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凋零殆盡
姐姐一家的到來讓劉絳很高興,刺史府地方很大,盧智憲這邊早就安排好了院子供一家人居住。
從袁膺處得知,姐夫在刺史府任職過,是個文吏。正好鍾離縣的縣丞出缺,
劉絳就想讓徐慎做了鍾離縣丞。
徐慎一聽說直接推辭,說是自己還沒幹過這麼高級別的職務,怕是擔當不起重任。
劉絳就說我在建鄴當兵第一天就做了立義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十天就拉起一千人的隊伍...
徐慎還是推讓,說大紅你在縣中給我找個文書的職位就好。
但隨著老李自建鄴發過來的詔書,封徐慎為員外散騎侍郎之後,劉絳又來勸說,這朝堂詔書封的的官職可跟各開府徵辟的官員不同,有了這個官身之後,徐慎這才同意去當這個縣丞。
另一邊,兩個流民首領趙元智和梁准在思慮過後沒多久,就再次來到了刺史府,跟劉絳表明了態度。
支持他在鍾離要做的事情。
而劉絳準備徵召三千新兵,並全面恢復軍屯。當然這是第一步。
關於徵兵的事,劉絳在建鄴就已經跟李如願匯報過,當時就提出為了北伐做準備,要新募兵三千。
李如願對此表達了支持,但提出朝堂是沒有多餘糧食調撥給你,你在鍾離養兵要靠地方上解決。
豫州說是一個州,可能還沒有漢朝時候一個郡大。不過按照劉絳的預計,這新增的三千兵馬他還是能養得起的。
最重要的是劉絳就沒想過在任上撈錢,桓家王爺們和建郵貴人們外放當刺史當郡守的時候那恨不得是刮地三尺。等卸任之後好正好回到建郵去過紙醉金迷的生活。也就是說建鄴的奢靡是建立在吸血整個南朝的情況下。
地方官通過盤剝聚斂的大量財物,基本都用在了建鄴的高消費上。
這一點在李氏逐漸控制南朝的背景下,有所改觀。但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幾個老將除了毛襄把功夫全都放在了,屯田和練兵之外,如李如慈、韓崇、
周元祺等在刺史和太守崗位上,也都大肆聚斂。有樣學樣。
反倒是幾個年輕的刺史李衡、劉絳、袁鳳舉、李峻,那是真幹事業。
這些年輕人也都是對於北伐事業最積極的,是李如願寄予厚望的未來。
其中李衡在東揚州搞得聲勢最大,殺的人頭滾滾。已經先後鎮壓了數次叛亂大楚的東楊州實際上管轄的地域包括會稽、吳郡、吳興,也就是南朝最富庶的三吳之地,就是後世的蘇杭一帶。
也是整個南朝門閥和豪強勢力最為集中的地方,幾次改朝換代都沒有被北兵躁過,所以鄉土力量非常強大。但李衡按照貫徹伯父李如願的指示,同樣搞起了土斷:清田仗畝,清查隱戶,打擊豪強勢力。
這也激起了南朝豪強的門抗拒,除了李如願上任帶領的兵馬之外,又派遣了北府軍中郎將莊駿領兵五千前往會稽坐鎮,就是給李衡壓陣的。
之所以要對東揚州下這麼重的手,主要原因還是朝堂太窮了,三吳又富有。
朝堂對於地方的可控制力度非常有限,而且這個地方還是顧陸朱張等傳統南朝土族的老家,不下重手李如願自己都不好意思。
其實雙方爭奪的,也就是資源,土地、糧食、人口這些戰爭潛力。
李如願需要東揚州的資源,為他的北伐事業舔磚加瓦。所以即便朝野之中反對的聲音非常多,甚至司徒袁京都幾次前往丞相府勸說要他徐徐圖之,都更改不了他的決心。
於是三吳豪強們開始懷念,懷念桓家王爺當刺史的日子,雖然刮地皮,但不要他們的命啊,撈夠了就走了。
於是三吳閥豪強終於做了個決定,他們勾連了廣州刺史,鄱陽王桓經。
讓出合州刺史位置的桓經其實當時也是迫於形勢,被移鎮廣州之後他在當地結交好強,準備利用嶺南勢力恢復大楚。
這三吳豪強的勾連可以說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正中下懷。
桓經在十月初九起兵了,以清君側之名發兵北上。
湘州刺史桓紛響應之。
此時東海王桓緋還沒有上任,人在建鄴。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直接跟李如願請命,表示湘州動亂,郢州首當其衝,自己沒有大才,還請朝堂另外選用賢能。
