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即公元203年,春,步騭、徐庶率領吳班、吳懿等將領,平定了五溪,徹底消除了荊州的隱患。
五溪蠻的實力並不強,他們大多居住在武陵南部,由五個部落組成,分別是沅溪、雄溪、酉溪、薄溪、辰溪,也稱荊蠻,或者武陵蠻,是古九黎、三苗部落的後裔。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很有道理。
五溪蠻從西漢時期,便時常聚眾入侵零陵、武陵。
最大的一次,是東漢建武年間,五溪蠻首領相單程聚眾反叛,一度攻破了數座縣城,並且揮軍攻打武陵和零陵太守府,後被伏波將軍馬援鎮壓。
之後,他們一直沒有安穩過,朝廷的軍隊如果強大,他們就躲在山林中,如果不強,時常會出來進行搶劫,但沒有發展到跟上一次一樣攻打縣城。
這些年來,五溪百姓和零陵、武陵的百姓其實相處的還算融洽,甚至有通婚的現象,他們中也有許多人學會了種植莊稼,正因為如此,聚眾反叛才少了。
但對荊州來說,始終是個威脅。
這一次,步騭、徐庶採取的策略,與諸葛瑾、李嚴對待益州南蠻的策略一樣,都是以攻心為上,兵伐為下。
雖然花費的時間長,但是非常徹底。
由於五溪蠻與漢人接觸的比較早,這一次漢化的很徹底,他們中大多數人,也厭倦了山林中時常為食物東奔西跑的生活,希望過漢人一樣的穩定生活,因此全都遷出了山林,在蔣琬、劉巴、廖立、桓階等荊南四郡各太守的安置下,開始耕作。
步騭、徐庶當時出兵時只有五萬人馬,現在回來的時候,整整八萬。
當自己強大時,這些蠻夷都是很好的兵源,打仗也是給將領刷經驗值,送功勞。
吳王陶應對徐庶、步騭、吳班、吳懿、吳蘭、雷銅等人進行了封賞,然後命令他們與諸葛瑾、李嚴的大軍兵合一處,駐紮在徐州。
現在整個徐州,駐紮了二十五萬大軍,其中,琅琊陳到五萬大軍,彭城張遼十萬大軍,諸葛瑾、李嚴、步騭是十萬大軍。
除此之外,還有五萬海軍,以及三萬騎兵。
徐州是四戰之地,當你實力不強時,很難守住,可能會面臨多方面的攻擊。
然而實力強大的時候,卻成了一個軍事要地,可以向中原和北方同時發動進攻。
現在的吳軍,除了徐州這三十三萬兵馬之外,漢中有十六萬,還有七萬正在前往漢中,南陽有十萬,武關有三萬,再加上典韋、許褚經常帶的這一萬兵馬,共計七十萬。
按照郭嘉的設想,一兩年之後,百萬大軍同時出動,席捲天下。
陶應不準備再招募兵馬了,這一兩年,主要是提高兵士的戰力,改進各種兵器。
因為陶應實行了郡兵制和府兵制,而且還有屯田兵,他們可以進行運送糧草和兵甲器械等,如果加上這些,早已超過了百萬。
所以說,吳軍這七十萬,那是真正的可戰之兵。
既然要一統天下,首先就要造勢。
吳王陶應如今在南方的地位很高,聲望也是空前的,普通百姓早已奉之如神靈。
現在在北固山太平教的宣揚下,在各大書院各學子的宣揚下,所有百姓都支持吳王出兵,早日平定天下,開萬世太平。
而為了讓吳王儘早的一統天下,各太守府、縣令府加大開墾荒地,種植糧食,獎勵耕織的力度。
工部加強了兵器的改進和打造,戰甲的製作,當然,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的製作都是保密的。
各軍的統帥和將領,加強訓練,由於糧草供應充足,兵士訓練的強度也上去了,這讓整個軍隊戰力更強。
一個個海船出現在了廣陵港口,水軍搖身一變成為海軍,能夠在大海上乘風破浪,每一個海軍將士都無比驕傲和自豪,他們沿著海岸線進行操練。
整個吳國境內風調雨順,政通人和,各地祥瑞接二連三出現。
司馬徽夜觀天象,發現又一顆帝星升起於南方天空,光芒四射,而原有的那顆帝星早已黯淡無比。
於是許多官員開始討論吳王稱帝之事。
當這個話題剛被提的時候,許多人都感到震驚,在他們的心裡,稱帝就是謀反啊!
以前的稱王,尊的還是大漢天子。
可稱帝就是另立天下呀!
但是很快,百姓們認可了,官員也都認可了。
商紂無道,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四百餘年。
春秋亂世,戰國紛爭,秦始皇一統天下。
秦二世殘暴,民不聊生,高祖兵進咸陽,後建立大漢。
黃巾之亂後,朝綱凌遲,諸侯並起,大漢早已名存實亡,而吳王上應天命,下安黎庶,一統天下,稱帝也應該是必然的啊!
經過各學子一番解釋,誰還能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吳王不稱帝,這天下還能太平嗎?
只有吳王稱帝,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而且是永遠過上好日子。
對於官員和百姓的這些舉措,陶應沒有表示支持,也沒有表示反對。
對於稱帝,水到渠成之時,他當然不會反對,而現在他也不用刻意去做。
當吳王和當皇帝,此時也沒有什麼兩樣,過的照樣是一手江山,一手美人的生活。
吳王府的那些官員,看到陶應的態度之後,也明白了,當然也放心了。
他們自然是希望吳王陶應稱帝的,稱帝之後,自己的官職才能更大,而且他們都會成為從龍之臣,開國功臣。
以吳王的遠大抱負和能力,自然能夠開創一個盛世,而他們也將載入史冊。
吳王不反對,那自然是同意了。
至於說現在沒有表示,那是因為他們覺得時機也未到。
稱帝需要準備的事情還很多,而且南方不是天下中心,最起碼要奪取中原,最好讓漢帝劉協能夠主動讓出天子之位,這樣就更名正言順了。
而且他們相信,只要占領了豫州,天子一定會考慮讓位的。
更何況吳王剛剛大封了群臣,如果稱帝,那自然要再封,再封的依據是什麼?時間太短,眾文武都沒有再立什麼功績。
因此還是等一等,不過該做的準備,是一定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