樣名聲赫赫,從出張宅家門的一刻,一路上他就始終是別人目光的焦點,待到出了溫柔坊的時候,武侯也好門卒也罷,都把杜士儀和王維二人當成了極其稀罕的寶貝一般端詳打量,怎麼都想不明白他們怎麼能請動性子最最古怪的張旭。待到一行人一路沿街而行到了永豐坊外的崔宅烏頭門,杜士儀還來不及上前解說,那門丁就一下子認出了人來。

  「竟然是張公!」見張旭絲毫不理會自己便自顧自地騎驢昂首直入,又眼見其他幾人緊隨其後,直到落在最後的杜士儀衝著自己微微頷首的時候,那門丁原是在當初張旭為全真觀題壁的時候見過他,此刻忍不住納悶地喃喃自語道,「莫非是家中郎主請了張公來給太夫人謄寫祭文?不會啊,祭天的祭文要工整,又不需狂草……再說張公一寫字就必然發酒瘋,好端端的祭文興許都要被寫砸了……不行,我得去稟報一聲!」

  他想著便撒腿往裡頭跑,待到了那座恢弘的正門,卻只見張旭一行人已經被迎了進去。他只得氣喘吁吁地對正門處一個管事稟明了此事,那管事卻是沒好氣地斥道:「張公是跟著杜郎君回來品墨的,不是來見諸位郎主的。再說了,哪有居喪見客的道理?瞎操心,把你自個的門看好!」

  嘴裡說得輕鬆,但那管事轟跑了門丁之外,卻也不敢怠慢,慌忙一層層往裡通報。不過一小會功夫,崔家上下該知道張旭蒞臨的人就都知道了。崔諤之正在妻子趙國夫人李氏那兒小坐,聞聽此言便若有所思地捋著下頜那幾縷長須,隨即輕嘆道:「如何,誰都知道張旭張伯高是最難見最難請的人,杜十九郎卻輕輕巧巧把人邀了回來。阿娘的眼光是不會錯的,他配得上真真。」

  李夫人想起脾氣說變就變的崔九娘,一時苦笑道:「可真真只當是她阿姊看中了杜十九郎,回頭要知道許婚的人是她,不知道她怎麼鬧騰!」

  「鬧騰什麼,小事上頭可以縱著她,大事上頭卻由不得她胡鬧。再說……」崔諤之深深嘆了一口氣,面上露出了掩飾不住的黯然,「她阿姊所託非人,卻又倔強不肯再嫁,與其再把女兒許給那種看似光鮮實則腐臭不可聞的人家,還不如杜十九郎這等知根知底的!十一郎那樣傲氣的人,絕不會交錯了友人。」

  「希望如此。」李夫人見崔諤之說著說著,突然又犯了噁心,一時慌忙讓婢女取了漱盂上來,等到崔諤之一陣翻江倒海似的將此前用過的晝食全都吐了個乾乾淨淨,她不禁露出了掩飾不住的憂切,屏退了婢女便扶著崔諤之低聲說道,「六郎,還是再請人來診診脈吧。自從阿娘故世之後,你居草廬守喪,人越發憔悴,總不能一直這麼下去。」

  「沒事,我心裡有數。」崔諤之喝了一口溫水,壓住喉嚨口那又一陣反胃的衝動,這才沉聲說道,「總不能阿娘喪期未滿,我這個當兒子的就一直招大夫來家裡,讓人笑話……來人!」

  揚聲叫了人進來,他就不容置疑地吩咐道:「杜十九郎那院中此時有客人,這會兒快到午時了,把晝食送過去。不必忌諱葷腥,豐盛一些。對了,再把此前新得的那一瓮滎陽土窟春送去。」

  儘管崔泰之方才是長兄,但他那一家大多數時候都住在長安,在這六房合居的東都永豐里崔宅,話事的人從前是趙國夫人李氏,但自從李氏身體不好,崔五娘又被接了回來,就一直都是崔五娘這個大歸的女兒主持一切。當崔諤之的吩咐傳到她的耳中,一身麻衣坐在蒲草墊子上,專心致志替太夫人杜德抄著經文的她忍不住停了停筆,隨即才頷首點頭道:「知道了,就按照阿爺的話去辦。」

  見那稟報的婢女答應一聲,腳下卻沒動,崔五娘不禁抬起了頭來。卻見那婢女腦袋垂得低低的,期期艾艾地說道:「十一郎君……還有九娘子聞訊,都過去了……」

  這兩個不省心的傢伙!

  崔五娘惱火地正要脫手丟筆,可想起為祖母抄的這一卷經文正是接下來做法事是要焚燒的,連忙定了定神,放下筆雙掌合十默默念誦了一遍經文,這才抬起了頭來。知道崔儉玄興許是去湊熱鬧的,崔九娘卻正和她鬧彆扭,興許會又語出驚人闖出什麼禍來,她自然再也無法定心抄經文,站起身之後正要吩咐備素服,她突然又緩緩坐了下來。

  那兩個將來一個要娶,一個要嫁,她可管不了他們一輩子!

