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的心態逐漸放鬆了下來,馬超撤退了,整個長安城短時間之內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而他現在需要考慮的就是要儘快把這個消息匯報給李瑜,畢竟李瑜現在還在涼州呢,馬超現在殺了回去。
如果說不能夠儘快的通知李瑜,一旦讓他跟馬超碰面,那情況可就糟了。
李瑜現在所指揮的雖然是精銳,但是整體數量實在太少,就只有三萬人。
馬超雖然說損失慘重,但是手下士兵的數量仍然有十幾萬。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一旦打起來,那李瑜豈不是必死無疑嗎?
張郃深吸了一口氣,趕緊把通訊兵給找了過來,然後大聲的說道。
「趕緊飛鴿傳書,把馬超撤退的消息匯報給先生。」
「千萬不能拖延,要快。」
下面的人不敢怠慢,趕緊利用飛鴿傳書的方式,將消息傳遞給了李瑜。
而此時的李瑜,也早就已經做好了撤退的準備,見到了張郃的飛鴿傳書之後,他馬上便控制起了軍隊,並且下達了撤退命令。
「好了,不必再繼續停留了,傳我的命令,儘快撤退吧。」
「所有的財物我們一律不取,輕裝簡從,用最快的速度跑出去。」
李瑜很清楚,他們這一次殺了那麼多蠻子,搶了那麼多東西,本身就已經非常吸引仇恨,這些蠻子很有可能會追殺他們。
如果他們還攜帶大量的財物離開,延緩了行軍的速度,那麼很有可能會直接崩潰,落得一個全軍覆滅的代價。
因此他要求所有的士兵放棄搶奪的財寶,用最快的速度離開。
士兵們也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到底有多兇險,不敢違抗李瑜的命令,直接用最快的速度撤退,很快他們便直接撤出了涼州。
等馬超他們趕回來的時候,看到的只是一片廢墟而已,他們的部落被焚毀了。
他們的父母和妻兒也全都已經被殺光了,眼睛看到的只有斷臂殘肢,只有破敗。
這些蠻子們憤怒的吼叫著。
「李瑜這個王八蛋,殺了我們這麼多人,我們絕對不能夠放過他。」
「我的兒啊!」
回來的這些蠻子們呼天搶地的哀嚎著,不斷的咒罵李瑜,把李瑜當成了自己最大的仇人。
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之前在西北是怎麼燒殺搶掠的。
馬超之前也很擔心,那些蠻子們被殺的精光,自己的家族不會也遭受屠戮了吧?
然而馬超在回來之後發現,整個涼州城基本沒有受到什麼傷害,甚至涼州城的周圍村莊也秋毫無犯。
馬超的表情有些複雜。
他很清楚,之前燒殺的雖然都是蠻子,畢竟是自己所指揮的軍隊。
李瑜如果要報仇的話,就算是來找自己的麻煩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然而現在呢,李瑜並沒有為難自己的家族,也沒有傷害無辜的漢族百姓,相比於自己的軍紀而言,這實在是令人汗顏呀。
馬超嘆息著說道。
「之前在中原地區是我就聽說過李瑜的名字,現在看來他確實是個仁義之人呀。」
「沒有傷害我們的家人,沒有屠戮百姓,我們的軍紀跟他一比,簡直是一群土匪。」
「唉!算了,咱們接下來還是老老實實的窩在涼州吧,不要再繼續去進攻長安了…」
「李瑜的能力比咱們強悍太多,哪怕我們現在占據著一些兵力上的優勢,在短時間之內也根本就贏不了。」
馬超在經過這一次戰鬥之後,領悟到了李瑜的強悍,已經徹底沒有跟李瑜戰鬥的心思了,在他看來,李瑜幾乎是不可戰勝的,還是安心的待在涼州吧。
而馬騰等人,也同樣感受到了無比的震驚與心灰意冷。
他們本以為自己這一次調集重兵,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拿下整個西北地區應該不成問題。
可沒想到李瑜的能力居然這麼強,在不調動任何支援的情況下居然擋住了自己的攻勢。
而且一招釜底抽薪,差點兒讓自己連大本營都丟了,他們若是繼續打下去,那豈不是真的成了送死嗎?
無可奈何之下,馬騰也只能同意撤兵!
「唉,現在就給曹操上表吧,既然咱們已經放棄進攻了,那就要跟曹操重新簽訂和平契約。」
「真是可惜,這本來是個大好的機會,可現在居然被李瑜給化解了,難道說這個李瑜真的又不世之才嗎?」
馬超並沒有跟李瑜在正面戰場上戰鬥過,他只聽說過,李瑜有萬夫不當之勇,甚至跟呂布相比也不遑多讓。
馬超早就想跟李瑜比試一下了,只不過一直沒有機會而已。
本以為這一次能跟李瑜在正面碰撞,可沒想到李瑜的計謀更高一籌,他們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馬超嘆息著說道。
「果然,李瑜不僅僅是一員勇將,更是不出世的奇才呀!」
「希望以後還能有跟李瑜正面戰鬥的機會吧。」
馬超說完,就趕緊派人給李瑜送信去了,希望雙方能夠重歸於好。
而李瑜在接到馬超的書信之後,笑呵呵的交給了夏侯淵。
「秒才,看看吧,這是馬超給我們的書信,要重歸於好。」
「現在你可以命令士兵,把俘虜都交回去,然後可以安心守城了,他應該不會再繼續發動進攻了。」
夏侯淵皺了皺眉頭,心想這萬一要是記錯呢,這西涼眾人,本就是無信無義之人,現在求和,萬一過段時間又翻臉了,那可該如何是好呢?
「先生,這件事情我們也不得不防備呀,這馬超可不是什麼講信譽的人,他萬一只是給我們來了一手緩兵之計,接下來忽然翻臉,那情況可就糟了。」
李瑜笑著擺了擺手,對夏侯淵說道。
「你沒必要太過擔憂,你接下來還是執行老策略,堅守不出,保證整個西北地區的安定就行了,沒有必要跟馬超拼命,就算他真的翻臉了,你堅守城池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而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搞定孫權,江南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