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叛亂平定
河北,易州。
田承嗣和阿史那承慶為叛軍易州主帥和副帥。
田承嗣的想法是投降,但是阿史那承慶覺得不能降。
阿史那承慶道:「安祿山,康楚元,賀蘭進明皆被處死,如果我們要降,應該在史思明死時便降,但現在我們投降,不僅算負隅頑抗,還一路燒殺搶掠,現在降了,唐天子給我們最好的結局,就是流放。」
田承嗣思索著,點點頭,道:「唐天子為了推行兩稅法,參與謀逆的豪門大族,都被流放至南方,我們想必也是逃不過這個結局,若是要流放,倒不如拼死一搏,輸了就落草為寇。」
阿史那承慶以為田承嗣想說「大不了一死」,可是誰知田承嗣的說法是落草為寇。
阿史那承慶心裡有點鄙夷田承嗣,但是並沒有表現出來,只道:「既然大帥同意,我們便抓緊整軍備戰吧!」
田承嗣同意下來。
為了鼓舞士氣,籠絡人心,田承嗣抬出了幾箱珠寶。
不過田承嗣並沒有把珠寶發下去,而是對眾軍士說,如果仗打贏了,就把珠寶給大家分了。
田承嗣畫得一手好餅,但是軍士們並不買帳,因為這種畫餅的手段軍士們見多了,軍士們一致認為,只有自己拿到手裡的,才是最穩妥的。
郭子儀見叛軍人心離散,軍士逃逸,沒有再和叛軍對耗,直接對易州發起攻擊。
田承嗣手下不過一萬餘人,且各懷鬼胎,郭子儀率軍六萬,先做了幾次試探性進攻,摸清叛軍底細後,從四面圍城,其中三路是虛兵,只有一路是實兵。
叛軍一退再退,士氣低落,加之一路燒殺搶掠,儼然已經失去了軍人的模樣,變成了一群土匪。
而土匪沒有拿到錢,是不願意賣命死戰的。
於是,郭子儀發起進攻後,叛軍兵敗如山倒,或逃或降。
叛軍大敗,阿史那承慶力戰而死,田承嗣逃往漠北。
郭子儀收下易州,繼續北進。
與此同時,李光弼已經從居庸關進入幽州境內,攻下薊門、昌平,顏真卿從漁陽向幽州挺進。
叛軍只剩下幽州之地,官軍三路大軍,將幽州圍困。
控制范陽的李懷仙見唐廷統一之勢已經不可阻擋,拒絕讓史朝義入城,同時派遣使者向官軍請降。
史朝義不得入城,氣急敗壞,對范陽城發起猛攻,但打了三天,沒打下來。
此時,李光弼已經從昌平逼進范陽,史朝義只能倉皇而逃。
李光弼率軍一路追擊,史朝義只能邊打邊退。
一直退到赤山,史朝義身邊只剩下百人。
駱悅道:「陛下,如今的情形,我們只能逃往漠北,或者室韋,才能求得一命。」
史朝義望著如血的殘陽,金色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斑駁的照在他髒兮兮的臉上。
沉默了許久,史朝義道:「以子弒君父者,向來都沒有好下場,朕命該如此,你們各自逃命去吧。」
史朝義這話,言外之意明顯不僅知道史思明是駱悅所殺,還清楚駱悅之所以敢殺史思明,還是因為他的默許。
駱悅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史朝義仰頭,感受著溫暖的陽光,清風拂面,說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句話,道:「真舒服,活著真好。」
說罷,自縊而死。
駱悅等人,來不及替史朝義掩埋屍體,各自逃命去了。
李光弼追上來,看到已經自縊的史朝義,將他的頭顱割下,派人送往長安。
郭子儀則帶人接管了范陽,顏真卿也隨後趕到。
至此,安史叛亂基本平定。
投降的李懷仙賄賂僕固懷恩,希望僕固懷恩能上書替他求得幽州節度使的職位。
僕固懷恩沒有接受李懷仙的賄賂,但是他怕狡兔死,走狗烹,還是找到郭子儀,希望郭子儀能上書李琩,讓李懷仙做幽州節度使。
若是換以前,郭子儀雖然不至於上書請求讓李懷仙做幽州節度使,但是讓李懷仙做幽州刺史,他還是願意的。
當然,郭子儀願意這麼做,不是他想和僕固懷恩一樣養寇自重,而是大唐一向十分包容,無論是內部降將,還是外部降將,都敢委以重任。
但是現在出了點小問題。
定州那邊已經傳來消息,李泌和薛嵩,在馬璘的護送下,查出了張忠志煽動許叔冀謀反之事,張忠志跑路了。
郭子儀剛剛舉薦過張忠志,若是他又舉薦李懷仙,李懷仙再出事,他自己恐怕也難辭其咎。
這只是其一。其二,李琩看起來就不是個姑息養奸的皇帝,叛亂未平定前,他都不敢有一分養寇自重的想法,現在還做這種事,不是等著被清算嗎?
