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拒絕金融震撼
商人們將錢幣交給各地設分支機構的大富商,由這些大富商發給半聯賃證,另半聯賃證寄回各地的相應單位。商人回本地區後,經驗證相符,便可取款。
這些賃證就叫飛錢。
一開始飛錢只由大富商所設,到了唐憲宗年間,朝廷介入管理,專門設立了進奏院。
劉晏見李琩知道,便不多解釋,轉道:「飛錢是一種賃證,殿下收了西州將士和百姓手中的奢侈品,就能以這些奢侈品為根底,發行另外一種賃證,使用者可憑藉賃證兌換奢侈品,如此他們就會使用這種賃證去流通。」
劉晏這個想法,總結一下,就是以奢侈品為本位,發行紙幣。
不得不說,他這個想法很「前衛」,換其他人很可能就被他忽悠了,但是李琩對這事很熟。
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沒給大唐來點小小的金融震撼,劉晏倒想給他金融震撼一下。
李琩不由一笑,道:「可是奢侈品的價格並不保值,以奢侈品為根底,人們恐怕不會相信。」
現代社會,黃金之所以能成為本位,是因為黃金保值。
換句話說,並不是所有物品都能成為本位。
「這也不難。」劉晏早就想好了對策,「絹帛、開元通寶,以及栗特銀幣都保值,殿下可以囤積這三樣東西為根底。」
李琩聽到這兒,意識到了劉晏是在試探他。
因為大唐的問題不僅是貨幣流通不暢,更大的問題,是貨幣嚴重不足。
現在朝廷已經有明文規定,大唐的銅錢不能流出國界。
這只是其中一點,另外一點,銅和絹帛除了是貨幣,也是商品。
要是李琩現在把銅錢和絹帛屯起來,就等於把大唐通行、但緊缺的錢幣收進庫房,轉而發行需要長時間進行驗證的「信用紙幣」,這讓會造成通行貨幣的進一步緊缺,銅價、絹帛價飛漲。
銅和絹帛緊缺,物價又漲,用戶肯定就會著急的兌換,到時候他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更會引起物價震盪,傷害子民。
這還只是單純從經濟的角度,若是再考慮政治,那他不僅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因為他現在已經是節度使,手握軍政大權,要是再屯錢,那就是軍、糧、錢一把抓,這樣明目張胆的行徑,不用李亨彈劾他,李隆基紛紛鍾就要給他死。
李琩明白這其中的關節,但他不著急反駁,而是接著問道:「那下一步呢?」
劉晏道:「以磧西為試點成功後,可推行至全國,到時候朝廷只管印賃證,就可以將民間的財富全部收集起來,如此聖人必定對殿下更加垂青。」
劉晏的話,已經快進到收割了。
李琩不由笑道:「士安是覺得朝廷的刀不夠鋒利,還是認為百姓可以隨意愚弄?」
「這……」劉晏一驚,起身行禮,道:「請殿下賜教。」
李琩道:「銅和布帛,既是貨幣,也是重要商品,這東西根本屯不住,即使強制屯了,便有密謀造反之嫌。再退一萬步講,即使父皇信任我,磧西初步也成功了,推至全國,那也會造成收割萬民的景象,這相當於把大唐推向深淵。」
李琩說得很粗略,省略了中間的全部細節,但是劉晏卻聽懂了李琩的意思。
因為這些道理,劉晏一開始就明白。
劉晏的提議被李琩拒絕,但是他心裡卻很高興。
劉晏正色道:「謝殿下教誨。」
李琩搖頭笑笑,道:「實業興邦,要想讓大唐變得更好,只有踏踏實實的勸課農桑,發展……手工業,等大唐繁榮到一定程度,再去行你所說之事不遲。」
「是。」
劉晏又給李琩行了一禮,心中對李琩更加佩服。
李琩之前的表現是從諫如流,行事果決,這雖然聽起來像是好詞,但是把握不住度,便很容易變成聽信讒言,好大喜功,衝動無腦。
不過現在看來,李琩很明顯有極強的分辨能力,果決中帶有細緻,狠辣底下藏著的是對眾生的悲憫。
孟子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這句話,把臣換為民,一樣通用。
只有李琩這樣的人,才是大唐所需要的領導者。
一旁的張光晟和岑參對金融沒有研究,因此兩人都聽得雲裡霧裡。
何錦從小學習經商,大概能聽懂李琩和劉晏的對話,因此她知道李琩放棄了一個快速撈錢的好機會。
這讓她又重新審視李琩近日來的行為。
這段時間,因為刺殺的事,她不得不跟在李琩身邊,她開始以為李琩雖然不至於聲色犬馬,揮霍無度,但也應該有皇子貴胄的奢靡作風。
可是李琩從頭到尾都沒有奢靡作風,一天的時間除了公事,就是陪著楊玉環和張木槿。
她不明白,既然李琩的生活如此簡單,那李琩如此勤勞是圖什麼呢?
何錦兀自想著,李琩已經安排了其他事,便順口問何錦道:「何姑娘,我聽說何氏剛有商隊從劍南回來,劍南那邊的情形如何?」
「具體民女不太清楚,不過聽說正在加緊練兵,想必不久就要進攻南詔。」何錦如實回復,想了想,又補充道:「對了,民女還聽說永王和兵馬使李宓有些不合。」
「不合?」李琩神情一怔,「為什麼不合?」
「這民女就不知道了。」何錦搖搖頭。
李琩道:「你們的商隊見到王妃的叔父楊刺史了嗎?
「我們商隊離開的時候和楊刺史見了面,但是楊刺史沒有提起殿下和王妃。」何錦有些疑惑。
「嗯。」李琩應聲,沒有再說話。
按理說,楊玄璬應該給他和楊玉環寫信,即使忙不過來,一時間忘了,見到何氏的商隊也該讓何氏商隊幫忙攜帶。
可是楊玄璬都沒有。
這種情況,大概率是李璘和楊國忠盯死了楊玄璬,現在劍南又是特殊時刻,楊玄璬小心起見,才暫時不和他們通書信。
李琩能猜到楊玄璬的用心,同時他也為劍南的戰事擔心起來。
賢能的張九齡已經去世了,忠勇的李宓又還能活多久呢?
李琩的目光不由投向了劍南的方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