李如願也同意了的請求,轉而讓女婿蕭擔任永安太守,把鎮守永安的張子悅任命為郢州刺史,而原本張子悅身上的益州刺史則交給了兄弟李如怠遙領。
李如願原本已經準備前往京口了,發生這樣的事之後也就取消了,以長子李岳為征討大都督,合州刺史韓崇、江州刺史周元祺、荊州刺史沈穆之為副都督。
面對桓氏幾乎是最後的反撲,李如願並沒有選擇親征,而是打算讓長子出戰,三個副都督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將,即便最年輕的沈穆之也是如此。
李岳自成年以來就一直被當做繼承人培養,李如願出兵救援徐州的時候他留守,起兵南下還是他留守。歸屬功績很大,但不夠。
這次也是希望他率軍平叛,建立足夠的功勳,不然僅僅憑藉留守壽春之功,
可壓不住老二李峻。
李峻南下建鄴的時候那可是居功甚偉,幾次重要作戰都有亮眼表現,跟諸將的關係那都是戰場情誼,李如願是知道老二的能量的。
況且未來北伐李峻同樣有機會建功立業,都是他的兒子,還都是嫡子,老大在已經確立了繼承人的身份,但李如願同樣也不可能對老二就實行打壓的政策。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況且老二能力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
但老大在他出兵北伐之時卻肯定要留守建鄴,鎮守後方的。所以立功的機會對於老大來說不多了。
李岳領中軍三萬,北府軍兩萬從建郵出師,李如願親自送行。
兩日後,家奴告發前齊王之子濟北王桓繹、北海王桓繞謀逆,李如願命中都護韓汝明將兩人收捕,果然在兩人家中發現了弓弩和甲冑。
謀逆大罪沒說的,直接族滅了,株連者十餘家。這還是在李如願特意交代不要株連太廣的情況下。
東宮,太子桓綱生了一場病,連著用了幾日的藥都未見效。丞相李如願聽說太子生病了,特意還前往東宮探看。
數百淮州甲士跟著中護軍張公健入東宮,把寢殿周圍肅清了之後,李如願才緩步走入太子寢殿。
「有勞丞相探視,有失遠迎,還請丞相恕罪。」
李如願居高臨下的審視了桓綱一眼,然後順勢坐在旁邊的凳子上。
「殿下身體如何了?殿下是太子,身體關乎天下,這東宮的內侍都是怎麼斥候太子殿下的?太不像話了,依我看不如換一批人吧,殿下以為呢?」
李如願的語氣很平淡,還用這似乎商量的語氣,不過桓綱心裡卻明白,這特麼就不是商量,是通知。
「丞相做主便是,我並無異議。」
「那太子殿下就好生修養,天下大事還等著太子殿下呢。」
「不敢不敢,有勞大將軍了。」
「哈哈哈哈,臣奉詔開府治事,這些不過是分內事罷了。」
來去匆匆,李如願跟桓綱說了幾句話之後就走了。
桓綱等到甲兵散去之後,才轉過身掩面而泣。
這次桓氏一族最後的反撲,實際上跟他這個太子有脫不開的關係,只是他並沒有通過書信傳遞信息,都是讓人傳遞的口信。
桓繹和桓繞也都認同這一點,畢竟他的身份太關鍵了,是太子。
完整的計劃是,借著桓紛、桓經兩人在外起兵,李如願肯定率軍征討,桓繹和桓繞在內伏殺李岳。
迎太子出來主持大局。
結果李如願沒出去,讓李岳帶兵征討,而桓繹和桓繞卻不清楚兩人的謀劃都是在李如願的眼皮子底下一清二楚。
至於這其中太子桓綱有沒有參與,李如願估計是有的,但很隱蔽,而且他也不想廢太子,所以要對東宮進行一番清洗,至於太子在清洗之後也就是傀儡,高級囚徒,東宮都不讓他出去。
畢竟換太子的事還挺麻煩的。
桓綱此刻卻是感覺無比的悲涼。桓繹和桓繞兄弟,是他最後的依仗了,這兩人還沒有來得及展開計劃就被以霹靂手段解決了。
這就說明李如願早就對他們有所提防了,甚至他參與其中李如願應該也知道,大家心照不宣。
選擇放過他,其實也就是認為他,並不具備威脅。
一個太子,連身邊近侍都保不住了。呵呵呵呵,這是個什麼太子啊。
此次之後,桓氏忠臣凋零殆盡,還拿什麼匡扶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