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劉備留守

  第169章 劉備留守

  如今的京兆尹是楊彪,對,就是那個楊修的父親。

  在後世相對於他的兒子,楊彪的知名度反而不高。

  問題在這時代,他可是弘農楊氏的現任家主。

  自楊震成為太尉開始起家,其子楊秉和孫楊賜皆為太尉。

  也就是被袁氏壓制,第四代楊琦當過衛尉,楊彪目前也只是京兆尹。

  張和記得,是袁隗和袁基被董卓殺死,並且退入關中後,楊彪才提拔為太尉。

  自此,弘農楊氏也完成四世三公的成就……

  為什麼要廢話那麼多,只因為如今這京兆尹楊彪,他開城歡迎劉備的到來。

  長安這座堅城甚至打都不用打,就輕鬆占領了下來。

  劉備的勢力可以說一路推進到京兆,同時有楊彪的幫助,弘農郡大概也能輕鬆拿下。

  那麼司州也就剩下河東、河內和河南尹三郡。

  「董卓怎麼在京兆就留下那麼點兵力?」張和有些不滿,這一路下來幾乎沒有打仗。

  哪怕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最頂級的戰術。

  可對於武將來說,真就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本來留下不少,聽說隴縣陷落。有一部分跑去河東,一部分跑去洛陽。」楊彪大概是聽到了,善意的回答道。

  若非董卓的那些軍隊都跑路,他也不可能那麼簡單把城門打開。

  甚至盤算著,弘農楊氏要不要出一點力,畢竟門生故吏也不少。

  到時候劉備勤王成功,救出陛下,自己能在裡面撈多少好處。

  「進入隴縣之後,關中各郡基本無險可守。」沮授解釋。

  在他看來董卓那些軍隊,在隴縣陷落第一時間選擇撤退,反而是最明智的選擇。

  若是繼續鎮守各地,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可讓出京兆地區,反而能把力量集中起來。

  戰爭本來就是這樣,一時的勝負不算什麼,贏到最後的才算贏家。

  最典型的例子,那自然是就楚漢爭霸。

  「就算沒這原因,他們也是要退回去的。」楊彪在京兆尹,自然比劉備知道更多的消息,「原西園八校之一,典軍校尉曹孟德在陳留起兵討董,發布討董檄文,已經有十七路義軍響應。如今已經朝著酸棗會盟,比起京兆尹這邊,虎牢關那邊的壓力更大一些。」

  不如說,他本來也以為劉備是響應檄文才打過來的,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

  「什麼時候的事情?」劉備真不知道。

  涼州這邊消息太閉塞,尤其董卓只要封住隴縣,那麼很多消息就很難傳遞到涼州。

  「就在去年十月前後,陸續有十七路諸侯響應。」楊彪隨口說道,畢竟不是什麼秘密。

  十七路義軍,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牧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典軍校尉曹操、徐州刺史陶謙。

  「伯圭也要來?」劉備有些驚喜,不過轉念一想就冷靜下來。

  自己在京兆這邊,與酸棗那邊的聯軍隔著一個董卓,要匯合根本不可能。

  「可否給聯軍傳個消息,且說涼州牧也要加入討董?」張和詢問。

  以楊家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傳個消息應該並不困難。

  實在不行,可以走甄逸的門路。

  好歹讓河北的百姓,都知道劉備有加入到討伐董卓之中,此等揚名的機會,可不能放過。

  「這個當然沒問題。」楊彪自然也願意賣個人情給劉備,「張府君不需要專門聲揚一下?」

  看看其他義軍,一方太守國相也都算進去,張和好歹也是漢陽太守,自然也可以算是一路。

  「十八路義軍的名頭挺好聽的,就別摻和我進去了。」張和搖了搖頭。

  自己已經打破桃園三結義的名場景,就別打破十八路諸侯討董的名場景了。

  再說自己和其他諸侯不同,本質是劉備麾下,單獨算一路,搞得自己要自立一樣。

  最鬱悶的應該是劉岱,如今已經是兗州牧,按說兗州都是他治下。

  結果陳留、山陽、濟北和東郡太守都單獨參加討董,擺明不給他這州牧面子。

  楊彪會意一笑,看向劉備說道:「劉使君與幾位義弟的關係,真的很不錯呢!」

  劉備都有些詫異,他本來以為,張和會趁著這機會出風頭,結果居然沒有。

  在他的印象裡面,能出風頭的事情,一般張和都會很積極才是。

  是在顧慮自己的嗎?

