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摧枯拉朽

  第134章 摧枯拉朽

  北趙在中原的反撲成功被南楚遏制了。

  段受冠駐兵舞陽,毛襄對峙,段法儼坐鎮許昌,遙向監控懸城。

  譙縣和睢陽戰場則都吃了虧,士氣低落,唯一取得小勝的就是駐紮在陳郡的於泰擊退了南楚的淮州刺史李如慈。但也無法掩蓋整體上的頹勢。

  這還只是南楚的淮河一線加上南陽、襄陽的邊鎮軍隊,中軍主力可還是在那邊平叛呢。

  況且還是冬季,沒有水運優勢,各鎮出兵的人數其實也相當有限,但即便如此,這局面還是被南楚打開了。隱隱佔據了優勢。

  中原戰場態勢對於北趙很不利。

  洛陽方面對此也很是焦急,但焦急又有什麼用呢?洛陽中外軍基本都被抽調空了,派不出太多援兵。

  現在只能是勉力維持,誰讓這個關鍵節點北面和西北也同樣出亂子呢?最為關鍵的其實也就是段千士和趙世讓的反正。讓大半個中原都往風而降,或者在觀望。

  大趙雖然國都在洛陽,實際上對中原的控制力度不如河北。

  這其中也有些歷史原因。因此每次出兵南下,中原淮北都是大軍雲集之地。

  北虜軍隊是沒有軍餉的,因此軍隊是不管敵我治下有的搶就搶,每次出兵南下都得對中原郡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竭澤而漁。

  這樣才能滿足軍隊的要求,畢竟軍隊很少能越過淮河奪取南楚城池,這也就意味著這麼多次出兵都沒有什麼戰利品可供軍隊分潤。

  所以中原到淮北一帶,也就成了北虜的韭菜地。時不時的北虜騎兵就過來搶一通,不用通過朝堂收取賦稅再發給軍隊,軍隊直接過來搶了.:.省下了朝堂中間商賺取差價..:

