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大亂等於大治【很感謝朋友的支持】

  嘴上說得再好,身體卻是誠實的,即便是三國第一兵略大家,即便曹操如此愛惜名下將領,也還是輕而易舉被劉備騙走了十萬兵馬,若真的愛惜兵卒,劉備根本騙不走任何兵卒,騙走的十萬兵馬在曹操出現在徐州時,也只需要一句話語就能把劉關張三人剁成肉泥,若真的愛惜兵卒,也絕對不可能「五五、三七」分成什麼的,曹操的仁德是後世人公認的,他都「五五、三七」什麼的,其他人更不要提了。

  袁隗、何進極為自信,甚至任何一個大漢朝官吏都會自信,自信可以在獲得朝廷大權後,一舉控制住美陽五萬漢兵,畢竟美陽漢兵是大漢朝出錢徵募的,若是按照以往的經驗,正如所有人所想的那般,只需要一張紙令就能讓美陽大營低頭,然而美陽大營並不在「通常」情況下。

  通常情況下,朝廷打任何一場戰爭都是快攻快打,幾個月或一年內結束戰爭,即便是當年段熲平定的那場十年羌亂也是如此,看似那場戰爭打了十年,事實卻不是,而是戰爭與招撫來來回回折騰好幾回,而是徵募與解散兵卒了好幾回,來回折騰了十年,涼州羌亂才徹底平靜下來。

  徵募、解散來回折騰,兵卒就始終都在變動,但美陽大營五萬漢兵自中平元年後就沒有被解散,始終趴在美陽,這種情況是大漢朝很少出現的情形。

  募兵的兵源主要來自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繳納不起賦稅百姓兩個群體,說白了,這些敢戰兵卒就是為了「八千錢」的兵響,普通百姓想要憑功混個出身……那是天方夜譚!能混個出身的,只有世家子弟,至少祖上是世家子弟,普通兵卒能夠得到的只有「八千錢」的兵響,而且還要承受將領們的每每激進冒險帶來的生死危險。

  兵卒衝著「八千錢」的兵響,至於忠君愛國什麼的,那是世家豪門將領們的權利,與底層兵卒沒有一毛錢的關係,隨著長時間待在軍營,這樣的兵卒極為容易變成一群**,變成一群利益為重的**,一旦美陽五萬漢兵成了**,又哪裡說朝廷控制就控制的,相比正統的朝廷將領,這樣的兵卒更為相信董卓、董虎所領的涼州將領,沒有別的原因,正如當年董虎與小公主劉妍所說的那樣,相比正統的大漢朝將領,董卓更為愛惜些兵卒。

  涼州一系將領與大漢朝將領有著極大的不同,「愛惜」兵卒並不說真的愛惜,而是沒有辦法太過嚴厲約束兵卒,這與涼州特殊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

  涼州人窮悍野,將領也好兵卒也罷,都更為重視現實利益,打不打勝仗都與底層兵卒沒有太大關係,反正混個出身、封侯什麼的都是上面推薦的將領,底層兵卒頂多也就得到些賞賜,但大漢朝的將領集體性地喜歡快打快攻,就比如盧植將張角三兄弟分別壓制在廣宗、下曲陽城下,只是因為盧植想要先將廣宗城門堵住,而不是立即強攻,盧植就被免去冀州戰場主將,換成了董卓,而董卓只是在下曲陽稍有受挫,立即被下獄治罪,盧植如此,朱儁也是如此,朱儁主攻宛城黃巾賊後,初時也是久攻不下,若非張溫勸解,朱儁也會被奪了兵權治罪,諸如皇甫嵩取代了盧植任冀州戰場主將後,立即強攻廣宗、下曲陽……朝廷喜歡快打快攻將領,而這麼做會伴隨著大量兵卒死傷,中原百姓老實、聽話,中原兵卒不敢反抗軍令,涼州兵卒可不是這樣的,惹毛了涼州兵,摸黑砍了將領的腦袋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僅僅只是涼州人是這種性子,并州、幽州……只要臨近混亂邊地的百姓都是這樣的性子,呂布殺丁原、董卓,侯成、宋憲、魏續把呂布綁了送給曹操,范疆、張達砍了張飛人頭,胡赤兒殺了牛輔,李傕、郭汜混戰……太多了,邊地人都是一個尿性,是很容易不滿殺人的,若能用「朝廷大義」什麼的讓涼州人老實,涼州也不會每隔一段時間就鬧騰了。

  在這樣的地方擔任將領,想用嚴厲軍法什麼的……那就是純粹找死,只要讓兵卒足夠的滿意,兵卒才會聽你的,董卓在涼州為將幾十年還活蹦亂跳,那能不懂拉攏兵卒的道理嗎?

  董卓的性子與李茂貞、李克用的性子有些相似,在臨洮、美陽時,即便是在軍營內,那也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很善於拉攏將領、兵卒,軍紀什麼的……只要兵卒不鬧騰,他才不管百姓倒不倒霉呢。

  董虎重視兵卒,對兵卒的約束較強一些,但他也與董卓差不多,並不會太過嚴厲,用軍法砍人腦袋的事情很少,從臨洮徵募僱傭兵開始,他主要還是用「欺騙」法子約束、訓練兵卒,《十七律五十四斬》軍法是董部義從必須要背誦的律條,即便記不住也要跟著伍長、什長每日讀上幾遍,雖然他沒用過幾次《十七律五十四斬》軍法砍過幾個人腦袋,但他卻讓人一次次背誦,讓所有兵卒知道哪些做法是錯的,是不允許的。

