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不預不立

  第283章 不預不立

  太行山很少有老人,基本都是年輕的男女,難得是孩子居然也不少。

  就太行山的環境,孩子的夭折率至少翻一倍。

  四十二萬人口裡面,老人只有千餘,孩子三萬左右,其他都是年輕男女。

  男女之中,又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幾乎達到二比一。

  大量的單身漢來到前往并州和司州,在官府的安排下進行相親。

  對象是有改嫁意願的寡婦,還有一部分適婚少女。

  相親為自願原則,女方有優先權,若兩個以上的女性選擇一個男性,則男方有自主選擇權。

  理論上,這次相親只支持一夫一妻。

  做到這一步,張和也算是仁至義盡,不願意改嫁的寡婦,他也的確沒有強迫什麼。

  張燕麾下的軍隊進行整編,留下平時表現還湊合的士卒,要說完全沒有不良嗜好,就騙鬼吧!

  遴選過後,劉備麾下算是多了兩萬士卒。

  具體怎麼調動由他決定,反正張和不插手。

  如此等了五天,長安終於是給出最終批覆:

  太行山脈歸入并州治下,設置三個縣,縣長由張和任命。

  張燕為歸義中郎將,調入太史慈麾下。

  各部被打散到涼州、漢中、南陽、潁川和兗州。

  一部分歸張飛統御,一部分歸關羽統御,兩支軍隊人數各三千。

  昔日太行山的諸匪,也都給了官身,基本都是武官,也只能是武官。

  讓他們去治政,那是對百姓生命財產的不負責任。

  「今年可能要過得拮据一些……」張和感慨,「不過至少不必擔心,別人會趁機打過來。」

  之前損失上萬士卒,再加上地盤擴大到東郡濮陽,防線進一步拉長,很難說敵人會不會打過來。

  如今新增兩萬士卒,再加上另外補充的部分,劉備麾下戰兵超過三萬,再加上地方的縣兵郡兵,基本不怕別人打過來。

  黑山軍的那些錢糧物資,扣除武器裝備之外,基本都不可能歸公。

  人家歸順,但那些錢糧物資是私人物品,可沒說要上交。

  好在那些百姓,基本是有餘糧的,否則四十二萬人,那多少糧食都不夠。

  大概是張燕也擔心把張和逼急,所以沒有做得太過分。

  「糧食我們並不是很緊張,還有一個多月就能收穫一批,不過今年可能要減產。」荀攸匯報。

  今年稍微有些乾旱,就算水利工程已經全面開動,翻車大量投入,也難免會減產。

  不過張和改良的麥種,本身就是高產品種,就算減產,也只是平均水平。

  「不如說,我們這邊的高產作物,還有早熟的雞鴨,居然沒有全國普及,真就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張和調侃道。

  「事關地方豪族的利益,屬下也不好評價那麼多。」荀攸有些尷尬。

  各地不引進,一方面這些高產作物對地力的消耗也的確厲害,必須有糞肥和草木灰作為補充。

  很多技術都是配套的,只是把高產作物引過去,反而把自己的土地搞廢了。

  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控制糧食的價格,如今這世道,商路受阻,糧食很大程度依靠地方生產。

  能依靠操控糧食價格來賺錢,誰願意去經商?

  尤其如今經商環境不穩定,很容易血本無歸。

  還是那句話,若非條件不允許,他們大概願意退化到刀耕火種時代。

  問題各路諸侯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沒推廣,還是太浪費地力。

  已經有傳聞,說張和故意弄出這玩意,把大漢的耕地都給破壞掉什麼的,這就純粹是個笑話!

  但凡他們親自過來涼州,司州和并州看看,就知道這邊的土地就算每年都在種植高產作物,地力也沒有衰減下來。

  背靠黃河流域,旱季河床出現,泥沙減少,肥沃的河泥就是最好的肥田材料。

  就是這黃河到底是黃了,民間已經有人稱呼它為『濁河』和『黃河』。

  不保護水土,再過個幾百年,差不多也就定名為黃河了。

  「說起來,匈奴基本如今都是耕種為主了吧?還遊牧嗎?」張和突然想到這問題。

  畢竟黃河先是從匈奴的地盤流過,才轉到并州這邊。

  扣除朔方那邊有些戈壁,沙漠可能都不是很多,問題南匈奴的確是在黃土高原上。

  「基本已經不會遊牧,畢竟美稷那邊有很肥沃的平原。」荀攸想了想,「只是那邊的情況,別人知道得甚少,或許商人知道一些,得找人問問。」

  的確,南匈奴占據河套平原,在張和看來就是浪費。

  他們的農耕技術很差,最擔心的是浪費地力,還瘋狂擴充耕田,導致水土流失。

  別看張和來自民族大融合的未來,但這個時代胡人對大漢的債得另外算。

  總不能說後來民族融合了,就把匈奴的罪過直接定義為內戰,然後說霍去病是打內戰,不是民族英雄什麼的……

  能提出這種觀點的,腦子怕不是有大病。

  畢竟按照這個邏輯,若干年後那邊被我們融合,那是不是以前的入侵都算內戰了?

