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

  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

  「明公是希望布留下高順在徐州,訓練新兵麼?」

  呂布張口問。

  劉備頷首,答:

  「備無甚才德,卻占據大州,手中乏人管理。」

  「久聞高將軍統兵有方,治軍有道。」

  「若能得高將軍訓練徐州新銳,誠乃天邀之幸。」

  呂布微一沉吟,他知道高順此人有能力,而且對他很忠心。

  但呂布並不喜歡高順,反而常常疏遠他。

  史書叫,「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這話聽起來就很矛盾。

  呂布這什麼腦迴路,明明知道高順能力強還忠心。

  卻不肯用他?

  其實這很好理解,

  高順品德高尚,就像是一面鏡子,與呂布形成了鮮明對比。

  高順經常勸諫呂布,說那些國破家亡的人,不是說麾下沒有忠臣智者。

  只是他們不能用人。

  呂將軍您做事輕率,懶得思考。

  動不動就說自己犯錯了,那您犯的錯也太多了。

  這滿是說教的語氣,爹味兒太濃了。

  眾所周知,呂布最不喜歡的就是爹味兒太濃的人。

  他的心胸是何等的寬廣,聽了這話能高興嗎?

  你了不起,你清高!

  是我呂布耽誤了你行不行?

  這就好比有一位經常批評你的老師,雖然人家說的句句在理,但你是想躲著他還是親近他呢?

  高順其實也是一個不懂職場的耿直人,跟關羽很像。

  但又沒關羽那麼高的魅力,到哪都有老闆哄著慣著。

  作為對比,張遼在職場上就圓滑的多,呂布也是比較喜歡張遼的,願意跟他親近。

  至於高順,呂布直接奪走了他的部隊,交給了魏續帶領。

  等打仗的時候,再把它還給高順。

  仗打完了再交回來。

  高順對此始終毫無怨言。

  史書叫,「順亦終無恨意。」

  而諷刺的是,呂布喜歡的張遼、魏續都投降了曹操。

  魏續是直接綁了陳宮、高順,舉城投降。

  張遼當時是魯相,也是看呂布大勢已去,直接帶領部隊主動投降的。

  反倒是高順寧死不降。

  呂布對不起高順,而高順絕對對得起呂布。

  「是否是只要借用高順一人?」

  呂布試探著問。

  雖然他不喜歡高順,但高順手上可是有著七百陷陣營。

  若是劉備還想把陷陣營給拿了去,那他送的那點錢糧是根本不值一提的。

  「備只想借高將軍一人,別無他意。」

  劉備打消了呂布心中的疑慮,沒有想搶奪陷陣營的意思。

  反正有了高順在,何愁訓練不出陷陣營來?

  「好。」

  呂布再無所顧慮,轉頭面向一旁的高順說道,「高將軍,你便留在徐州,替使君訓練新兵罷!」

  「喏。」

  高順拱手領命,未想其他。

  劉備見此大喜,即命麋竺將承諾好的錢糧,如數交割給呂布。

  又帶高順前往校場,檢閱新兵。

  沿途所見,令高順也不由一嘆:

  「我聞劉使君在徐州廣聚糧草,調練兵馬,遠近之士多歸之。」

  「今日得見,可見所言不虛。」

  劉備點頭笑道:

  「備本愚陋,起於草野,後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遂聚志同道合之義士,共商起兵,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

