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的是真很快趕了回去,把張魯邀請夏侯淵過去的消息傳遞給了李瑜,這一切並沒有出乎李瑜的預料,他笑著對夏侯淵說道。
「秒才,你就在這裡安心的防備馬超,如果對方不主動進攻,你也不要輕舉妄動,保持一切的穩定即可。」
「我去會一會張魯,想辦法勸他投降。」
夏侯淵也擔心李瑜的安全,他連忙說道。
「先生,主公統一天下的大業可離不開你呀,你接下來還是應該小心為上,千萬別中了人的奸計。」
李瑜笑呵呵的說道。
「放心吧,張魯不可能殺我,他沒這個本事。」
李瑜說完也不再猶豫什麼,便帶著幾個護衛直接前往漢中去了。
這一路上,李瑜一直在觀察著整個漢東地區的民情風貌,想看看張魯統治之下的漢中老百姓到底是過的怎樣的日子。
李瑜本來以為,這個張魯滿腦子都是傳教,不像個政治人物,反倒像是一個教主,在治國理政方面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才能。
然而當李瑜真的來到這裡,看著整個漢東地區的老百姓安居樂業。
李瑜這才改變了想法,沒想到這個張魯居然還能夠做到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就已經比絕大多數的軍閥強多了。
李瑜頗為感慨的說道。
「這個張魯可不是什麼讀書人,他不信仰儒家,但是卻比那些讀著聖賢書長大的讀書人強多了。」
「看在漢中,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應該是天下為數不多的淨土了。」
跟在李瑜身邊的護衛。,有一些就是當年在青州,被李瑜招降過來的青州軍。
他們之前也曾經參與過叛亂,就是朝廷眼中的黃巾賊人,他們對於張魯,張角等人的想法其實理解的更為透徹。
在這些護衛們看來,他們並不信仰什麼所謂的五斗米教,對於張魯等人的說法其實也完全不認同。
包括大漢朝廷不管他們的死活,而張魯作為一個宗教神領,卻願意給他們食物,願意幫助他們活下去,那麼他們投靠張魯本就是理所應當的。
這些護衛們感慨的說道。
「將軍,我老家本是涿郡人,當年也曾經信過什麼五斗米教,跟著張角反抗過朝廷!」
「看那都是因為朝廷昏庸無道呀,如果朝廷願意管我們的死活,老百姓又何必去造反呢?」
李瑜看著身邊的青竹兵,笑呵呵的搖了搖頭說道。
「那都已經是過去式了,昏庸無道的朝廷馬上就要被幹掉了這一點你們大可以放心。」
「接下來我們會建立起一個新的朝廷,絕對可以保證絕大多數人的安居樂業。」
士兵們對李瑜自然是信任的,這麼多年他們跟著李瑜南征北戰,最起碼從來都沒有餓過肚子。
而李瑜所制定的政策,對老百姓也是相當友好的,現在聽到李瑜這麼一說,眾人紛紛附和道。
「有先生輔佐曹公,天下肯定會很快安定下來。」
「等天下安定了,我們也就能夠過幾天好日子了。」
李瑜笑了笑,沒再多說什麼,就帶著士兵很快就來到了漢中城下。
此時,張魯早就已經在這裡等候許久了,見到李瑜之後,張魯恭恭敬敬的走了過來,沒有絲毫的傲慢,他謙卑的對李瑜說道。
「李先生,久仰大名啊,你的名字現在在九州萬方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呀。」
「您今天能夠來到我們漢中,實在是我們漢中的榮幸。」
李瑜上下打量了一下張魯,發現張魯並沒有穿著道袍,而是穿了一身粗布衣服。
雖然不是大漢的官服,但也看得出來他為人應該是很節儉的,並不是那種驕奢淫逸的軍閥,再加上李瑜這沿路看到老百姓安居樂業,對張魯的感覺也就好了一些,最起碼不再有什麼牴觸情緒。
李瑜也同樣很客氣的說道。
「張教主客氣了,如今天下大亂,九州萬方,生靈塗炭,可是您占據了漢中之後能夠保證老百姓安居樂業,讓這麼多老百姓休養生息,這是在是天大的功德呀。」
面對著李瑜的誇獎,張魯連道不敢,恭恭敬敬的把李瑜請到了城裡,然後命令人開酒席,要為李瑜接風洗塵。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張魯這才笑著拉著李瑜的手,笑呵呵的談起了正事。
「李先生,我知道您這一次到西北來是為了平定叛亂,是為了馬超的事情,可是我聽說您戰鬥已經結束了,馬超已經選擇了投降,正常來說你應該回到南方才對,如今卻捨近求遠來到了我們漢中,一定是有很要緊的事情。」
「您就說說吧,你這一次來我漢中到底所謂何事呢?」
李瑜對張魯的印象還不錯,卻見到對方開門見山,李瑜也就沒在遮掩什麼,而是很淡然的說道。
「張教主,如今天下大亂,你割據漢中創立了五斗米教,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你的功德,所有人都看在了眼裡。」
「但是如今天下的局勢,我想你應該也知道,你現在想長久割據,恐怕是已經不現實了。」
「整個長江以北已經全都被我主評定,現在正在對付江東的孫權,我等百萬大軍齊聚江南,江東的孫權也支撐不了多久,天下重新歸於一統就在這幾年的時間了,而您難道就沒有下一步的打算嗎?」
「難道要繼續稱霸漢中,繼續割裂天下,你覺得這會是一個好選擇嗎?」
說到這裡,張魯的表情一變,這正是張魯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所擔心的呀。
因為張魯之前的身份就是黃巾賊寇,現在之所以能夠占據漢中,就是因為天下大亂,沒人有功夫理睬他,如果天下真的被曹操統一了。
那他恐怕就要成為眼中釘,肉中刺了,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堅持多久呢?如果堅持不住,又該走向何方呢?
張魯自己對前途充滿了忐忑,不知該如何是好,現在見到李瑜來了,只能夠問計於李瑜。
「先生,您不遠萬里趕到漢中,自然已經為我想好了前途!」
「還請先生不吝賜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