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權衡
同一時間,興慶宮,紫宸殿。
李隆基召李林甫和牛仙客商議朝政。
李隆基問道:「十八郎縱容帳下將士貪墨糧餉一事,有結果了嗎?」
李林甫道:「回聖人,此事純屬誤參。封常清領兵從大斗拔谷進軍,高仙芝從臨洮進軍,行軍千里,為了迷惑敵軍,調撥糧草動作幅度比較大,引起了誤會。」
「嗯。」李隆基若有所思,「軍無常形,封常清與高仙芝都是行軍打仗的能人,不僅迷惑了敵人,還迷惑了自己人,這種事下次還是查清楚了再上奏。」
「是。」李林甫應聲。
李林甫這次能秉公辦事,除了李琩在長安之外,也是因為參李琩的人和他無關。
從內心講,李林甫並不願意和李琩為難,他和李琩的嫌隙只是為了應付李隆基的任務,所以他不會真的費盡心思去搞死李琩。
這次參李琩的,除了拿不到錢的監軍,其餘多數是李亨的人。
李亨那邊的人,眼看李琩功勞越來越大,危機感爆棚,就總想搞點事。
李隆基沉吟片刻,又道:「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否應該留在長安任職?」
李林甫怔了會兒,道:「這兩人都是難得的人才,不過他們的優勢是行軍打仗,於政事並不擅長,若是留在長安任職,恐怕是取其短,避其長。」
李林甫這是要堵死邊將以軍功入朝做官做相的可能。
他這麼做,確實有為了權力的心思。
但是杜絕邊將入相的鍋,也不能全甩在李林甫身上。
張九齡主事的時候,就不讓牛仙客和張守珪入朝,這事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性。
李隆基思索著,問一旁的牛仙客,道:「牛相以為呢?」
牛仙客邊將出身,他本想為邊將說兩句話,可是除了軍務一塊他敢直抒胸臆,逆李林甫的話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外,其他的他都是依從李林甫。
牛仙客猶豫了一下,回道:「臣附議右相之言。」
李隆基聽了這話,更加覺得李林甫說得不錯。
邊將就該只管打仗,朝廷政務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李隆基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那還是讓他們任職邊疆吧。這段時間,十八郎在河隴於吐蕃作戰,大食竟然趁機在西域為所欲為,大唐有必要作出回應。還是讓高仙芝與封常清隨十八郎回安西去吧。」
「是。」
只要不留在朝中,高仙芝他們去哪兒李林甫都不在意,因此他並沒有反駁。
「還有,十八郎以府衙的名義向隴右道大族借糧一事,朝廷有錢償還嗎?」李隆基又問。
李林甫道:「暫時沒有餘錢,恐怕得緩一緩。」
「嗯。」李隆基應了下來,「朝廷也難,先以戰事、賑災為主。」
李隆基這話,明顯是想賴帳了。
李琩能隨便就向隴右道大族借到錢,這讓李隆基有些疑慮,所以他想把這仗賴了,惡化李琩和隴右道大族的關係。
反正錢是李琩借的,他們要不到,自然會去問李琩。
不過,李琩「借錢」的時候就想到朝廷不會來補這個虧空,但是他也不能不「借」。
因為比起借錢,以自己的錢來給軍隊發糧餉,明顯更讓人忌憚。
李隆基與李林甫談著事,一旁的牛仙客卻在打瞌睡。
李隆基望著牛仙客沉默兩秒,道:「牛相,你身體不適,便先回去歇著吧。」
「嗯?」牛仙客驚醒了些,道:「謝聖人。」
牛仙客說罷,起身來到殿中,給李隆基行了一個跪拜禮。
李隆基連忙扶起牛仙客,道:「牛相這是為何?」
牛仙客道:「臣身體每況愈下,於朝事漸感力不從心,不知還有多少日子能陪侍聖人左右,一想到此處,臣便愧疚不已,惶恐不安。」
李隆基道:「牛相多加調養,必定能健朗如初,朕會派御醫給你調理,你不必擔憂。」
「多謝聖人。」牛仙客又給李隆基行了禮,這才退了下去。
李隆基望著牛仙客的背影,沉思了良久,才道:「永王請調劍南,太子也為他請命,右相以為朕應該如何處理?」
永王李璘由李亨帶大,現在算是李亨的人,若是真讓李璘去了劍南,算是豐滿了李亨的羽翼,李林甫對此比較排斥。
而且李隆基對皇子向來管控甚嚴,封的皇子節度使,都是遙領。
基於以上兩點,李林甫回道:「晉封宗室而骨肉殘,請聖人三思。」
魏削宗室而權臣篡,晉封宗室而骨肉殘。
李隆基不僅知道這話,對歷來宗室的發展也一清二楚。
就是因為魏削宗室導致江山被權臣所篡,西晉才吸取經驗,大封宗室為王,導致了八王之亂。
然後東晉又吸取西晉的經驗,開始打壓宗室,結果權利又被別姓奪去。
接著時間來到南北朝,南朝劉宋又吸取西晉的經驗,讓宗室鎮守藩鎮,結果又導致了劉姓宗室互相屠戮。
對宗室是打壓,還是重用,就像一個輪迴。
李隆基開始的想法,是想取一個折中,讓諸王遙領,不去封地,這樣有名無實,可以平衡一下。
不過因為李琩的原因,他這個構思出了一點偏差。
但他也並不認為這就是絕對的壞事,因為無論封宗室還是重用大臣,其核心都是要自己有足夠的威勢。
只要自己有足夠的威勢,用誰罷誰,都是一句話。
這個威勢,李隆基相信自己有。
而且李琩出去立了功,他一直壓著其他皇子也會讓其他皇子有意見。
除此之外,劍南是富庶之地,讓李璘去劍南,也可以牽制隴右。
因此,不如放一些願意出去的出去,如果能再找到一個像李琩這樣的皇子,那大唐便能更近一步。
李隆基思索了許久,對李林甫道:「永王才德兼備,讓他出去鍛鍊一下也挺好。但他不熟悉邊務,做一方藩帥恐怕不行,像十八郎一樣,先讓他去劍南做個黜陟使,右相以為如何?」
李隆基這話雖然是商量的語氣,但最近李璘和李亨的動作,李林甫是一清二楚,因此李隆基問出這話,基本就是已經下了決心。
而且李隆基給的是黜陟使,不是節度使,這也算是一個折中讓步。
李林甫只有順著李隆基的話,道:「聖人英明睿斷,如此是兩全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