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事後,在家裡和鄰居的扶持下,老爿的小日子算是好轉起來。
頭髮立正了不少,身上的衣服也乾淨了許多。不過,傻子這個名頭,卻仍是沒摘去,畢竟,他還是那副憨憨的傻樣子。
門前菜園裡的月季花謝了又開,開了又謝。大白菜長了一茬又一茬。
村里人都說神仙保佑,這些年風調雨順,特別是和周邊的幾個村子比起來,那陳村村民過的日子,簡直就像是在天堂里般自在。
七八年大旱,十里八鄉,偏偏就紙坊村裡的灣沒幹,澆了幾遍田,出了點糧食,把這幾年扛了過去;九八年洪水,眼睜睜看著水庫的水就要泱出來,可暴雨是嘩啦啦的下了一個多月,堤壩愣是一點水沒漏出來。
轉眼來到了千禧年。
這一年過年很熱鬧,村里人的日子也富裕了。
三十兒晚上十二點,母親打發我去給老爿送餃子,滿滿一大海碗的肉丸水餃。
舊宅子的街門敞開著,灶台上的鍋里還冒著熱氣,估摸著是嬸子給他燒的炕。臥室里那盞十瓦的燈泡散發著蒙蒙的暖光,炕上沒人。
原本黢黑的坑坑窪窪的土牆,新摸了一遍溜光的黃泥巴。頂棚上新糊了一層報紙,再也看不見那一團團的蜘蛛網了。
我喊了老爿幾聲,沒人應,就把餃子放在灶台上,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母親就喊我起來去老爿家拿碗。街門還是開的,餃子還在灶台,燈亮著。
一切都沒變,只有炕變得哇涼。
初三,老爿不在。
十五,老爿不在。
出了正月,老爿還不在。
老爿走了,再也沒回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就像是供台上香爐燃盡的最後一縷青煙,眨眼就不見了蹤影。
後來我也有了孩子,節假日會帶孩子去土包山上祭祖。我的爺爺,喜歡指著一個個的墳頭,給孩子講祖上的故事。
他管這叫傳承,這樣陳家的根就傳下去了。
男娃娃淘氣的很,沒聽幾句就跑去折旁邊的柳枝。他見伸手也夠不到,就想踩著柳樹下的墳頭。還沒等邁上去,就被爺爺抱了回來。
伸手摺了一根翠綠的柳枝,爺爺說,這就是陳大爺的墳。
每次上墳,周圍都插了不少的柳枝,唯獨他墳前的,長成了樹。
陳大爺年輕時是村里手藝最好的扎紙人,不過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花了眼,喪了偶,死了娃。
打那以後,再也沒扎過紙。
聽爺爺講完陳大爺的故事,我心頭堵得厲害。再後來,聽我爸說,家裡遷墳的時候,挖出來一塊有字兒的石頭,誰也不認識啥字,像是電視上演的甲骨文。主事兒的說這是山靈,不能動,於是就趕緊用黃紙包上,埋了回去。
根據他的回憶,我把這個字默到了紙上。
這個字,是爿。
人世間的事,可能總是無巧不成書吧。所以,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最近老爿的模樣在我腦中越來越模糊,我怕突然有一天我會記不起來他的樣子,想不起他的名字,忘掉了和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