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抉擇
雍丘城門放下,張巡率軍殺出,身先士卒,直衝叛軍陣中,叛軍人馬驚慌躲避,無奈退兵。
第二天,叛軍又集兵來攻城,因為吃了昨天的虧,叛軍今日嚴陣以待,環城架設了石炮,向城頭髮射,城樓和矮牆都被摧毀。
張巡隨機應變,於城上架立木柵抵禦叛軍的進攻。
叛軍蜂擁登城,張巡讓士兵紮起蒿草灌入油脂,然後點火投向叛軍,叛軍失敗而歸。
張巡人不解甲,趁夜發起突襲,殺敵兩千,俘虜叛軍兩千人而歸。
令狐潮接連吃虧,破了大防,次日領兵在城下謾罵,張巡不做理會,只讓守城官軍搖旗吶喊。
令狐潮謾罵不成,又開始拉攏,道:「張兄,你才能卓越,開元年間便中進士,本該步步高升,卻為何到這偏遠之地做了縣令,只因唐廷皇帝昏庸,奸臣當道,而你草莽之臣,無人可靠,既然唐廷拋棄你,你又何故為唐廷賣命?大燕皇帝最愛能人,你若投降,仍不失封爵拜官,城中將士百姓,也能得以保全。否則,城破之日,我定將屠盡城中生靈!」
張巡和令狐潮是舊相識,當即道:「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
令狐潮無言答對,引兵而歸。
……
時間已到754年二月。
洛陽。
安祿山得知後方戰事吃緊,憂慮異常,於是便開始尋歡作樂,以解心憂。
安祿山作樂的方式也很簡單,便是照抄李隆基。
李隆基讓一百匹馬銜杯跳舞祝壽,讓犀牛大象跳舞禮拜,讓宮女表演《霓裳羽衣舞》,讓胡人樂、教坊吹彈樂器,安祿山一律照抄。
嚴莊靜等安祿山享樂完畢,才上前進言,道:「陛下,如今後方有危,是否召集眾臣,商討軍務。」
安祿山帶著三分醉意,道:「當初讓朕反唐的是你們,河北告急,朕想回范陽偏居一隅,也是你們勸朕不要放棄洛陽,朕都聽了,你們還要朕怎麼樣?」
嚴莊道:「時事易變,陛下要想坐擁天下,就需根據時局不斷變化方略,臣也沒想到李琩居然如此有定力,硬是不出潼關,再等下去,我們只會越來越被動。」
安祿山道:「那便召文武議事。」
「喏。」嚴莊領命。
叛軍政務堂。
孫孝哲不先出謀劃策,而是道:「崔乾佑在陝州多次進攻潼關,一無所獲,這也倒罷了,潼關方面不僅不出兵,反而不斷派人給崔乾佑送禮。」
安祿山聞言,瞟了嚴莊一眼。
嚴莊和崔乾佑同為漢人,自河北十七郡歸附唐廷後,安祿山心裡已經對漢人有戒心。
但安祿山終是隱忍不發,淡淡道:「此乃唐軍的離間之計,不必理會。」
孫孝哲吃癟不語。
向來沉默的安守忠站起身來,道:「今日只議軍務,其餘的事,休要再提!」
安祿山微微一笑,對安守忠道:「守忠對軍務有何看法?」
安守忠道:「如今唐軍從四面合圍,如果再拖下去,我們便是瓮中之鱉,只能力求突破,兒有三策,可供義父選用。」
安祿山道:「伱且說來。」
安守忠道:「第一策,下策,孤注一擲。徹底放棄河北,分兩路全力進攻潼關和河東,勝則據有天下,敗則一無所有。」
安祿山道:「這是賭徒行為#,不可取。」
安守忠道:「第二策,中策,放棄取潼關,進取江淮,掠奪江淮財物後,邊戰邊退,割據河北道。」
安祿山有點猶豫了。
安守忠接著道:「第三策,放唐軍出關。」
眾人聞言大驚,都看向安守忠。
安守忠冷靜道:「唐軍之所以不出潼關,是因為崔乾佑將軍重兵占據崤函谷道,唐軍擔心中埋伏。但如今的情形,唐軍不出關,我們也打不進去,再這樣僵持不下,我們遲早被完全包圍,因此不如放唐軍出來,在外野戰。若勝,消耗了敵軍的有生力量,那時再進潼關輕而易舉,若敗,則退守河北,肅清河北之地的唐軍勢力,以圖割據。」
安祿山道:「別無他策了嗎?」
安守忠道:「如今的情形,兒只能想到此三策。」
安祿山轉向叛軍眾文武,道:「諸位還有何策?」
眾文武面面相覷,一時間沒有主意。
安祿山道:「潼關的河隴將士,也是精銳之師,在外野戰,我們只有五分勝算,況且並不是我們放唐軍出關,他們就願意出關。」
安守忠道:「能有五分勝算,已經不錯了。至於唐軍,如果他們不出關,我們就取河北和江淮,這是好事啊!」
安祿山徹底明白安守忠的意思了。
安守忠這是看清了局勢,不能、也不想讓大軍全押在潼關。
安祿山長嘆一聲,道:「朕再想想,你們先退下吧。」
「喏。」眾人領命。
……
長安。
前線的奏報流水不斷的送到李琩手裡。
李琩看完,挨個批覆。
對於平盧等將的投靠,李琩任命劉客奴為平盧節度使,賜名正臣,任命王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董秦為平盧兵馬使。
對於李光弼、顏真卿、張巡等立功之人,也挨個嘉獎。
然後,是潼關戰線。
安祿山最終還是沒有同意安守忠的方略,依舊不肯讓重軍撤出崤函谷道,但又不得不派兵支援河北與江淮戰事。
安祿山讓田承嗣領兵三萬,支援河北,讓尹子奇領兵五萬,支援江淮,勢必要取下雍丘。
而安祿山這麼做的原因,則是他認為,李琩對潼關的戰略定力過於強悍,短時間內,李琩依舊不會讓高仙芝出關,他可以打個時間差,穩住河北局勢,打通江淮。
但是,他看錯了李琩。
李琩從駐守潼關開始,就和高仙芝一直在謀劃出關事宜。
歷史上,哥舒翰出潼關確實敗了,葬送了朝廷二十萬大軍,這個鍋李隆基得背,但哥舒翰也難辭其咎。
兩邊兵馬、精銳程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哥舒翰作為統帥,至少犯了四個錯誤。
第一,二十萬精銳傾巢而出,沒有留人駐守城池。
第二,掉以輕心。崔乾佑一詐敗,哥舒翰便迫不及待的追擊,把大軍開進崤函谷道,衝進崔乾佑的包圍圈。
第三,沒派兵護住兩翼,讓崔乾佑輕易襲擊了側翼,甚至把側翼的官軍趕去摧毀中軍。
第四,用人不當,將領離心。李承光和王思禮爭權,步騎分離。而後軍的龐忠,無能之輩,前軍一敗,十萬後軍不但不頂上,反而自亂陣腳,率先潰逃。
按理說,哥舒翰也是久經沙場,不可能犯這麼多失誤,但歷史上,他確實是就這麼做了,李琩只能推測,哥舒翰那時是真的病暈了,也被李隆基逼昏了。
李琩一開始,就有哥舒翰失敗的案列做參考,也有郭子儀成功的案例借鑑,對出兵潼關做過無數推演,所以即使他提前出關,也不會大敗。
但是他還是拖著不出。
因為他不想和叛軍精銳硬碰硬,只獲得慘勝,他在等一個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