  血統是血統,三觀是三觀,民族立場是民族立場。

  血統再純正,三觀和民族立場出了問題,那就廢了,看那些香蕉人什麼德性就知道了。

  張和早就過了皇漢的衝動年紀,血統早就不那麼看重。

  所以他支持漢化胡人,只要他們以漢人自居,以漢人的禮儀和規則約束自己,維護漢人的利益,這就是漢人。

  拿到更高的層面來說,自己是大華夏主義,再說華夏本來就是以包容著稱,不管主動被動。

  廢話半天,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姑且不說。

  只說這幾年南匈奴劫掠并州這筆帳,別說是其他民族,就算本地出現這種武裝性質的割據和叛亂,地方出面鎮壓很正常的。

  也不說什麼民族大義,國際問題的,南匈奴劫掠并州。

  張和身為并州牧,決定要取消『南匈奴自治區』,並且把肇事者依法處理,就問誰敢有意見?

  在張和查看輿圖的過程,胡思亂想的時候,知道那邊情況的商人也過來。

  「回使君,南匈奴的確是以耕種為主,不過也放牧。他們也放養大量的牛羊和馬匹,每年從那邊都有大量的牲畜運輸過來出售。」商賈把自己知道的情況說出來。

  「放養,不是圈養?」張和很快注意到這點。

  「是的,大概是習慣這樣了,就維持放養的狀態。」商賈擦著頭上的汗水。

  能和這樣級別的官員接觸,是他的榮幸,也讓他戰戰兢兢。

  得,還真就是遊牧,直接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不知道原本歷史是怎麼情況,但後來黃河濁成這樣,要說沒半點關係也說不過去。

  「秋季能打過去沒?」張和詢問。

  「使君,今年還請消停一些……」荀攸嘆了口氣,「況且我們的話題,怎麼就轉到這邊來了?」

  「這不明擺著的?并州耕地少啊!」張和抱怨,「偏偏優質的耕地,這不都在那一帶。」

  話是那麼說,可并州如今的情況,顯然不是以耕種為主。

  大量的煤炭產業開始朝著全國鋪開,已經逐漸從農業,開始朝著工商方向發展。

  可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并州的發展會徹底偏向工商行業。

  這邊糧食不足,從其他州運輸過來便是,然後把這邊的工商產品,運輸到其他地方銷售。

  說到底,在張和的主持下,商路已經逐漸變得成熟起來。

  「那可不行,這年頭交通還是很不發達的。」張和反駁,「現在是并州人口少,以後人口多了,糧食不夠吃,那邊運輸過來的,路上會有損耗,量多了一樣浪費,最後這糧價太高一樣難頂。」

  既然河套平原,雲中五原那邊河網密集且平原居多適合耕種,自然是要拿回來的。

  退一萬步說,向東是太史慈主導,那麼自己除了向北還能怎麼著?

  總不能等太史慈撐不住,過去支援一番,撈點邊邊角角的戰功?

  更別說他要從這邊打過去,物資都是并州這邊支付。

  其他物資還好,甲冑武器管夠。

  可這糧食,大規模征戰的情況下,怕是會影響到本地百姓的用度。

  現在不把這個問題考慮進去,以後出現了再頭痛,或者被迫從其他地方運輸糧食過來,那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糧食。

  尤其去年關羽和張飛好歹已經打了一仗,太史慈卻是唯一沒有出戰的。

  他會不想出戰,賺點戰功?

  就現在的局勢,最多一兩年就得開戰,現在不做準備更待何時?

  「道理是這個道理……」荀攸想了想,隨即反應過來,「使君,您的意思是連雲中那邊也?」

  要說南匈奴還是內附,可雲中等地如今可是步度根的地盤,打過去那可相當於和鮮卑開戰了。

  「那是并州的地盤,我只是把它們收回來。」張和回道。

  這話也沒錯,本來就是并州治下,只是占領那邊的人,身份卻有些特殊。

  「難道不應該先平定天下,然後再做打算?」張既詢問,主要是坐不住。

  「鮮卑有幾個校?」張和反問,「武器甲冑多少?騎兵和弓弩又幾何?本官不打過去草原,斷掉他們南下和進入雲中的路就好。再說我們就算不打過去,他們就不會打過來?要算陛下還是死在步度根手裡,為陛下報仇有錯嗎?」

  有錯嗎?好像沒錯啊!

  可要說沒錯,好像又有些問題……

  「那應該是涼王來做決定的。」荀攸提醒道。

  「廢話,真匯報上去那就打不成了。」張和吐槽,「先打了再說,大不了以後北疆我包了!」

  實在不行,帶個三千騎兵進入草原,專門找落單的部族收拾,就看鮮卑有幾個部族。

  別看草原大,上面的民族基本都是逐水草而居,知道河流的走向,基本就能找到部族所在。

  「現在說這些為時尚早!」崔均覺得話題越來越遠,「雖說不預不立,使君這也預得太早了。」

  「廣平,你這就不對了!」張和懟了回去,「就今年這情況,扣除把這計劃不斷完善,我們還能做什麼?你當我不知道鮮卑不好打,這不計劃周全一些,怎麼行?」

  糧草不需要擔心,甲冑武器也不需要擔心,士卒也已經有了,一兩萬人放在并州,不考慮怎麼好好打出去,難道還讓他們繼續浪費糧食?

  最終他們之間,不知道是誰當了二五仔,把消息傳給了劉備。

  「打過去,朕准了!」劉備這樣回復的,應該說不愧是漢昭烈帝。

  「就知道大哥會支持我的……不對,大哥什麼時候稱帝的?!」張和突然意識到了什麼。

  這一章比較水,寫了兩千字不滿意,於是就加到三千字,也算是對昨天只有兩章的補償。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