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軍的兩支艦隊,是由原本的水師擴建而來的。
原來的那些水師戰船,只適合在內河裡面行駛。如果讓這些戰船在海上行駛的話,稍微大一點的海浪,都有可能將它們掀翻。
大海上隨時都會有暴風雨降臨,這些水師戰船一旦遇上班,肯定是船毀人亡的結局。
因此,新組建的海軍艦隊,所需要的戰船全都必須重新建造!
從去年八月份,黃天軍攻下黃天軍攻下益州時,楊龍便開始大力發展靠船業。
那時候黃天軍雖然沒有海巷,但是有楊龍的指導,海船的研究項目在那時候便有了立項。
之後攻下洛陽、荊州、揚州等地,又獲得了大量經驗豐富的造船工匠。
特別是揚州沿海地區的造船工匠,有了他們的加入,黃天軍造海船的能力,一下子就提升了上來。
經過幾個月緊鑼密鼓的建造,帝國的造船廠,終於造出了一批適合在海上航行的戰船。
這一批戰船,十噸級的有兩百艘,二十噸級的有一百艘,五十噸級的有三十艘。
不過那三十艘五十噸級的戰船里,有二十艘是純運輸船。
這批戰船,一艘十噸級的可以裝載兩百名海軍士兵,二十噸級的可以裝載五百名,五十噸級的可以裝載一千名。
如果是用運輸船於裝載士兵的話,一艘最多可以裝載兩千名!
也就是說,這一批海軍戰船,在滿載的情況下,只能裝載十四萬名海軍士兵。
可黃天帝國的兩支艦隊,卻有著二十萬海軍士兵。以這批戰船的裝載量,明顯是不夠用的。
而且海軍艦隊出征,不能夠只裝載士兵吧?糧草物資等,也是需要有戰船來裝載的。
因此,這批戰船隻夠裝備十萬海軍的。在這個條件下,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只得平分了這一批戰船。
雖然戰船不足以裝備所有的海軍,但是只出動十萬海軍,也足以應付這次征韓之戰了。
沒錯,這次征韓之戰,兩支艦隊各派出了五萬兵力,共同組成了一支十萬征韓大軍。
在三月十八號之前,黃天帝國的聯合艦隊,便在幽州樂浪郡南邊的海州巷完成了戰前準備。
十八號這天,聯合艦隊的三百多艘戰船,便浩浩蕩蕩的往朝鮮半島南邊開去。
經過一天一夜的航行,聯合艦隊在十九號早上,來到了馬韓西海岸一個叫做泗沘的小漁村。
泗沘這個地方,便是聯合艦隊選擇的登陸地點。這樣雖然只是個小漁村,漁村修建的碼頭也很小,但這些都不是問題。
泗沘這個地方是一個天然的巷灣,聯合艦隊只需要稍微修建一下,就能從這裡大規模登陸了。
聯合艦隊選擇從從泗沘登陸的另一個原因是,從泗沘往東行軍五十里,就能到達馬韓的國都目支國了。
其實嚴格來說,這時候的三韓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實際上,三韓都是由一些部落組成的聯盟。
聯盟里的每一個部落,都是有著自己的部落首領的。而且這些首領,在部落里是有著絕對權威的。
就算是聯盟的盟主來到某個部落,他在部落里的權威,也是比不上這個部落的首領的。
也就是說,聯盟里的每一個部落,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中,斯盧部的實力是最強大的。
因此斯盧部的首領金閼智,才會被推舉成馬韓的盟主。另名兩個實力稍微比斯盧部弱一些的部落首領李成桂和朴居世,則是被推舉成了弁韓和辰韓的盟主。
這三位部落盟主,也就是我們認知中的三韓的三位國王。
其中金閼智所在的斯盧部,不僅是三韓中最大的部落,而且由斯盧部牽頭的聯盟馬韓,在三韓中也是最強的那個。
因此,馬韓的盟主金閼智,還被三韓共尊為辰王。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人覺得很難理解。就是這樣聯盟形態的三韓,漢武大帝居然沒能像滅衛氏韓鮮一樣,也將三韓給滅了。
其實這一點也不難理解!
此時三韓的民智未開,他們仍然殘留有很大的野性。在朝鮮南部這一隅之地,竟然有三國鼎立,內部連統一都難以完成,不是民風梟悍是很難辦到的。
同蠻族作戰,往往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征服著實不易。在漢武帝沒有決心之前,地方將領也沒有力量完成。
這從三國時期割據遼東朝鮮的公孫氏也沒能吞併三韓,便可知道滅三韓有多艱難了。
當然,如果漢武帝下定決心的話,還是能夠滅掉三韓的。只不過當時的情況,不允許他下這個決心罷了。
當時是什麼情況呢?
當時漢武帝征伐衛氏朝鮮,是慘勝若敗的結局。他與羅馬大帝屋大維有著相似的心酸。
羅馬帝國在其頂峰的時候,不能吞併整個萊茵日耳曼地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黑森林之戰中,三萬羅馬軍團遇伏全滅。
但滅韓之戰的慘勝,究其原因卻不該怪漢軍的戰力不足,更多歸責於漢武帝的驕傲輕敵。
遠征朝鮮的漢軍由左將軍和樓船將軍統率,水陸並進。漢武帝企圖以五萬偏師就倉促出發,規模本已不大,還分兩路進攻。
這使得朝鮮軍得已集中優勢兵力,先擊潰樓船將軍的山東兵,再回師成功阻擋住左將軍的漢軍主力河北兵,形成兩軍對峙的僵局。
最後,是左將軍奪了樓船將軍的兵權,兩路漢軍合兵後,猛力強攻。在漢軍的威壓下,朝鮮內部分裂,國王被殺。漢軍才最終滅亡了朝鮮。
整場戰爭,漢軍傷亡慘重,憤怒的漢武帝不僅沒有獎賞滅朝的漢將,反而問罪,樓船將軍下獄,而主將左將軍直接被斬首。
為了維持在朝鮮的統治,漢武帝還不得不加封朝鮮降將為列侯。可見漢軍軍力損失頗大,無力勢如破竹,繼續南下滅韓。
同時,當年大漢國內大旱。無論軍力、財力都無力完成統一朝鮮半島的歷史任務了。
三韓,倒不是說一定對漢王朝恭順,只是當時尚處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部落聯盟狀態,沒有外交意識,既不臣服也不反對。
加之屬於農耕文明,與漢朝相安無事。漢武帝眼中根本沒有把這樣一個寂寞無名的苦寒之地放在眼裡。
再加上,當時漢匈戰爭並未徹底結束。漢軍主力仍需應付漠北的匈奴餘部,對三韓這樣的不急之患也就放在了一邊。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