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蔡邕的改變

  第156章 蔡邕的改變

  大概在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前後,管寧就有遷居的想法,只是遷居哪裡還不確定。

  當時主流的遷居地點是交州,比如訓詁家劉熙,帶著弟子許慈、薛琮和程秉等,就遷居到那裡。

  還有一部分遷居到江東,荊州此刻還不是遷居的首選,畢竟也鬧黃巾。

  鄭玄知道此事,就過來勸他多等幾年看看,畢竟如今青州也還算太平。

  這多虧劉備,把徐和管亥等全部誅殺,導致青州黃巾殘部大幅度削弱。

  歷史在這裡出現變動,青州相對太平了兩三年,管寧就暫時沒有遷居。

  最近想法又重新起來,只因為青州的黃巾殘部又開始蠢蠢欲動。

  這個時候鄭玄就找上門來,說昔日解救青州的劉備,如今任涼州牧,正需要幾個人才。

  如今涼州安靖,要不你過去看看?

  感恩劉備對青州的奉獻,同時涼州安定,管寧就決定遷居過去。

  好友邴原和王烈聽說此事,就跟著一起遷居。

  「能得三位相助,備如虎添翼!」劉備很激動,這三個可都是大才。

  其他姑且不說,就衝著三人從青州,不遠千里跑到涼州投效,就讓他非常感動。

  問題也有問題,那就是三人都沒有孝廉在身。

  也沒有實際出仕過,空有名望和才學,這讓劉備多少有些猶豫。

  主要是蔡邕在河間的事情,讓他多少明白這道理。

  倒是張和有些詫異:不應該是如魚得水嗎?

  轉念一想明白了,少了二十年毒打,劉備可能有些飄了……

  「大哥,如今武都,金城和隴西都需要屬官,同時州里也需要幾個屬官。不若先讓三位屈就兩三年,到時候舉孝廉,同時也更熟悉州郡事務,再安排到高位也不遲!」張和主動出面。

  劉備點了點頭,張和這番話,重點還是熟悉州郡事務這點。

  大漢最近二十年有些病態,看重的是名望,或者在經學方面的地位,卻忽略實際治政能力。

  蔡邕那肯定是有才學的,可根本玩不過那些世家豪族。

  自己推廣的許多便民政策,到他手裡,就逐漸被廢除,或者削弱。

  還是說在他眼裡,世家豪族才是『民』,而那些底層的百姓就不是人了?

