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郢州刺史

  第114章 郢州刺史

  崇寧三年,三月,江陵城破。

  劉絳沒能趕上破城的時候,他正在永安抵禦蜀軍的反撲,蕭鞅是立下大功,

  但永安失守之後蜀軍也迅速組織隊伍進行了強烈的反撲。

  蜀國大將高雲翼率六萬大軍前來,晝夜強攻,劉絳督萬軍駐於城外,跟永安城內的蕭鞅部成角之勢,等到江陵城破的消息之後,高雲翼這邊也是連續進攻了兩個多月,士氣盡喪,軍械嚴重不足,只能無奈退兵。

  永安扛過了這一輪反撲之後,也算是被南楚這邊握在了手裡。

  而江陵城破也代表著桓璋小朝廷的徹底覆滅,以及戰後勝利果實大劃分。

  桓璋在江陵經營積累了十數年,家財和府庫都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加上偽朝官員的身家,全都便宜了討逆大軍。

  在戰後,最大的疑問,無疑是荊州刺史一職的歸屬。

  沈穆之。這個任命在李氏內部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沈穆之本人在圍困江陵之戰的時候,功勳甚至前三都排不進,

  為此沈穆之對李如願那是千感萬謝,但卻沒有立即答應。

  李如願曾經跟沈穆之提過這件事,但沈穆之卻始終在攻城作戰之中猶猶豫豫,所以戰後就連他自己都沒好意思提這個,爭奪這個刺史職位。

  結果李如願還是把荊州給他了。

  但他的雍州刺史,是要交出來的。同時還要交出雍州的精兵。這是他最為猶豫的地方。

  猶豫了許久之後,沈穆之才決定接任荊州刺史。

  而雍州刺史轉過頭就被李如願交給了心腹大將毛襄,除了沈穆之統率親衛部曲,千餘人,餘下的雍州精兵也全都交給了毛襄統帥。

  之所以沈穆之願意把除了包括大部分騎兵在內的雍州精兵全都交出來,是因為李如願之前收編的三萬荊州精銳降兵跟他做了交換。也就是劉絳和袁鳳舉帶著暴打蜀軍這三萬人。

  沈穆之其實很糾結,他捨不得那萬餘精兵,但又更捨不得荊州這個好地方,

  況且這雍州治下的兵馬也未必願意跟他到荊州,於是沈穆之只帶了親衛部曲千餘人,騎兵三百,其餘的各部全都留在了雍州。

  毛襄接任雍州刺史,直接入手了萬餘精兵。這些精兵多為關中人士。

  並且此時南朝雍州,包括了襄陽地區和南陽地區,這一片區域是大楚崩潰中原喪亂之後,雍、秦人士南下的主要聚居地。

  所以南朝的雍州和淮河一線,是整個南朝兵源最好的地方。

  毛襄這個雍州刺史不僅能接收一萬精銳的雍州兵,還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兵源地。

  而在李如願的為功臣請封的上表之中,劉絳列功臣第六。

  前五則是毛襄、張子悅、李衡、沈穆之、韓崇,第七是袁鳳舉,第八是蕭鞅,第九張季布...

  本來袁鳳舉應該是在劉絳前面的,但袁鳳舉在夏口之戰的時候因為大營被焚,損兵折將,有瑕疵,所以位列第七。

  劉絳則以功授郢州刺史,治所夏口,轄江夏武昌州城安陸四郡。此外,還有錢十萬,絹、錦各百匹,美女十人,玉璧一對,這些都是江陵城繳獲的戰利品。

  錢和絹、錦這些全都被劉絳分賞給眾人,美女和玉璧留下了。

  江陵城內的財富被瓜分殆盡。

  李如願在五月回師建鄴,上殿面君,賜九錫之中的斧鉞,封梁公。

  這個梁公,就跟當年曹操的魏公是一個意思了,日後要李氏要改國號,基本也就是這個了。

  本來李如願的爵位是趙郡公,因為他出自趙郡李氏,按照正理來說應該是趙公,或者魏公,但現在趙這個國號被北面用了,而且正在用,還用這個就多少有點不合時宜了。

  而梁地在中原,也符合李氏一直標榜想要北伐中原的心愿。

  李如願率大軍回師建郵之前,還特意跟劉絳交代一番,讓他暫且安居夏口。

  一說暫且,劉絳就明白了。

  應該等長江上游時局穩定,差不多也就該是他回建鄴的時候了。

  至於現在的沈穆之,李如願完全不放在心上。這人就不用太在意了。特別是移鎮之後。

  荊州刺史雖然給了沈穆之,三萬降兵給他了沈穆之,但這些人有多少能耐李如願是清楚的,沈穆之就算有異心,北面是毛襄,東面是劉絳,江陵南面的南平郡、天門郡,西面宜都郡,太守也都是李如願從自己幕府之中提拔的擔任。

  其中蕭擔任宜都太守、樓船將軍。這也是他奪取永安的戰功,至於永安城,李如願委任了大將張子悅為益州刺史,治所就放在永安。

  既是抵禦蜀軍,也是對荊州方向的制衡。

  沈穆之也是很久之後才反應過來,自己貌似前後左右都是李如願的親信和心腹。

  但整個南國的刺史將軍,又有幾個不是李氏門下?

