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

  第94章 出海去遼東?也就軍師能想的出來!(求訂閱!)

  徐州,下邳。

  劉備得勝而歸的同時,也收到了徐璆成功勸退郭貢的消息。

  而更令劉備感到驚喜的是,徐璆不僅勸退了郭貢,還讓他心甘情願成了自己的藩屬。

  這樣一來老劉在豫州的勢力,進一步得到擴展。

  劉備對這個結果又驚又喜:

  「孟玉公竟能有此作為,子揚見識果然廣博。」

  劉曄見到自己的計策立馬見效,心裡也感到高興。

  更欣喜劉備當初能夠果斷採納他的計策,若不然縱是他算無遺策,又有何用呢?

  「曄此計不過是自己乃是淮揚人,對孟玉公了解多一些。」

  「若非明公果決有魄力,誠無今日之功也。」

  是啊,三路兵馬同時出擊。

  任誰在這個時候都得慌神。

  而郭貢這一路兵,就寄希望於徐璆一個人身上。

  這需要決策者下定多大的決心?

  劉備重賞劉曄,又問計李翊,該如何處理郭貢。

  是否要將他接進徐州來。

  李翊分析道:

  「郭貢畢竟是朝廷敕封的豫州刺史,現如今既情願為我徐州藩屬,何如將之留在梁國。」

  「將來若果真要用兵於豫州,也好有個引路人。」

  「況梁國毗鄰兗州,也能挾制曹操。」

  「主公不妨取些錢糧出來,送去梁國,施恩於郭貢,以收眾心。」

  劉備對李翊是無條件信任的,當即欣然同意。

  正好回徐州時,途中袁譚遣人送來了之前承諾的錢糧。

  便命人清點好數目,將這些錢糧送去梁國。

  幫郭貢渡過難關。

  老袁家的底子確實深厚,經過清點。

  袁譚此次總共送來了兩萬斛糧食,八十萬錢,五百套甲冑,十匹駿馬。

  另有各種麻布綢緞合計四百餘匹。

  劉備只留下少量物品,剩下的,全都差人送往梁國,聊表心意。

  待處理完郭貢之事後,劉備卻不能閒著。

  「也不知廣陵那邊戰事如何了……」

  「元龍他們是否頂住了張勳、橋蕤的攻勢。」

  劉備憂心忡忡地說道。

  李翊出言安撫道:

  「主公寬心,沒有消息便是好消息。」

  嗯……

  劉備頷首,子玉這話說的在理。

  倘若前邊戰事吃緊,陳登他們肯定會發來軍報匯報戰況。

  但從老劉北征青州,一直到回到徐州為止,一封廣陵的軍報都沒有收到。

  說明直到目前為止,袁術還沒有動兵。

  莫非是想等郭貢、袁譚出兵,與自己打得火熱之時,再來趁亂攪局?

  那恐怕要讓袁公路失望了。

  因為劉備已用雷霆之勢,將這兩路兵馬迅速給平定掉了。

  「但袁術陳兵廣陵已是事實,終不好放任不管。」

  「備想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將這一路兵馬也給平定了。」

  「先生以為如何?」

  反正袁術是李翊規劃方略中首要滅掉的目標。

  不管此次南下取得什麼樣的戰果,只要能削弱袁術的實力,對劉備都是有利的。

  「淮南袁術兵精糧足,若要平定,非一日之功可成。」

  李翊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事實上,對老劉而言,外患解決掉之後,安心種田發展就行了。

  袁術他會自己崩掉的。

  「不過放任袁術不管,也不利於徐州發展。」

  「出兵淮南,勢在必行。」

  「在那之前,翊以為可先做幾件事。」

  劉備問是哪幾件。

  「第一,令牽子經抓緊時間訓練新兵,並將軍功爵制修訂完成,推廣至徐州全軍。」

  「該當如此。」

  劉備頷首,軍功爵制在徐州已經是半推行狀態了。

  從實戰效果來看,還不錯。

  只是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第二,雖然我們已經與青州修好兩地關係,也開始通商了。」

  「然則戰馬寶貴,不易取,還是須使人主動去購置戰馬為好。」

  騎兵遠強於步兵,但組建騎兵的費用又異常昂貴。

  主要就是馬貴,很多時候馬匹都是有價無市,想買也買不著。

  但劉備不同,他有著麋竺、魯肅兩個金主爸爸。

  尤其麋竺還經營著精鹽,在徐州也是家大業大,可以幫助劉備不斷回血。

  既然不缺錢,那當然必須提前購置戰馬了。

  正好徐州多平原,等將來馬多了,可以放在一起養。

  然後需要組建騎兵,上戰場時,再挑選馬匹。

  現在先把數量堆起來,甭管能不能跑,買夠了再說。

  趙雲、田豫、牽招那都是養馬,訓練騎兵的人才。

  老劉現在缺的不是人,是馬!