  杜士儀那小院中,張旭眼見得杜士儀請楊綜萬將那一方方形式各異的端溪石硯展示在自己面前,他一一過目賞玩,又摩挲著那一套十方草堂十志圖的松煙墨,恨不得就這麼搶回家去。然而,縱使他嗜酒如命,好書善書,連帶著對這些文房四寶也深為喜愛,卻也知道心裡那想法是不現實的。因而,在賞鑒了這些墨硯之後,他便乾脆地抬頭說道:「杜十九郎,你直接說吧,除了剛剛那把琵琶抵給你,你還要什麼才肯出讓那一方端硯和墨錠?」

  見張旭開門見山,杜士儀正要答話,可側頭一瞥,門上映著的影子仿佛有些詭異,他不覺心中一動。他隨口說了一句此事好說,腳下卻悄悄挪移到了門前,猛然間拉開門時,卻只見門前擠著兩張幾乎一模一樣的臉。又好氣又好笑的他也懶得去辨別誰是誰,瞪了他們兩人一眼便隨手把門重重一關,這才轉身看著面露詫異的張旭說道:「王十三郎此前告訴我,張工說所贈那把邏沙檀琵琶價值連城,論理這一套石硯和松煙墨遠遠不值……」

  「你不用囉嗦,價值連城那是對你,對我來說不過是沒錢時換酒喝的東西而已!一句話,你還有什麼條件!」

  「張公既這麼說,那我厚顏求張公墨寶。絕不求多,只求兩幅字。」

  杜士儀既然這麼好說話,張旭的臉上立時霽和了下來。從當初為常熟尉開始,他常有墨寶被人如獲至寶地弄回去珍藏,但其中真正用心寫得卻不多,更不願意讓人當成是斂財手段,別人登門來求時隨手寫了送出去應付差事的更不算在內。因而,他當即想也不想地點頭承諾道:「寫什麼?」

  「一則是……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張公稍待片刻,我這就寫出來。」

  這兩句與其說是詠硯,還不如說是頌人,從小就浸淫於石工技藝的楊綜萬不禁喜形於色,再想起那些艱辛的日子和萬里跋涉在東都受人冷遇,他一個大男人竟是連眼睛都紅了。而對於張旭來說,這區區一首詩自然絲毫不費功夫,等到杜士儀寫好送到面前,他一看之後,微微一頷首便又問道:「另一幅呢?」

  「端溪石硯,王屋松煙。」

  張旭聞弦歌知雅意,哪裡還不明白杜士儀的意思,當即哈哈大笑道:「這卻容易,上酒來,我立時便提筆!」

  杜士儀正想委婉表示崔家正在守喪之際,卻不料剛剛被他關上的門突然被人推開了。卻只見崔儉玄板著臉進了門來,身後一個婢女手捧食案,上頭菜餚盡備,另一個婢女則是捧著一個青瓷酒瓮。而此前和崔儉玄同樣裝束的崔九娘,則是不知道上哪兒去了。

  崔儉玄由得婢女把食案在張旭身前一放,見其二話不說大吃大嚼,他方才氣急敗壞地看著杜士儀道:「不識好人心,要不是我在外頭替你守著,早不知道九娘鬧騰出什麼來,你居然還把我擋在外頭!」他一面說一面掃了一眼王維,隨隨便便拱了拱手道,「這位可是王十三郎?我聽杜十九提過你好幾次了,聽說你精通音律,文采出眾?」

  不等王維謙遜上兩句,崔儉玄便加重了語氣道:「你和杜十九在一塊可小心些,他鬼主意多得很,一個不小心就把你坑了!」

  今天已經被坑了!

  王維一時苦笑連連,見杜士儀渾然沒事人似的,仿佛對崔儉玄這揶揄充耳不聞,他只能隨口嗯著應付了過去,耳朵卻豎了起來,饒有興趣聽著崔儉玄在那低聲數落杜士儀往昔攛掇他做下的那些好事。而張旭只顧自己風捲殘雲一般填飽肚子,不消一會兒就打著飽嗝抓起了地上那個青瓷酒瓮,只喝了一口,他便眼睛大亮,旋即反客為主地高聲叫道:「喂,讓我寫字,就備文房四寶,然後抻紙來!」

  知道王維之前在張宅被張旭折騰得夠嗆,這會兒崔儉玄又送上門來,杜士儀自然而然便把這位崔十一郎給拉下了水抻紙。果然,張旭也不知道是興致上來,還是故意使然,此前說好的兩幅字一蹴而就之後,他一面大口喝酒,一面竟是興致大發地又連寫了十幾幅字,這才高高興興地捧著自己那「潤筆之資」回去了。而面對那幾幅猶如天書的字,崔儉玄直接兩眼一抹黑,而王維和杜士儀合力把其中一幅上頭的字給認全了,卻是一首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兩人再細細辨認其他,一幅幅都是前人詩賦,那草書精絕,讓人嘆為觀止,這時候,抻紙抻得手酸軟的崔儉玄方才發狠似的對婢女說道:「把這些都收起來,異日一幅幅給我高價賣出去,我和杜十九日後成婚下聘禮的錢就都有了!」

  杜士儀懶得和這傢伙繼續磨嘴皮子,趁其忙活收字紙之際,他就取了一旁那把邏沙檀的琵琶,悄悄朝王維打了個手勢,悄無聲息出了屋子。待到從院子進了一間廊房,外頭又送了晝食,兩人吃完參詳了好一會兒那一曲《楚漢》曲譜,王維便開口說道:「今次來,除了為這曲譜,我也是來向杜十九郎你辭別的。我和十五郎不日就要赴京兆府長安,所以……」

  一聽這話,杜士儀不禁脫口而出道:「居然這麼巧?我也正好近日要攜十三娘一塊回長安,不知王兄行程如何?」

  感謝每一位書友的書評!說實話在目前人氣還不足的情況下,書評真的是唯一的安慰了!三百八十九票了,求十一張推薦票衝破四百大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