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魏王府荀彧論戰

  吳王陶應,大動干戈,百萬雄兵,十路出動,西北大地戰火再起。

  剛剛遷到濮陽的朝廷,驚恐萬分,自從先帝駕崩之後,朝廷就沒有安穩過。

  先是由洛陽遷都到長安,接著又由長安遷都到陽翟,現在再從陽翟遷到了濮陽。

  恐怕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朝廷和現在的大漢一樣到處逃亡。

  而且現在還沒有安穩,吳軍又殺來了,難道還要逃嗎?

  鄴城的魏王府也是氣氛緊張。

  這幾年來,曹操一直在備戰,因為這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只有勝了,大大削弱吳國的實力,才能夠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能不能取勝,曹操心裡沒有底。

  幾年前與袁紹決戰,自己有三十萬兵馬,而袁紹有四十萬,但是他並不擔心,因為,他對袁紹很了解,他心裡充滿著自信。

  現在與陶應決戰,自己各種兵馬有五十萬,加上馬騰韓遂與袁譚的兵馬,接近七十萬,而吳軍卻有一百萬。

  同樣是以弱對強,但這一次的確心裡沒有底。

  陶應和袁紹不同,那是實打實的,從戰場上磨練出來的,而且被稱為大漢戰神,從無敗績。

  吳王麾下又兵多將廣,郭嘉、荀攸、賈詡、徐庶等人,都是當今的智謀之士。

  他們與當初袁紹麾下的那些謀士不同,根本就沒有勾心鬥角,這場大戰,靠的是實力,想抓對方的破綻很難。

  但實力又明顯不及吳軍,勝算在哪裡呢?

  魏王府中,曹操的心腹大臣全都集結在這裡。

  許攸、荀諶、荀彧、程昱、滿寵、董昭、劉曄、鍾繇、閻柔、田疇等。

  看著麾下這些心腹謀臣,曹操心中總算有了一絲滿意和輕鬆,奉天子掌控大義,作用還是有的。

  閻柔和田疇,就是天子發出勤王號令之後,投到魏王府的。

  閻柔曾經在劉虞麾下,公孫瓚被袁紹滅了之後,便辭官。

  曹操知其有大才,統一北方之後曾徵辟過,但閻柔沒有出仕。

  現在危難時刻,能來魏王府,讓曹操很感激,立刻封其為度遼將軍。

  而田疇,也是幽州名士,博學多才,又淡泊名利,此次進入魏王府,被封為議郎。

  「斥候送來的情報,諸位都看完了,陶應集結了百萬叛軍,想要徹底奪取我大漢江山,本王就算拼了性命,也要擋住,諸位與本王一樣,都是漢臣,在此危急存亡之秋,當齊心合力,共御強敵,不知可有退敵之策?」

  「主公,賊軍看似勢大,實則不足為懼!」荀彧出列,向曹操拱手行了一禮,說道。

  曹操稱魏王之後,與荀彧之間已經生出了間隙。

  荀彧的心此時還是忠於大漢的,他認為現在中興大漢的辦法,就是那些梟雄可以做權臣,可以權傾朝野,但你不能篡位。

  丞相可以做,可稱王就不一樣了。

  但是現在,大漢到了生死存亡之秋,荀彧當然要出力了。

  而且相比於陶應,曹操畢竟還在奉天子。

  「不知文若有何妙策?」看到荀彧的反應,曹操更高興了。

  那可是「吾之子房」啊!

  只要與自己一條心,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呢?

  「此戰吳軍有三敗,主公有三勝!」

  「何為三敗三勝?」

  「主公奉天子,麾下將士皆會人人用命。吳軍乃叛逆,猶如當年黃巾之亂,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必敗!此為義勝!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皆安居樂業,政通人和,天子坐朝堂,將士守邊關,百廢待興,然陶應妄動干戈,硝煙之地重燃戰火,負傷之士再舉刀兵,民心盡失,主公欲救百姓與於水火,力挽社稷於倒懸,民心所向,豈能有敗?此為仁勝!

  「吳軍雖有百萬,可兵力太過分散,漢中的三路兵馬,共計三十萬,加上運送糧草兵甲、器械等,總兵力必然超過四十萬,其餘六十萬兵馬兵分七路,戰線拉長,押運糧草、兵甲、器械的兵士就會增多,還必須要保護糧道,每路兵馬多則十萬,少則四五萬,主公可集中優勢兵力,避實就虛,逐個擊破,此為兵勝!

  「主公有此三勝,陶應叛軍有此三敗,何懼之有?」

  荀彧說的這些,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對。

  不過,魏王府中的所有人,包括曹操在內,聽了之後都感到無比輕鬆,並且充滿了信心。

  而荀彧的目的也在這裡。

  還沒有交兵,整個北方人心已經不穩了,主公曹操表面看上去很鎮靜,其實心裡還是充滿著擔憂。

  百萬敵軍啊!

  魏王信心不足,將士哪裡還能有必勝之心?

  因此荀彧才第一個站出來,進行一番分析。

  「文若之言,使本王撥雲見日,茅塞頓開!諸位戮力同心,剿滅叛匪,中興大漢,立曠世之功,便在今日!」

  「願為主公(魏王)驅馳!」

  吳王陶應已經亮劍,魏王曹操必須要做出應對,於是眾人開始商議調兵遣將。

  其實在此之前,曹操與董昭、程昱、荀彧、劉曄、許攸等人早已商量過多次,基本方略已經有了。

  很快,一道道命令從魏王府傳出。

  魏王令:

  以曹仁為統帥,荀彧為軍師,龔都、劉辟、李通、夏侯尚、夏侯傑、夏侯楙等為大將,率領十萬大軍鎮守潁川、陳留。

  曹純、曹真、曹休率領的三萬騎兵,也在潁川、陳留一帶駐紮,但其有獨立作戰的權利,不受曹仁節制。

  魏王曹操親率十萬大軍,以董昭、劉曄、許攸為軍師,滿寵為主簿,潘璋、夏侯淵、曹洪、曹彰、張郃、高覽等為大將,渡過黃河,在濟陰、山陽一帶,迎擊叛軍。

  于禁率領七萬大軍,以鍾繇為軍師,蔣齊、朱靈為大將,鎮守泰山。

  以樂進為統帥,李典、齊周、夏侯儒為大將,率領七萬大軍,鎮守北海。

  以田豫為統帥,閻柔、鮮于銀、鮮于輔為大將,率領七萬大軍,鎮守東萊。

  其餘兵馬由曹昂統領,田疇、裴元紹為大將,駐紮在東郡濮陽,負責押運糧草,並及時接應各路兵馬。

  程昱、荀諶坐鎮鄴城。

  命令一下,曹軍也立刻行動起來。

  荀彧的三勝三敗論,魏王府進行了宣揚,再加上曹操要親自率軍渡過黃河,與吳軍決戰,而且曹家和夏侯家的將領盡出,這讓魏軍的士氣得到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