  「燕趙多戰馬,只是此地紛亂,若冒然派遣商隊去大量購置戰馬,恐易出事。」

  「若是買少了,來回折騰,卻又費事。」

  劉備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此易事耳。」

  李翊對此早就已經提前規劃好了。

  「遼東多戰馬,那裡的馬膘肥體壯。」

  「今何不使糜子仲組一商隊,自東海渡船,走海路,前往遼東。」

  「花重金找遼東太守公孫度購買馬匹。」

  唔?

  還有這種操作?

  劉備暗嘆,李翊哪來這麼多天馬行空的主意。

  每當他的思維困於常規時,李翊總是能夠適時的打破。

  劉備方才只想著,循規蹈矩,從北方老老實實地買馬。

  殊不知自徐州出發,走海路,不僅可以在遼東買到戰馬。

  甚至所花費的時間也遠比去北方買馬要短。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老劉。

  畢竟老劉常年生活在北地,整日與馬打交道,很少走水路。

  更別說聯想到要出海了。

  但水路是真的很方便。

  「東海、廣陵多海民,可在本地招募有出海經驗的水手。」

  「另外,太史慈將軍海上繞襲青州時,帶了不少士兵出海。」

  「可從這些軍士之中,挑選水性好,天賦高的,一併帶出海去。」

  海上旅途是漫長的,所以出海的人,必須能夠適應海上長時間的顛簸。

  以及髒亂差的環境。

  「軍師見識真是廣博啊……」

  劉備對李翊讚不絕口。

  事實上,

  去遼東買戰馬並不啥新鮮事兒。

  孫十萬就曾經苦於江南少馬,便組織了一支龐大的商隊,自揚州出海,去往遼東購買戰馬。

  這是孫十萬的大手筆,足足組建了一支近萬人的艦隊。

  這種規模的海上艦隊,在當時是劃時代的存在,說是橫行東亞也不為過。

  不過當時領隊的東吳使團,出於防範考慮,沒有全體登岸。

  只讓張彌帶了四百人去襄平找公孫淵買馬。

  沒想到公孫淵卻打起了使團的主意,把這四百人全部殺死,謀財害命。

  然後又想把剩下的東吳使團騙上岸來,一網打盡。

  經過一番波折,東吳使團最後誤打誤撞,跑去了朝鮮,見到了當時的高句麗王。

  從此孫權便加強了與高句麗之間的聯繫。

  也是一段相當傳奇的故事。

  「此次出海,路途遙遠,往返少說也要半年。」

  「而遼東人對我徐州什麼態度,尚未可知。」

  「備恐派出去的使團,有去無回。」

  劉備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公孫度自中平六年去往遼東之後,便幾乎切斷了與中原的聯繫。

  大有自立為王的意思。

  事實也確實如此,自諸侯討董開始。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公孫度便意識到漢室衰微,群雄當道。

  索性自己在遼東割據為王。

  不僅派遣部下渡過渤海,進攻山東半島,還自己設置了營州刺史。

  其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公孫度起於遼東,一時人傑。」

  「我等可在商船中備好精鹽,然後用精鹽以物易物,換取遼東馬匹。」

  「再另置一些綾羅綢緞,送去遼東,交好公孫度,使遼東與徐州建立聯繫。」

  「將來亦可互引為援。」

  李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購買戰馬是其次,與公孫度建立外交,結好同盟才是重點。

  先不管這個同盟在將來能不能起到作用,但只要能夠穩定的交易馬匹,那都是非常值得的。

  那公孫度會接受徐州拋來的橄欖枝嗎?

  在李翊看來會的。

  因為公孫度不是公孫淵,他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

  正因為他有野心,所以才不屑於搶一支商船上的財物。

  從諸侯討董,到群雄割據,中原各路諸侯打得火熱。

  那此時的公孫度在幹什麼?

