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

  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

  曹操看了劉備的書札,知是解和的,本想發作。

  奈何心中又有所顧慮,拿在手中停了一會兒,到底是嘆了一聲。

  「……唉,罷了,爾等且看來。」

  話落,將書札分給荀彧等人傳看。

  原來劉備這解和的書信中,不單單是提到了希望曹操退兵一事。

  更是陳以河南之利害,若是曹劉兩家不能相和,待袁紹平定公孫瓚之後,兩家皆不能與之相抗。

  曹操西邊有關西諸將作為威脅,而劉備南面也有袁術威脅南徐。

  所以兩家實在沒必要為了爭奪豫州,而搶的頭破血流。

  劉備在信中承諾,他在豫州,只占據魯國和沛國以北。

  不會再侵吞豫州的其他地界。

  他願意把曹操的家族,也就是沛國西部的譙縣,讓給曹操。

  同時,荀氏所在的家族,富庶的潁川,劉備也不會對此有多過問。

  但是,北邊的陳國和梁國,劉備則要求讓他們獨立出來。

  劉備不會兼併他們,也要求曹操不能兼併這兩個小國。

  讓兩個小國僅僅是作為兩個中立勢力,隔在中間,以此來緩和曹劉兩家的關係。

  單從這項條約上講,其實曹劉兩家都不算吃虧。

  劉備只要了沛國以北,和一個魯國。

  而曹操則要了家族所在的沛國譙縣,以及荀氏所在的潁川。

  至於沛國以南,以及汝南,則是袁術的勢力範圍。

  曹劉兩家在這裡,本來就沒有什麼利益衝突。

  不過曹操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條約對劉備還是更有利的。

  雖然劉備要求陳國、梁國獨立,兩家都不兼併,看似公平。

  但這兩個小國的立場明顯是親劉的。

  陳王劉寵本來就與劉備是宗親,而梁國郭貢能請來徐州出來解和,說明他們早就已經眉來眼去了。

  看似陳、梁兩國中立,實則卻是劉備安插了兩顆釘子,插在自己兗州的後背上。

  「報——」

  就在曹操犯難,躊躇未決之際,忽又有探馬來報。

  「稟主公!接到探報,徐州派遣張遼領兵三千,前來陽夏支援!」

  什麼!?

  曹操微微一驚,暗道老劉你來真的?

  程昱正色說道:

  「此必是劉備對我兗州的警告,雖只派了三千人來。」

  「可若我等要繼續與陳國交兵,那麼徐州之後的援兵只會源源不斷的來。」

  「且不說兩家勝負如何,但絕對沒有一家可以全身而退。」

  「到時候血流成河,民生凋敝,白白使二袁兩家得利。」

  曹操背著手,兩眉緊鎖,在原地來回踱步。

  正是犯難,沉吟道:

  「難不成任由劉備這般欺辱不成?」

  「公言差矣。」

  荀彧出來開解曹操。

  「年來荒旱,糧食艱難,若更進兵,勞軍損民,未必有利。」

  「不若聽從劉備之言,轉去潁川,此地僅少許黃巾餘黨盤踞,輕易可圖。」

  「然後用棗祗為屯田校尉,在潁川推廣屯田。」

  「將來春麥熟,軍糧足備,然後才可考慮進兵一事。」

  說著,荀彧又看了一眼手中的書札,再三確認之後,又接著補充說道:

  「況劉備已經同意出面,勸陳王劉寵拿出軍糧來,供給我軍。」

  「徐州也會贈送一些錢糧過來,我大軍來此,也不算徒勞無功。」

  曹操閉上眼睛,躊躇未決。

  他不喜歡這種半道而廢的感覺,眼看陽夏就快打下來了,就此罷兵,想想都覺不甘心。

  治中毛玠也出來勸諫道:

  「明公,如今徐強兗弱,我兗州方經歷內亂,不宜大動兵戈。」

  「反倒徐州在劉備的治理下,生產已有所恢復,我兗州不能再繼續耽誤了。」

  「還是聽從荀司馬之言,快些轉進潁川,開展屯田為善!」

  謀士一邊倒的支持就此停戰,曹操終於還是下定了決心。

  「也罷!」

  曹操一拍大腿,恨恨道:

  「待吾修書一封給玄德,讓他儘快起運糧食,送到陳留來。」

  「我自陳留出發,再轉進潁川。」

  本來是想攻滅陳國之後,順勢西進,拿下潁川。

  現在被劉備橫欄一角,曹操也只能選擇繞路,從陳留去潁川了。

  不過正如荀彧所言,潁川只有少量的黃巾軍在那盤踞,曹操兵鋒所指,彈指可滅。

  很快就能把潁川打造成他們曹營自己的良田。

  「對了,既然劉備許諾讓劉寵也貢獻糧食出來,今可先讓劉寵付於糧食。」

  「然後我軍方可退兵。」

  曹操性格謹慎加多疑,非得先拿到劉寵這邊的糧食之後,才肯退兵。

  使者迅速回到陽夏,把曹操的答覆報給了劉寵等人。

  劉寵喜道:

  「兩家若能就此罷兵,我自當奉上陳國儲糧。」

  隨即,便命人備了三十萬斛糧食,送去曹營。

  曹操在接到糧食之後,果然退兵回了陳留,打算休整兩日,來日進兵潁川。

  曹兵既退,劉寵也終於長鬆了一口氣。

  趕忙親自接待從徐州趕來支援的張遼,命人送其黃金兩百斤,向他表達謝意。

  張遼推辭不受,說道:

  「遼也只是奉命而來,況在此次退卻曹兵之中,並未與曹軍接戰。」

  「未作任何貢獻,實不敢受此禮。」

  劉寵正色道:

  「若無將軍領兵過來威懾曹軍,曹操豈能輕易便退?」

  「我陳國雖富,但終究國小民弱,難抗強敵。」

  「今將軍為大義而來,陳國上下皆感念將軍之德。」

  張遼聞言,遂不再推辭,接受了劉寵送的禮物。

  隨後,劉寵又命人擺下筵席,款待張遼。

  席間,張遼又向劉寵說明了此來的另一個目的。

  「不瞞王上,遼此來另有一事。」

  劉寵不假思索,道:

  「將軍有話直說無妨,我陳國承了徐州的情。」

  「若玄德那邊有事,我陳國斷無不幫之理。」

  他暗想陳國雖然富裕,但跟偌大的徐州比起來,還是顯得窮。

  陳國所擁有的無非就是充足的儲糧。

  雖然外界始終傳聞說陳國有存糧百萬斛,但實際上真實的數目是兩百萬斛。

  所以劉寵拿三十萬斛糧出來勸退曹兵,並沒有絲毫的肉痛。

  相反,如果劉備需要,為表達感激,他也願意再拿出三十萬斛糧來贈送給他。

  張遼回想起來前李翊叮囑過的自己的話,便道:

  「使君遣我來陳國,一來是解陳國之圍,二來是與王上交好。」

  劉寵眉毛一揚,鄭重其事地說道:

  「玄德公為大義使汝來此,退卻曹兵。」

  「孤感激之至!陳國願意與徐州永結秦晉之好!」

  「善!」

  張遼頷首,猶豫一下,才把最後一件事給說了出來。

  「……嗯,徐州軍師李先生還囑遼一事。」

  「何事?」

  「李先生希望王上能夠置辦車駕王輦,在陳縣興修城郭宮室。」

  「……這。」劉寵只覺詫怪,「孤在陳縣已有宮室,為何還要興建?」

  「末將不知。」

  張遼也覺莫名其妙,但只是李翊的囑咐,他只負責轉述。

  「只是這是李先生的意思,遼將之迴轉給王上罷了。」

  「……也罷。」

  劉寵雖不解其意,但感念徐州的恩情,還是拍腿答應了下來。

  「我陳國富庶,木石磚瓦,克日可辦。」

  「宮室營造,也不須月余。」

  「至於錢糧民物,亦可備用。」

  劉寵答應了張遼的請求,隨後又問張遼還有沒有什麼需要他們陳國做的。

  張遼回答說沒有了,他在吃完酒後要趕著回徐州復命去。

  劉寵再三挽留,懇請張遼多住幾日,張遼只以公事在身為由推卻了。

  劉寵留不住,親自送別張遼三十里,然後方才回去。

  ……

  ……

  卻說這一年,天子劉協為李傕、郭汜二賊所辱。

  此二賊一人自領大將軍,一人自領大司馬。

  橫行無忌,專橫霸道,朝廷之中無人敢言。

  至四月時,李郭二人反目,相互攻殺。

  後鎮東將軍張濟自陝縣趕來解和,劉協抓住此次機會,請張濟做中間人。

  想要東歸雒陽去,前後請示十次方得李傕、郭汜二賊允許。

  七月,劉協天子車駕自長安東歸。

  中間又經歷一系列波折,直至今年十一月才堪堪趕至河東。

  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殍遍野。

  劉協貴為天子,卻只能與皇后共食粟米,粗糲不能下咽。

  後宮中人則只能以棗菜為食。

  河內太守張揚進獻肉米,河東太守王邑獻絹帛,這才使得漢帝漸寧。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國舅董承等人知在河東不是長久之計,李傕、郭汜二賊遲早追上來,所以還是打算護送乘輿到雒陽去。

  這日,漢帝自知河邊行走。

  見本地居民,只有數十家,無可為食,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食之。

  而朝廷官員,自尚書郎以下,皆自出城樵採,多有死於頹牆壞壁之間者。

  劉協望著悠悠江河,不禁悲從中來,嘆息道:

  「漢室氣運之衰,無甚於此。」

  「朕死後,有何面目去見我大漢列祖列宗?」

  太尉楊彪唯恐天子尋短見,緊緊跟在其身後,並言道:

  「聽聞河內太守張楊已經領兵自野王趕來護駕,相信不日便到。」

  劉協臉上卻並未有絲絲高興,只是嘆道:

  「只恐非為護駕,想是從朕這裡謀取些功名富貴。」

  一路走來,劉協已經見過太多這樣的人,自己都有些麻木了。

  楊彪聞言也是一嘆,只能出言勸慰道:

  「請陛下暫忍一時,待歸了雒陽,都會好起來的。」

  劉協卻搖了搖頭,「自董卓造逆以來,雒陽被付之一炬,盡為瓦礫之地。」

  「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

  「縱是到了雒陽,也終得一片荒地耳。」

  唉……

  聽到劉協發出的牢騷,楊彪也不知該怎麼寬慰劉協了。

  劉協也不欲讓楊彪為難,遂開口道:

  「不過朕難擺脫傕、汜二賊,卿等功不可沒。」

  「若無眾卿家,朕實不知要被二賊欺辱多久。」

  楊彪伏地磕頭,垂淚拜道: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臣等定當為陛下死節!」

  劉協無奈一嘆:

  「若是天底下能多幾位忠臣,漢室斷不至於衰敗至此。」

  這時國舅董承走了過來,滿面愁容的對劉協說道:

  「啟稟陛下,如今乘輿雖已東歸,然身後涼逆仍是窮追不捨,急需忠臣護駕。」

  頓了一頓,又補充道:

  「況日後東歸神都,河南尹已成白地,若無錢糧救濟,恐也無濟於事。」

  楊彪提出意見道:

  「雒陽以東便是兗州,此地離得最近。」

  「聽聞兗州牧曹操兵強將盛,何不宣他入朝,以輔王室。」

  劉協嗟嘆一聲:

  「朕前既降詔,卿又何必再奏,今即差人去了便是。」

  楊彪正要領命而去,董承忽的出聲阻止。

  「曹操乃是一方大諸侯,前者其敗呂布於濮陽,方定兗州內亂,前路未卜。」

  「且據臣聞之,此人乃宦官之後。」

  「十常侍之例猶在眼前,楊太尉何以忘卻?」

  「況我等也不知其內心如何。」

  「天下諸侯眾多,皇室宗族多為地方州牧,何必單求他曹操一家。」

  「不如暫且觀之,再尋忠臣。」

  「奈何不與諸大臣商議,便驟然獨往?」

  楊彪正色答道:

  「如今天子王駕困頓蹉跎,豈容觀望?」

  「曹兗州離雒陽最近,若提前使人知會,待我等趕到雒陽時,便能第一時間得到救濟。」

  「況曹孟德此人也曾參加過討董義軍,想來是個忠臣。」

  「聽聞其年少時任雒陽北部尉,曾造五色大棒十餘根,申明法紀,違者皆棒殺之。」

  「十常侍蹇碩之叔父觸犯法度,即喪於此棒之下。」

  「後董賊火燒雒陽,劫持天子王駕去往長安時,諸侯聯軍皆逡巡不前。」

  「唯有曹孟德起兵追擊,雖敗於滎陽,然終不似其餘諸侯虛偽,不作為!」

  董承搖了搖頭,反對道:

  「可我卻偶然聽聞他誤殺好人,並放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此等人物,豈是忠良善類?」

  「尤其他二伐徐州之際,所過多所殘戮,聽聞泗水都被殺得為之不流。」

  「其人殘暴至此,若使其來迎天子。」

  「恐為禍不下於董卓,還請陛下三思!」

  楊彪大聲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如今世道混亂,群賊並起。」

  「縱使曹孟德私德有虧,但畢竟心向漢室。」

  「我等在此爭論不休,終究不是善策。」

  「若能使曹軍擊退傕、汜二賊,誠為大幸。」

  兩個大臣就這麼當著天子的面,在河邊上爭吵。

  爭執聲又引來了其餘諸大臣過來圍觀。

  不少人索性直接加入進來討論,要不要請曹操過來迎奉王駕。

  劉協在一旁聽著,只覺煩悶,厲聲叱道:

  「眾卿家安靜!」

  爭吵聲乃消。

  劉協走到董承跟前,問道:

  「既然董國舅信不過曹孟德,那你以為該請誰來保扶王室?」

  董承未及開言,司徒趙溫出來諫言道:

  「如今我等既身在河東,何不尋求袁紹的幫助?」

  「此人擁據河北之地,兵精糧足,戶口百萬,定能夠暴富王室。」

  楊彪一聲冷笑,叱道:

  「趙司徒莫不是忘了,袁本初此人可是弘農王一派的人!」

  「之前還想立劉伯安為帝,此等亂臣賊子,豈可奢望他來迎奉王駕?」

  趙溫被懟的啞口無言。

  袁紹此人一直是劉辯一派的,當初他反董卓時,打出的旗號便是不承認劉協這個皇帝。

  因為劉協是董卓扶上位的。

  後來,袁紹甚至想立漢室宗親劉虞為帝,不過劉虞人還是很清醒的。

  拒絕了袁紹這個荒謬的請求。

  但經過這件事後,袁紹與朝廷的關係更加僵硬。

  雖然袁紹實力確實很強,但他政治不正確。

  劉協很難倚靠他。

  「那……那楊太尉倒說說,除了袁本初、曹孟德之外,我們還能指望誰?」

  董承開口道:

  「聽聞自陶謙死後,劉玄德接領了徐州。」

  「他在徐州厲兵秣馬,屯田練兵,一心想要匡扶漢室。」

  「況其人確實是漢皇宗親,何不派人找他求援?」

  楊彪搖了搖頭,當即提出反對意見:

  「那劉玄德遠在徐州,我等在河東,縱是趕到雒陽也差之千里。」

  「如何請他來保扶王駕?」

  「依我看,兗州離得近,此地最好。」

  董承爭辯道:

  「兗州雖近,但曹操內心難測。」

  「還不知其是不是下一個李傕、郭汜。」

  劉協見眾人又要吵起來了,斷聲喝道:

  「眾卿家不必再吵了!」

  「朕倒是有一個法子。」

  眾人果然安靜下來,紛紛把目光投向劉協,附耳傾聽。

  劉協長呼一口氣,澹澹道:

  「既然你們有人推曹孟德,有人推劉玄德。」

  「依朕之見,不如同時派出使者知會此二方伯一聲。」

  「倘若此二人真是忠臣,自然會派兵過來護駕。」

  「縱然不派兵來,也該送些錢糧來,以解王室之急。」

  司徒趙溫一拍手,贊道:

  「陛下此計甚好!」

  「若能同時知會曹劉兩家,不管誰派兵過來護駕,也斷不敢輕易劫駕。」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人提反對意見。

  劉協見此,便道:

  「既然眾卿家不反對,那便照此計行事。」

  「傳朕旨意,即召曹兗州、劉徐州來雒陽護駕。」

  「朕躬不日便到雒陽!」

  眾文武齊身伏地,高呼萬歲。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