  劉備大概也誤會了,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幾兄弟的,何必在意這些?

  倒是張飛暗暗點讚,自家小弟能如此知分寸,倒是件好事。

  沮授也有些意外,本以為張和打算借劉備的身份上位,最終成為個權臣。

  可現在他有些拿不準,畢竟哪個權臣會放過揚名的機會?

  不僅不揚名,還要幫劉備揚名,這操作他反而有些看不明白。

  如此不到兩天,劉備順利接管弘農郡治弘農縣。

  這邊的守軍李蒙,在聽說劉備部抵達之後,就匆匆離開。

  弘農一帶不適合防禦,沒有援軍的話,死守並不划算。

  好在提前收到消息的董卓,在弘農郡黽池(今澠池)縣一帶,專門構築一道關卡。

  本來是打算在虎牢關以東,先構築一道這樣的關卡,作為第一道防線,號汜水關。

  可劉備突然從後面殺來,讓他不得不把華雄調過來這邊。

  要說之前華雄還不在這裡駐紮,直至殺敗孫堅,又在虎牢關下斬殺兩名上將,挫敗聯軍銳氣後,才調過來對付劉備。

  至於董卓本人,已經抵達虎牢關,親自指揮防禦。

  面對這左右夾擊,卻開始有別的謀劃。

  「弘農與河東相鄰,董軍有一部分退到河東,可能會南下,怕是要留下一些人駐守弘農。」眼看劉備要繼續東進,沮授出面提議。

  真要算,在函谷關以西,河東郡要南下,可沒有幾個渡口。

  可到底相鄰,誰知道會不會南下。

  到時候敵軍突然南下,切斷他們的補給線,那麼劉備就屬於孤軍在外。

  董卓也狡猾,狠狠劫掠了弘農郡,避免劉備獲得物資補給。

  「那誰留守好些?」劉備看向眾人,眾人看向張和。

  「行,又要我留守是吧?」張和沒好氣的說道,「知道了,我留守就是了!」

  就覺得有些晦氣,自己不自立,扣除先天不足因素,也有想著領軍出戰,征戰四方。

  至於政務什麼的,交給副手,甚至甩給劉備就好。

  可現在動不動讓自己留守的,心態都要崩了!

  「不了,這次我留守,你們加油!」劉備卻是主動包攬下來。

  主要是京兆地區剛剛拿下,嚴格來說不算拿下,畢竟主官也沒說投效他。

  所以適當經營一番,就在所難免。

  本質上是自己武藝最低,就別去摻和,給關羽,張飛和張和揚名的機會。

  說到底他們的功勞,最終還不是自己的功勞,真沒必要去爭什麼的……

  說起來隋朝建立者楊堅,是楊震的第十四代孫來著。他曾祖父楊烈是楊震十一代孫,我應該沒算錯吧?

  楊家到楊賜這一代已經是三世三公,名望到底比不上袁氏,也有可能是被袁氏壓制的結果。不過在袁隗和袁基被殺之後,在董卓任職期間,楊彪當過太尉。

  如此楊氏也算是攢夠四世三公的名頭。

  我查了一下,這個時候的確是楊彪當京兆尹,所以鎮守長安的是他很正常。

  同樣查了一下,在演義裡面,這虎牢關和汜水關居然的平行的兩個關卡。聯軍一方面派人攻打汜水關,一方面派人攻打虎牢關。

  最後虎牢關守軍跑路,汜水關的守將也跑路,也就是說在跑路之前,其實兩個關卡聯軍都沒有打下來過……

  現在科普那麼多,那我也就不弄出個汜水關來了。我在黽池這邊,依山而建一個關卡,專門防劉備的,這樣總可以吧?

  然後把華雄調過來,董卓和呂布坐鎮虎牢關,沒毛病吧?

  有毛病也沒轍,反正我就這樣設定的。

  不是說昨天的章節有些水麼,這不就補上一章。

  不說了,繼續碼字先。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