於是,郭子儀拒絕了僕固懷恩,只是如實把平定叛亂的過程匯報朝廷。
朝廷收到前線戰報,興奮不已,大臣們上書,請李琩大赦天下,通令全國。
李琩准了。
還有不少大臣,請李琩改元,上尊號,甚至有大臣提出,請李琩泰山封禪。
這些事,李琩沒準,讓緩一緩。
李琩先處理李懷仙的事,還是讓李懷仙入京,讓他隨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和顏真卿他們一起回長安。
李懷仙本來還有猶豫,不過看到李光弼和郭子儀的軍事部署,乖乖的選擇回來。
待各地人馬回京後,李琩在麒麟殿設宴,宴請文武百官,宴席上,文官賀詩,武將演武,一片歡慶。
此時,正值春節,叛亂的平定讓今年的春節多了些別樣的味道。
但歡慶的日子總是短暫的,過了年,也就是繼德三年正月,郭子儀的一份奏書揭開了李琩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郭子儀的母親在繼德二年,也就是去年去世,當時郭子儀在前線打仗,不能回家送母親最後一程,現在戰亂平定,他請求辭去一切職務,回家守孝。
李琩在紫宸殿召見郭子儀,道:「郭元帥為母守孝,朕不能阻止,但辭去職務,朕看不必,朕准你帶職守孝。」
郭子儀道:「在其位,謀其政,臣帶職守孝,既不能盡心公事,也不能全心孝道,還望陛下准許臣辭去一切職務。」
李琩道:「沒有商量的餘地了嗎?」
郭子儀沉吟片刻,道:「陛下恩寵如此,臣應當坦言相告。」
李琩道:「郭元帥請講。」
郭子儀道:「安祿山叛亂,原因眾多,但是他能打到洛陽,皆因其手握雄兵,邊將的威脅可見其嚴峻,現在叛亂平定,陛下正是改革軍制之時,而臣立有微功,若是繼續鎮邊任將,於陛下改革軍制不利。」
李琩道:「難道郭元帥覺得朕會疑心你?」
郭子儀道:「陛下待臣恩重如山,臣亦是對陛下忠貞不二,但是許多事身不由己。」
郭子儀話說得很模糊,但是李琩明白他的意思。
人到了一定的位置,你不走,後面的人也會推著你走。
軍制改革就是李琩面臨的第一大難題。
而且關於如何改,李琩心裡也沒有底。
藩鎮尾大不掉,手裡有兵有錢有權,就容易謀逆,但是如果把藩鎮的權收回來,那就不僅不能拓邊,連邊境也會遭受威脅。
郭子儀見李琩思考著不說話,道:「萬請陛下准許。」
李琩回過神來,想了想,道:「但朕有一個條件。」
「陛下請講,臣一定竭盡全力。」郭子儀以為李琩是想請他幫忙出謀劃策改制。
李琩道:「若有個萬一,朕希望對郭將軍奪情任用。」
所謂奪情任用,就是強行把郭子儀喊回來。
「臣領旨謝恩。」郭子儀退了下去。
待郭子儀離開,李琩到政事堂找到封常清,直言道:「郭將軍請求辭去所有職務回家守孝,朕同意了。」
封常清一怔,想了想,道:「功成身退,等待時機,是智慧之舉。」
李琩道:「他還預測朕要改革軍制。」
「陛下之前已經在兵部多設了一個司部,確有改制前兆。」封常清跟著分析,「自安祿山叛亂後,朝中議論紛紛,都希望削弱節度使的權利,特別是文官,他們覺得武將野心勃勃,最好能用文官節制武將。」
李琩道:「那你怎麼想?」
「利器在手,殺心自起,武將權利過大,確實容易起別的心思,可文官畢竟不通軍事,讓文官節制武將,於戰事不利。況且臣以為,無論文官還是武將,誰掌握了大全,都容易變質。」封常清先做了反駁,接著道:「關鍵是如何既能把權利收回來,又能穩固邊疆。」
李琩道:「你有想法嗎?」