  董虎對兵卒的約束主要是通過對各級將領的嚴厲,將領們想要晉升就要按照他制定的考核實施,將領就會向下一級壓著一級,雖然他本人對待兵卒不怎麼嚴厲,但下面各級將領卻不敢大意,再加上底層兵卒大多都是中原黃巾軍老實些的漢民,遠比邊的百姓更易於管理,而且董虎名下百姓本身就都是屯田兵的一員,根本就沒有「百姓」一說,都是自己人,兵卒能欺負誰呢?時間久了,十萬董部義從也形成了不同於他人的風格。

  包括董卓、董虎涼州一系將領在兵卒一事上,都會本能地傾向於「兵卒」這一群體,無論是董卓用恩義、放縱來拉攏兵卒也好,還是董虎用引導、體制、解決兵卒的後顧之憂法子,都是將「兵卒」這一群體放在首位,因為涼州一系將領很清楚自己的生存、立身根本,朝廷一系將領的立身根本是朝廷賦予的兵權,是家族給予的強大支持,這與涼州一系將領們有很大的區別。

  在十二月底跑到了廉縣的董虎是不知道雒陽發生的事情的,大雪封路時,他是不可能第一時間內得知袁隗與董卓私下裡的交易,不可能知道何進、何苗對董卓的拉攏,更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的自信,自信到了能夠壓得住董卓的事情,若是知道,他也只會極為不屑撇嘴,控制董卓……董卓死後,王允控制住了李傕、郭汜沒?他人可有控住了那個呂布?那劉虞可有控制了公孫瓚?劉備這裡跑那裡竄的,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陶謙、孫權、劉璋等人又控制得住他劉備嗎?

  大漢朝財政崩潰,州牧之下諸侯分立,四世三公的袁家、大將軍何進或許能藉助朝廷大義控制住世家豪門霸占得中原,想控制住涼、並、幽諸侯,那是想也別想!

  反正董虎極為頑固,對於他來說,雒陽的再如何混亂也就那回事兒,更不想一腳踹進泥潭裡,相比雒陽這個漩渦,他更願意去揍涼州的羌人。

  羌人易亂,涼州初亂時是最佳平定時候,只要一員大將領一萬精銳漢兵,抓住一個造反的傢伙狠揍,各州郡羌人立馬就會觀望不敢亂動,與此同時也會激起涼州漢民村寨的頑強抵抗,平定涼州羌亂就會容易許多,可若讓涼州易於鬧騰的羌人群起造反了,那事情就大條了,即便平定了,也一樣會持續動盪數年。

  大亂等於大治,涼州十郡全都鬧騰了,對於董虎來說,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讓所有涼州人全都鬧騰,因為一旦羌人初時造反,最先倒霉的就是漢民村寨,在漢民最先倒霉了後,這個時候若平定、招撫羌人,整個涼州的羌人數量就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這對於日後的治理尤為困難,可若不搭理,繼續讓他們可著勁的鬧騰,倒霉的就不僅僅是涼州漢民,反而逐漸變成了羌人自己,羌漢雙方在持續造反過程中就會彼此消耗,雖然會死很多人,但事後的羌漢人丁數量反而與未亂前的比例相當,日後治理就會容易許多。

  羌氐與匈奴、鮮卑有很大的不同,羌氐與漢民膚色一樣,若都是光腚,他人根本分辨不出是羌人還是漢民,但匈奴、鮮卑、湟中義從胡卻是白胡,羌氐本身不會對漢民進行種族滅絕式屠殺,搶掠漢民村寨只是因為漢民善於耕種,易於積累財富,不僅羌氐趁亂搶掠漢民村寨,窮的叮噹響的漢民也搶,這與是不是漢民沒有太大關係,只是本能地搶富戶、吃大戶,而匈奴人、鮮卑人卻會有目的進行大肆屠戮漢民,大肆抓捕漢民為奴壯大自身部族,與羌氐鬧騰有很大的區別。

  羌氐其實都是羌人,主要是依照地域而分成的羌、氐,居住在河湟谷地以及涼州其他州郡的羌人就是羌人,居住在漢中、武都郡以及包括參狼谷、白馬羌的羌人,這些羌人就是氐人……這麼說可能有些繞,若用山地騎羌、山地步羌來區分羌、氐可能更容易理解,居住在平原、丘陵,能騎馬亂跑,這些地方的羌人就是羌人;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羌人以步卒為主,這些地方的羌人就是氐人。

  羌氐在大漢朝並未嚴格區分,都是羌人,羌人與匈奴、鮮卑人、烏丸人、漢人很容易區分,只要披頭散髮的基本上就是羌人,有時候,漢民為了在涼州混亂時易於活下去,甚至為了被朝廷徵募為義從胡而獲得更高的賞賜,為了躲避大漢朝的稅賦什麼的,也會披頭散髮冒充羌人。

  羌人本身是不會有目的進行屠戮漢民,對於羌人來說,長安三輔百姓原本也算是羌人,畢竟長安三輔也是老秦人,又怎麼可能會有目的的屠戮?可大量羌人的存在又是涼州最大的隱患,董虎又不可能明明白白地說羌、漢的區別,若滿世界嚷嚷羌漢之間的仇恨,若是明明白白的有目的區分屠戮,反而會讓羌人變成了匈奴白胡那樣的仇恨,誰也不知道百年後會不會致使羌人有目的的屠戮起漢民來。

  不能說,但董虎可以去做,諸如坐視涼州長時間的混亂,坐視一盤散沙的羌人相互內鬥廝殺,諸如有目的的對造反的傢伙採取更冷血的屠戮,無論到了什麼時候,對造反的傢伙屠戮,那都沒有任何過錯,而涼州造反的傢伙,大部分都是羌人,身為涼州人的董虎極為確信這一點!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