  「若能得社稷安定,海宴清平,備平生之願足矣。」

  好志向……

  高順暗自感慨,劉備有雄才,無怪能在徐州收眾人之心。

  「高將軍可能將這支兵馬演練一陣?」

  劉備指著這隊新兵,向高順示意。

  「樂意之至。」

  高順領命,即至校場訓練新兵。

  三令五申過後,軍士已能進行基本的調度布陣。

  又過半個時辰,新兵已經能夠聽從高順調度,列陣攻守。

  列陣整齊,張弛有度,威風凜凜。

  劉備及關羽、趙雲在內,無不驚訝連連。

  他們平生尚未見過如此陣勢。

  「這便是陷陣營的威力麼?」

  劉備主動發問,感慨不愧是軍師力薦的人。

  一群新兵蛋子,才半個時辰,愣是能夠被高順調教的虎虎生風。

  像是征戰了多年的老兵似的。

  徐州乃是四戰之地,三面環敵。

  除了北面琅琊有些山嶺可以阻擋敵軍之外,剩下地方皆是一馬平川。

  所以只能靠戰士的血肉之軀,築成一道道高牆,用來防範敵人的進攻。

  「陷陣營健兒善於攻堅,我等自立徐州以來,多為防守戰,鮮少攻城略地。」

  李翊在一旁為劉備耐心解釋,「有此陷陣先登之士,日後攻城略地,將大有裨益。」

  史書記載高順的陷陣營是,「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說起來,歷史上老劉就被高順擊敗過。

  當時在小沛,呂布派高順來攻打,老劉沒擋住。

  然後曹操又派夏侯惇過來幫老劉一把,結果又沒打贏。

  可見高順不止會練兵,指揮作戰也是相當不錯的。

  劉備不覺喜上眉梢,拉著李翊的手,感慨道:

  「軍師費了良多心思,為我徐州謀劃,備實在感激不盡!」

  少時,

  高順走了過來,向劉備拱手一禮。

  「使君,這支新銳可以訓練。」

  劉備微微一怔,「原來高將軍適才是為試煉人手。」

  高順點了點頭,非常實誠地答道:

  「兵者,生死之地,非勇者不能任爾。」

  「若欲訓練陷陣健兒,須選勇猛者,出列受命。」

  「然使君這批健兒,皆壯士勇猛,可充先鋒。」

  高順說這話時,雖然平靜,但內心實則波濤洶湧。

  暗嘆劉備在徐州已擁重兵,竟還能招募到這麼多精壯之士。

  其人在徐州是多有名望?

  其實,這群新兵是劉備準備了很久,才湊齊的。

  他們的父母親人大多死於戰亂,現下無依無靠。

  這些人皆懷著對仇敵的痛恨,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同時,也有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多年的戰士,他們的孩子,有的也被選了進來。

  劉備在這些人身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之所以個個龍精虎猛,身強體壯,除了每日的訓練外,他們的伙食也是最好的。

  每日每天可分配到一升的口糧供應。

  並且不時會有魚、蝦、肉禽類的賞賜。

  之所以敢這麼搞,主要得益於李翊推行的屯田政策。

  徐州並不缺水,大量的水田非常適合種植水稻,更有利曲轅犁的發揮。

  光是在廣陵,就能夠做到一年三熟。

  後世所謂的只有宋朝占城稻出現時,水稻才有一年三熟。

  其實占城稻並不是宋代的。

  它甚至都不是東漢才有的。

  早在西漢時期它可能就已經存在了。

  2007年11月,在對荊州被盜的謝家橋一號漢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就從中出土了一批西漢古稻。

  在對古稻進行分析後,發現古稻性狀與野稻、早期古稻和粳稻都不相同。

  而比較接近秈稻,因此被認為屬於傾秈稻類型的栽培古稻群。

  包括《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也認為,宋代以前便已經有秈稻了。

  所以在徐州推廣水稻的種植,如不出意外,是可以使糧食產量翻個三五倍的。

  等到明年春天,徐州便能收穫一大批糧食。

  得益於此,劉備除了大肆購買戰馬,擴建騎兵之外。

  也開始擴軍,給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部曲都各自擴充了一千人。

  然後,在李翊的建議下,挑選一些敢死之士,重點培養。

  訓練好之後,用來先登陷陣。

  好巧不巧,呂布來了。

  他麾下剛好就有一位能夠訓練陷陣之士的名將。

  在李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幫高順留在了徐州,讓他幫忙訓練陷陣營。

  「若要順替使君訓練陷陣健兒,倒也不難。」

  「可若要將這些人皆練做陷陣營,卻難吶。」

  高順向劉備如實匯報,表示自己訓練不了這麼多人。

  「哦?」

  劉備眉毛一揚,「高將軍可是覺得力有不逮?」

  劉備暗想這群新兵也才三千人,高順不至於連這麼點人都訓練不好吧?