封常清搖搖頭,道:「臣沒有思路,不過臣倒是覺得陛下改軍制不用操之過急。」
李琩道:「說說理由。」
封常清道:「原因有三。第一,叛亂剛平,如果現在就大刀闊斧的改革,恐怕引起動亂,軍隊動亂,非同小可。第二,陛下雄才大略,精通軍事,威望更是如中天之輝,現在誰也不敢動亂。第三,邊境未穩,削弱邊帥權利,等於削弱其戰鬥力。因此臣覺得軍隊改制,可以緩慢進行,在不痛不癢中逐步完成。」
李琩覺得頗有道理,點點頭,想了想,問道:「邊境政策上,你覺得大唐應該銳意拓邊,還是採取守勢?」
封常清道:「這兩年,當採取守勢,待內部穩定,百姓富足後,再銳意拓邊,不過拓邊的收益是個問題。」
李琩道:「仔細說說。」
封常清道:「幽州、盧龍以北,契丹、室韋之地,氣候嚴寒,漠北回紇之地,以遊牧為主,這兩塊地方,都不是農耕區,我們打贏了,難以經營,打輸了,動搖國本,大唐立國到現在,採取的一直是羈糜政策。」
封常清說話的邏輯並不是很清晰,但意思表達出來了。
幽州平盧以北,就是東北這一塊,現在並不是以農業為主,而是以漁業和遊牧業為主。
唐朝對這一塊,一直採取羈糜統治,直到渤海國、契丹、女真在東北開發之後,東北的農業基礎才發展起來,這也是明朝能遷都的原因之一。
至於漠北,在中國古代,從頭到尾都是以遊牧為主,遊牧的特點,就是居無定所,漠北政權一般都打不過中原王朝,但是中原王朝也不能徹底消滅他們。
無論唐朝還是明朝,對漠北政權的政策都高度相似,從建國初期想深入管理,到中期的扶持親中原勢力,平衡各方力量,到後期失控管不住。
朱棣就想過在有生之年把漠北政權徹底打殘,於是五征漠北。
朱棣打了五次,確實把漠北政權打殘了,但是也把大明打虛了,因為農耕文明的每次遠征,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十分龐大,而遊牧文明,則十分擅長遷徙逃跑。
最後,中原王朝發現一個共同問題,要想打漠北政權,關鍵不是打不過,而是找不到人,而且伱把這個漠北政權打殘了,過幾年,又重新崛起一個。
但是,你又不能不打,因為你不打他,他就要來打你。
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兩難問題,如果打,既打不死,經濟收益又只能純虧,如果不打,他又要打你。
那怎麼辦呢?
只有平衡,也就是不讓漠北一家政權做大。
但是玩平衡,很考驗君主的個人能力,君主能力不行,玩脫了,也就完蛋了。
對漠北,李琩現在也解決不了,只能先平衡,然後再考慮學習一下明朝衛所制度。
李琩沉思半晌,道:「對漠北,表面和回紇的親密關係要維持,同時暗中扶持葛邏祿、黠戛斯等勢力。」
封常清道:「回紇自持平叛有功,占著三受降城不走,今天他們的使者還來奏報,說希望大唐把三受降城賞給回紇。」
封常清說著,將最上面的回紇奏書呈給李琩。
李琩接過看了一眼,問道:「他們的使者呢?」
封常清道:「還在鴻臚寺。」
李琩道:「把他抓起來,讓回紇退到之前的位置。」
「是不是要先談判?」封常清有點猶豫,「回紇在平亂中確實有功,若是我們把他們使者抓起來,可能會讓關係惡化。」
李琩道:「他們平叛有功,我自有封賞。而且回紇以遊牧為主,並不是真的在乎三受降城那點土地,他們想看的,是我們的態度,做朋友,也得看誰主動。」
封常清道:「臣明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