  於是乎人在太原坐鎮的段法興也寫信詢問了中原戰局,同時要求慕容延宗不能讓形勢進一步的惡化。

  慕容延宗也是沒辦法,被擒的左武衛將軍慕容永平是他的侄子,一向以驍勇著稱。

  擅自出戰,結果中了埋伏被南軍生擒。追責都找不到人。

  負責守衛糧草的是他的親信劉元宋,被焚燒了大部分糧草之後直接被他處斬了。

  劉元宋跟他很久了的老人,一向行事穩重,但沒辦法,這事太大了,士氣低落,只能用這樣的處理來安撫軍心。

  因為糧草被焚,慕容延宗只能在潁川、陳郡、陳留、滎陽等地進一步的刮地三尺,籌集糧草。

  以供應大軍消耗。

  但這麼幹,必然是竭澤而漁,中原各地的反趙情緒日益高漲。

  而南朝的內戰則完全不同於中原戰場的南北交鋒。

  桓經率軍十萬北上,進攻豫章。江州刺史周元祺堅壁清野,以四千兵力守城。

  叛軍圍城之後攻城,晝夜不停,連續二十餘日,死傷慘重。豫章搖搖欲墜,

  但最終還是穩住了局面。

  作為征討大都督的李岳卻沒有犯叛軍錯誤,集中全部軍力從鄱陽湖入贛水直驅豫章。

  桓經見狀率軍退卻,李岳則率軍追擊,一路追擊到廬陵郡內的白口,雙方爆發大戰。

  李岳指揮大軍擊破了桓經久戰疲兵。此戰之中淮州司馬李葵率部取得陷陣之功,最先攻破叛軍大陣。

  廣州刺史鄱陽王桓經遁逃,斬首萬餘,俘敵六萬餘。

  大批量的叛軍成建制的投降,衡州刺史歐陽毅,南中郎將梅伯龍等都被擒獲取得白口之戰的勝利之後,李岳並沒有乘勝追擊桓經,而是向西直奔湘州去了。

  半個月內,先後攻克零陵、邵陽、衡陽等郡,此時湘州刺史桓紛還率領大軍正跟夏口的郢州刺史張子悅兵呢。

  聽到桓經軍敗,湘州被攻打的消息之後,立即率軍回師。

  但還是晚了一步,張子悅率郢州軍追擊桓紛不放鬆,讓他們湘州軍不敢全力撤退,只能邊戰邊走。大大拖延了桓紛的回援速度。

  等到他進入洞庭的時候,李岳已經率軍攻破了長沙。長沙陷落意味著李岳基本拿下湘州的重要地區,並控制了湘州軍家眷。

  李岳完全複製了呂蒙的奪取江陵之後的操作,採取攻心戰術,施恩於湘州,

  讓桓紛手下的六萬大軍幾乎是幾日之內就做鳥獸散。

  這些人本來就不想打仗,如今得知老家都被占了,這還打什麼打,散了散了桓紛本想投水了,但最終還是放棄這個想法,死容易,活著難。

  於是在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下,桓紛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艱難的決定,北上投趙。

  此時他已經得知了北趙宗室段千士投靠大楚的消息,這也給他一個思路。後續北方是個不錯的容身之地。

  不管是投誠,還是死戰,都不是他想選擇的道路。

  反而是投北朝,因為他南楚宗室的身份會獲得不錯的待遇。

  這場可能是桓楚宗室最後的反撲,在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裡,基本就宣告了終結。

  奪取了湘州之後,李岳並沒有親自率軍南下,反而頓兵不前,

  桓經在兵敗之後,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軍隊,只帶著數百親信逃回了始興郡。

  整日以淚洗面,哭大楚國祚將亡,哭自己無葬身之地。

  其子桓偉和親信趙復連番勸說,什麼昭烈帝劉備當年如何如何云云,什麼本朝昭武帝又如何如何,總之一句話,不能被眼前的失敗所擊倒,你得支棱起來。

  雞湯也是有點效果,桓經喝多了之後果然重新振作,準備返回治地廣州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帶著一眾親信走在返回廣州的路上,到達廣州城外的時候,被人包圍了。

  桓經看到包圍自己隊伍都是嶺南越族裝扮,旗號則是「羅州刺史馮」,就知道自己應該是命絕於此了。

  羅州刺史馮常,自稱馮弘子馮業之後,馮業當初帶領三百人渡海歸順東普。

  世居番禺,馮業的孫子馮融擔任羅州刺史。此後一直並且跟嶺南高涼的越族大姓洗家聯姻,成為嶺南豪族。此後幾乎是世襲羅州刺史一職。

  馮常之前對他桓經造反的拉攏無動於衷,眼下事敗還能是為了救助他而來?

  必然是站隊李氏了。

  數千精銳圍殺數百敗兵,結果根本不需要猜測。

  桓經為了體面最終自而死,其子桓偉和桓俊、趙復、劉融等一併被殺。

  二十日後,桓經的首級被馮常派人快馬送到了長沙。

  李岳沒有去看盛著人頭的匣子,沒必要。馮常已經把事情做到這種程度了,

  就證明這裡面東西他錯不了。

  他喜歡馮常這種聰明人,隨後寫信給建郵,建議給馮氏封爵,並重賞。

  二桓之亂徹底結束了,三個月的時間,桓經被殺,桓紛逃遁,李氏在南朝最後的障礙基本掃清了。

  李如願如果想要改朝換代,幾乎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但掃平叛亂之後,立下大功的李岳沒來由的覺得有些悵然若失,其實他本不想讓戰事結束的太快。

  因為現在北面正在北伐呢。戰事結束的越早,對北伐越有利。

  摧枯拉朽一般的解決了叛亂並不值得多興奮,父親讓他掛師他也明白這是給他立功機會。積攢軍功,增加威望。

  如此,越快解決叛亂,對於南朝局勢和北伐就越有利。

  但北伐這事,會讓老二出盡風頭啊。

  可真要讓他拖後腿,這事他又不能幹,也不想干。因為這是他爹的畢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