  「非也。」

  高順搖了搖頭。

  「若只是將這群人練做陷陣先登,敢於沖陣,倒是不難。」

  「可若要使他們發揮出陷陣營的真正威力,卻誠難辦到。」

  「非是順不盡心竭力,而是恐使君有心無力。」

  跟我有關?

  劉備更加疑惑,暗思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李翊站出來替劉備解惑,道:

  「想來高將軍所指的,是陷陣營的裝備。」

  「正是如此。」

  高順點了點頭。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陷陣營既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取,可為何高順自己手裡才七百人呢?

  呂布明知道陷陣營強,為什麼不擴建呢?

  因為史書原話叫,陷陣營是「鎧甲斗具皆精煉齊整。」

  這個是百分百的披甲率,在當時屬於頂配。

  漢末諸侯混戰時,士兵的披甲率是非常低的。

  別說鐵甲,很多士兵連皮甲都湊不出來。

  呂布之所以能夠武裝出一支千來人的陷陣軍士,是因為他之前在朝廷當過奮威將軍。

  既然是軍官,從武庫里搞一千件裝備出來不是難事。

  等他離開京城後,再想搞一套全副武裝的精甲,就沒地兒搞了。

  所以麾下的陷陣營,始終只是「號為千人」。

  「哈哈哈……」

  聽到高順表明的難處,劉備卻從容一笑。

  「我道是甚事,原來是鎧甲斗具不足。」

  「此易事耳。」

  劉備轉頭問一旁的別駕麋竺,道:

  「子仲,你家裡的鐵營,可產鐵多少斤?」

  麋竺對自己家裡的產業是非常清楚的,只是微一沉吟,就回答道:

  「臣老家朐縣有處鐵營,只要給足原料,可日產生鐵五百斤,一歲可產二十萬斤。」

  東漢在天下一共設置了34個鐵官營。

  而其中徐州就是產鐵大戶。

  除了麋竺老家朐縣外,彭城、下邳、廣陵等地都有著官營鐵匠鋪。

  當然了,由於漢末皇綱失統,這些鐵官營基本上都被本地的豪強大族給兼併了。

  麋竺家裡就壟斷了徐州的鹽鐵官營,不可不謂豪強。

  如今劉備五郡一統,手裡已經控制了七座鐵官營。

  而原料就更不缺了,除了徐州本土生產之外。

  隔壁豫州的魯、沛兩國,也是產鐵大國。

  劉備已經遙控了這兩個地方,當地生產的鐵礦直接通過泗水水路運送到下邳來。

  除此之外,北邊兒的青州同樣有六處鐵官營。

  而劉備早就和袁譚達成和解,互通貿易。

  通過販售精鹽,來換取青州的生鐵。

  甚至都不用加工生產,直接就能夠得到現成的鐵。

  有了充足的鐵料,徐州的鐵匠鋪可謂是火力全開。

  除了打造兵器甲冑之外。

  劉備撥了三萬斤鐵,命人打造一萬把鋤頭,用作屯田之用。

  又撥兩萬斤鐵,用來打造兩千架曲轅犁,輔以水稻耕種。

  在李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徐州已經有了鋼鐵軍工企業。

  這也是為什麼,李翊力薦劉備開始屯田,休養生息,莫起兵戈。

  因為糧食、裝備、人口都在高速增長,這不屯田發育一波太浪費了。

  等這些數量堆積起來,那真的是可以對外重拳出擊了。

  見誰打誰,一拳一個。

  「子仲,你便命鐵匠按照高將軍的需求,如數打造三千副鎧甲斗具來。」

  「中間需費多少鐵料,多少金錢,可一併從府庫里支出。」

  劉備大手一揮,吩咐麋竺按照高順的標準,嚴格打造這陷陣營所需用到的裝備鎧甲。

  高順暗自感嘆,這劉徐州不單出手豪橫,更是做事果決,能成大事。

  他幾次諫言呂布,可以擴建陷陣營,增加全軍實力。

  但都被呂布以成本過高為由,給拒絕了。

  唉,人比人真的會氣死人。

  「劉玄德乃人中之龍也,生平未嘗得水。」

  「今得徐州,正是困龍入大海矣,前途不可估量。」

  高順如此想道。

  「將軍在想什麼?」

  見高順出神,劉備上前關切詢問。

  唔。

  高順趕忙回過神來,躬身道:

  「竊聞曹操二伐徐州之時,生民不遺,雞犬聲不聞。」

  「然自使君至徐州後,白土復有炊煙,賊寇已然俯首。」

  「此皆州牧之文治武功,使順好不嘆羨。」

  劉備聞言,握住高順的手,道:

  「將軍不必艷羨,大丈夫立於世,何患無建功立業的機會?」

  「將來若有機會,備當與將軍同上戰場,一起建立不朽功勳。」

  並肩作戰,馬革裹屍而還。

  這是一個男人的浪漫。

  高順鼻頭微酸,再次拜道:

  「善!若能與使君並肩作戰,誠為幸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高順跟著呂布長期顛沛流離,一直沒什麼機會建功立業。

  如今客居徐州,來到了更大的舞台。

  或許會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打出身價。

  也算是全了自己的一個心愿罷。

  隨後,劉備將這批新兵交給高順訓練。

  與眾人回了州府,人又報荊州又來使。

  原來劉先自回荊州向劉表匯報了劉備的心意之後,劉表大喜過望。

  急忙再次派出使者,去往徐州,商議荊徐二地互通貿易的具體細節。

  劉備不擅長錙銖必較,委託麋竺來和荊州使者交談。

  最終商議出結果來。

  荊州賣給徐州糧食。

  粟米、麥子、稻穀,兩百錢一石。

  大豆、黍米三百錢一石。

  而像梁米這種優質小米,則賣三百五十錢一石。

  而徐州這邊,如果一時拿不出現銀也沒關係。

  可以用等價的食鹽來交換。

  徐州這邊將精鹽賣給荊州,以兩千錢為一石出售。

  荊州方面,願意在一年之內,向徐州輸送至少一百萬石糧食。

  徐州方面,則要保證不少付荊州至少三億錢。

  並且劉表特別要求,這些錢里,至少得保證有三分之一用真金白銀來換。

  這個價格算是相當公道的了。

  徐州方面肯定是獲利的。

  畢竟亂世之中,糧食有時候甚至比黃金都寶貴。

  劉備曾使人探聽過隔壁老曹的兗州,目前糧食的價格。

  每石糧食竟炒到了恐怖的一萬錢。

  而劉表賣給劉備的糧食,最便宜的也才一石兩百錢。

  所以劉備對這個結果是欣然接受的。

  這都多虧了李翊交好劉表的荊州政策。

  劉表輸血式的交易,就是希望未來在揚州問題上,能夠參與進來。

  並且瓜分到廬江、豫章兩地,以此作為荊州的屏障。

  而劉備則會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劉表兼併這兩地。

  望著商議好的協議條款,劉備不得不感慨李翊深謀遠慮。

  若無他當時全力主張交好劉表,他劉備的徐州又哪能如此輕鬆的獲得這麼多糧食呢?

  只要荊州不單方面撕毀協議,有了它的輸血。

  徐州不僅可以安心搞屯田,擴軍,養馬。

  甚至在廣陵河道上,也能增加人力規模修建,加快成建速度,提高徐州境內的運輸效率。

  徐州現在的局勢,是真正的勃勃生機,萬物競發。

  現在劉備望著徐州的一片大好形勢,自己的心情也是大好。

  又去找李翊去城外賞雪。

  這是兩人難得的忙裡偷閒。

  「軍師,昨晚你與張文遠交流了許久,不知都聊了些什麼?」

  路上,劉備騎在馬背上,出聲詢問李翊。

  李翊彎唇笑道:

  「倒也無甚大事,無非就是給他說了些豫州事務的細節。」

  「望他能在與曹操對峙之時,儘量減少損失。」

  劉備頷首,凝起眸子問道:

  「文遠雖然勇烈,但手中郡兵只五千人。」

  「郭貢那裡雖有萬餘眾,但是否能和文遠合的來,還是個未知數。」

  「不知這二人聯手,能否退了曹操。」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