  作為整個南國最年輕的刺史,劉絳可是在收到任命之後正經瑟了好幾天。

  十九歲的刺史,你別管管轄地方多大,但這級別已經是相當的離譜了。

  但李如願這麼幹也是相當的無可奈何。

  因為他無人可用。

  就劉絳這二把刀的水平,在李氏集團內部已經是很優秀的人才了。

  統領七八千人的軍隊能夠管理的並並有條,還能打勝仗。這就不差啥了。

  老李家是舉族南下的,當年南下的就有闔族幾百口人,部曲、賓客加起來數萬人。

  李氏目前控制建鄴這個權利中心,需要人手,建鄴以東的京口需要人手。老家壽春,重鎮合肥,新打下的永安,還有荊州全都需要人手坐鎮管理。

  但人的能力大小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連自己都管不明白,就是你親兒子也沒法給他放到刺史崗位上去,除非你就讓他占個名頭。

  李如願把禁軍內部將領凡是重要崗位全都換成了李氏族人和親戚,因為禁軍其實不需要你多能打仗,多有能力,只要是自己人就行。

  而重要的刺史崗,這就是要在外坐鎮,就需要傑出子弟和功勳舊將來擔任了。

  所以李衡、劉絳這兩個小年輕也都成了刺史一級的封疆大吏。李衡是東揚州刺史,管的是三吳之地。

  劉絳任郢州刺史,基本囊括了漢朝江夏郡的故地,還是江防上的一把大鎖。

  至於回到了建鄴的李如願,面對著整個南國基本握在手上的大局面,也開始有些膨脹了。

  他有一個很大膽的想法,北伐。

  這件事,從頭至尾,他只跟一個人說了,也是夫人盧氏。

  兩人在晚飯的時候,李如願說出了這個想法。

  在做很多重要決定的時候,李如願通常是自己思考一番,就做了。並且一旦決斷之後,就絕不輕易動搖。就比如接著江州之事出兵,他就沒跟任何人商議過。說出兵就出兵了。並且一直打了一年,也終於把上游桓璋這個最大的對手給掃平了。

  他是很果斷的人,很少有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上次猶豫是崇寧元年的六月,

  當時李如願已經知道朝堂上的宗室和三吳士族要對他動手。他猶豫的事情是起兵清君側。要不要起兵?畢竟這是賭上身家性命,並且成功的可能性微無其微。

  而最後幫他下定決心的人,就是夫人盧綽。「與其受制於人,不如奮力一搏。」

  這次李如願想要北伐,又是一次豪賭。甚至賭的更大。

  但盧氏只問了兩個問題,打了兩年仗了,士卒是否疲憊,還願不願意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接著打?

  第二個問題是。你有打仗的糧食嗎。

  李如願思考了一會之後,就否決了自己要北伐的想法。

  因為兩個問題他都有了答案。

  士兵不想打了。

  糧食也不多了。不足以支撐他宏大的北伐計劃。

  「智憲也該出嫁了,她與三郎同齡,本想著親上加親,但三郎福薄,死於沙場...」

  李如願在夫人的提醒之下很快就將北伐的念頭拋之腦後,轉而問起了內侄女兼養女盧智憲的親事問題。

  盧氏聞言道:「你就直說吧,你打算把智憲許給誰家?」

  李如願被這反問搞有些尷尬,沒有立即說出口。

  盧氏則心中有了猜測,兩個可能,一個是嫁給皇室子弟,但這種聯姻李氏目前不太需要,不然也就不會把正牌女兒李蓉許給蕭氏。

  第二個可能,就是許給手下心腹,而且這個心腹出身很一般..:

  「你是想先把智憲許給你那個義子?」

  被猜測到心中打算的李如願只能是更加尷尬的笑了笑,默認了。

  盧氏並沒有說什麼。她並沒有見過劉絳,因為之前從淮州南下的時候,到了京口有些水土不服,就在京口小住了些時日,所以並沒有見過劉絳,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樣的人。

  只知道是李如願義子,還很得李如願的器重和喜歡,李岳和李煦的評價也都很好,「質樸敦厚」但就沖這小子的作為來看,恐怕是個外憨內精的。

  至於她侄女,也是她的養女,她自然是疼愛有加,視若親子的,因此李如願提出的這個人選她是很不滿意的,下意識就想否決掉。

  因為出身她很不滿意。

  盧氏到不是非要給侄女選個高門大戶,而是他覺得這種出身太過低微的男子,即便因為際遇有些成就,也總是非常短視的和粗鄙的。

  但她又知道丈夫非常器重這個義子,而自己這個侄女身份其實也有些尷尬,

  所以沒拒絕,也沒應下,而是留了一句,「讓人回來相看相看,就算不是智憲的良配,這孩子無父無母的,是你義子,年紀到了婚事也自然該由你操心。」

  也就是這一句話,人在夏口的劉絳終於能回到心心念念的建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