  如果這是士人主流的看法,那麼劉備都不知道,這世上誰是人才,誰是禍害。

  張和反而看得比較開,就說王修,國淵和孫乾,剛在河間國上任,不也是生澀得很。

  如今跟上來了,也能領悟劉備的治政理念,這就好。

  從這個角度出發,不熟悉治政就多給三五年機會,讓他們好好熟悉熟悉。

  實在學不會,那麼就表示沒有培養的價值。

  至於蔡邕,張和就覺得他的天賦,可能都點在治學上面,治政可能沒什麼天賦。

  首先他政治智商就堪憂,否則歷史上也不會顛沛流離,最後還把自己玩死了。

  三人也沒意見,到底沒有孝廉在身,也沒有實際出仕過,的確需要先熟悉一下政務工作。

  「說起來,我有些好奇……」眼看劉備要設宴招待三人,張和找到管寧,「管兄聲名在外,且才華橫溢,為何至今沒有舉孝廉?」

  管寧今年已經三十一歲,可還是白身,空有『龍頭』的名聲,混得還不如華歆。

  「我乃管仲後裔,以家學為主,對經學涉獵不多。」管寧說出答案。

  管子後裔,學的都是家學,治經方面學得不多,被儒家排擠,就那麼簡單。

  這也是邴原和王烈,到後來都有出仕,可管寧卻因為各種原因,真就乖乖當了隱士。

  這倒是讓張和高看一眼,這年頭要找到儒家以外的其他學派,那可真不是一般的難。

  就算是荀子的後裔潁川荀氏,自家祖宗的學說繼承多少姑且不說,對外肯定是治《左氏春秋》。

  被左氏儒當做『教化』最成功的例子,三代人在士林裡面都有很高的名聲。

  至於是不是儒皮法骨,就另外說。

  可能很多學派為了生存下來,少不得要給自己披上儒皮。

  「管兄放心,我們這邊看重的是真才實學,而不是出身。」張和笑道。

  就說劉備雖然是盧植門生,本質上他完全不治經。

  經常勸張和學習,本身卻沒有看過多少書。

  在用才方面,因為出身的問題,不像袁氏那樣一大堆門生故吏可以挑選。

  有人來投奔,有才能他就用,也不管你是寒門還是豪族。

  用人的標準,自然也是量才適用,唯才是舉。

  名聲也看重,卻不是特別看重。

  「如此甚好。」管寧很清楚這點。

  他們三個並非直接拜訪劉備,而是在涼州轉了一圈,確定許多的事情之後,才決定拜訪。

  否則大概率只是找個地方隱居下來,最多開課教導一下百姓就算了。

  時間悄然來到189年,大漢中平六年初。

  蔡邕調到隴西為太守,願意過來的原因,不僅是女兒在這裡,也是豪族發現蔡邕沒什麼用了,就開始架空他,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意識到什麼的時候,為時已晚,蔡邕也不明白,為什麼大好的局勢被自己搞砸。

  只知道與其當個有名無實的太守,還不如在隴西重頭來過。

  經過這件事情,對他的刺激很大。

  要說他本來也是豪族出身,對豪族天然親近,可沒想到最親近的豪族,卻在算計自己。

  河間國去年的政績為差,在蔡邕看來,這是一生最大的污點。

  「要依靠,也要防。說到底岳父大概忘記,這一郡的土地就那麼多,可豪族的人口卻在不斷增加。不夠吃了,就要看著別人碗裡的東西了。」張和嘆了口氣。

  蔡邕好歹也是世家出身,家裡怎麼擴張的,難道就沒有一點印象。

  還在他的眼裡,這個過程被無限的美化了不成?

  可不管再怎麼美化,家族需要發展,那麼自然要靠兼併來完成。

  只要涉及兼併,那麼過程就不可能是美麗的,必然有人要家破人亡,最多全家淪為家奴。

  等自耕農全部沒有,那麼剩下就的幾個豪強之間的爭鬥。

  最後的最後,看誰有人在朝中當官,誰是最終贏家。

  可一旦不當官了,或者其他家的更進一步,風水又會輪轉。

  不管什麼朝代,動亂的苗頭,都是從資源分配已經完成開始。

  階級開始固化,職業開始通過血緣關係來傳承,真才實學上位的人越來越少……

  蔡邕想不明白,把自己關到書房裡面。

  張和家的書房屬於加大版本,差不多兩間房子那麼大。

  不僅有抄錄自田豐的書籍,也有蔡琰默寫出來的部分。

  張和也是後來才知道,蔡琰在洛陽那段時間,蔡邕的好友不忍她沒有收入,私下招募她為蘭台校書郎,期間幾乎把蘭台三成的書籍都給看完。

  也就太早嫁給張和,若放個兩三年,大概蘭台的書籍都給她看完。

  在河間國等待張和期間,大概是無聊了,就把這些書默寫出來。

  這次也給帶了過來,算是便宜了張和。

  最終蔡邕在書房裡面待了十多天,從歷史和文獻裡面,左看右看,終於是看出『吃人』二字。

  於是幡然醒悟,表示想要重新來過,然後前往隴西上任。

  張和不知道蔡邕改變沒有,希望他能有所成長……

  蔡邕原本在修漢史,本來他就應該是個學者,而不是個政客。董卓伏誅,居然還在宴會說起和為董卓嘆息,最後惹怒王允把他下獄,最後被折磨死在獄中。

  王允據說後悔了,可已經太晚了,事實如何誰知道呢?

  只是經過這次的任職,蔡邕領悟許多,所以也逐漸變成一個政客,可能還稍微轉變為酷吏,這個難說。

  可不把河間情況搞糟,那麼就沒辦法把十幾萬人帶到涼州來,同時後續放棄也會覺得挺可惜的。

  只是蔡邕不當學者了,漢史可就換別人來做了。

  後期可能還是要讓他干回老本行,如今主要是讓他別再那麼天真,免得以後做傻事牽連主角。

  今天可能就三章了,連續兩天四更也有些吃不消。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