  答案是,在用鐵腕手段,統治遼東。

  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

  壓制鮮卑、扶餘等部落,威行海外。

  不僅占據了整個遼東半島,還深入朝鮮,獲得了東北少數民族政權的支持。

  妥妥的東北王。

  他們整個公孫家族都不是善茬兒。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在位時,面對高句麗的數次入侵。

  便直接攻下了高句麗的都城,迫使高句麗遷都投降。

  公孫家族在歷代三國志遊戲中,能力都屬平庸。

  然則其家族三代,都有著不俗的實力。

  「那不知派往誰人去遼東出使為好?」

  在聽完李翊的分析後,劉備也認為公孫度是一支潛力股,值得交往。

  「太史子義有出海經驗,其亦是徐州諸將之中,最為熟悉遼東之人。」

  「可由他出使遼東,面見公孫度。」

  「備言徐州欲結秦晉之好。」

  之前說過,太史慈曾經憑藉一己之力,幫助郡府壓了州府一頭。

  後來太史慈怎麼樣了?

  答案是,當時的青州官兒成了笑柄,想要報復太史慈。

  於是太史慈乾脆出海,跑去遼東避禍了。

  不過這件事確實幫助太史慈名聲大噪。

  而名聲在那個時代幾乎就是最好的職場簡歷,也不算太虧。

  「好罷,那只能再勞累子義,選個好日子出海。」

  劉備一捋鬍鬚,「那第三件事呢?」

  「自然是船了。」

  李翊不假思索,「子敬從揚州購置回來的戰船,雖然不少,但於大州而言,數量仍然捉襟見肘。」

  「至於募來的船匠,雖已是星夜兼程打造。」

  「但最快的一批船,恐怕也得等到明年才能下水。」

  「所以在下的意思是,不妨遣子敬再去往荊州購置一批戰船。」

  「荊州劉景升,與主公同為漢皇宗親,想必不會在戰船上與主公交惡。」

  這倒也是……

  劉表在荊州有上千艘戰船,賣自己幾艘應該不成問題。

  先不論劉備與劉表是不是同宗。

  就單說自己堂堂一州方伯,只要兩邊沒結怨,這點兒面子總還是要給的。

  之前是因為急著用船,所以去揚州買。

  現在有船能頂一段時間了,便可以去荊州買了。

  劉備忽然上下打量一眼李翊。

  李翊牽唇笑道:

  「主公這般看我作甚?」

  劉備搖了搖頭,旋即微笑道:

  「備只是覺得,軍師遣子敬去往荊州購置戰船,不是單純買船那麼簡單。」

  李翊聞言,反倒笑了:

  「原來主公也能洞察人心,料算人事了。」

  聽到李翊的調侃,劉備也咧嘴大笑:

  「平日與李翊待在一起,耳濡目染,也該能讀懂一些你的心思了。」

  「……不錯。」

  李翊點了點頭,取出兩則文書來。

  「既然子敬要去往荊州,便順道讓他去荊州徵辟兩位人才。」

  「也好為主公再添一翼。」

  哦?

  去徵辟人才麼?

  劉備一捋鬍鬚,又道:

  「備猜這兩人並非荊州本地人士。」

  正是。

  李翊點頭。

  道理也很簡單,漢朝的人才幾乎是被世家大族給壟斷完了。

  而這些世家大族,幾乎是誰控制了他們的家鄉,他們便跟誰。

  很少有人,會拋家舍業的跟你去別的地方創業。

  所以劉備才敢斷言說,魯肅此去荊州徵辟的人才,應該不是本地人士。

  「備願聞其名。」

  一提人才,劉備頓時來勁了。

  「一位是巴郡臨江人,姓甘名寧字興霸。」

  「此人少有力氣,輕俠殺人。」

  「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

  「侍從之人,披服錦繡,所過之處,光彩斐然。」

  「因其常用錦繡維繫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故號為『錦帆賊』。」

  「此人多與地方官員交往,如若隆重接待,便與之傾心相交,赴湯蹈火。」

  「如若禮節不周,便要縱容手下擄掠其貲財。」

  唔。

  不想還是一個性情中人。

  「之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轉而去讀了諸子百家,入了仕途。」

  「成了蜀地的郡丞。」

  文武雙全麼……

  劉備感嘆,李翊舉薦的人才,果然個個不凡。

  這甘寧一聽就是個水戰人才。

  只讀了幾年書,就馬上能當上蜀郡官員,著實了不得。

  「那另一位呢?」劉備又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