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理念衝突
哪怕知道就算自己不管,公孫瓚也會跳出來反對,可張和是真咽不下這口氣。
「劉使君,那丘力居南下這段時間,殺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所過之處,屍橫遍野,百姓十不存一,大量的財富和人口被他們擄走,就這樣算了?」張和拱手上前,語氣凝重的詢問道。
這別說是他,就算是公孫瓚和劉備都覺得不爽,人家在大漢境內肆虐。
結果為了避免和烏桓全面開戰,只是把人勸回去就算了?
若真給劉虞成功,那就是大漢的恥辱,是大漢武官的恥辱!
「足下是……」劉虞看向張和,有些疑惑。
「此乃本官結義兄弟,涿郡張達道。」劉備主動出面,把張和護在身側。
「原來是足下便是涿郡張達道!」劉虞瞭然,「嗯……實際本官也知道,各位心裡不太服氣。可大漢如今多事之秋,到處都有戰亂,沒有多少錢糧可以支持我們僵持太久……」
頓了頓,繼續說到:「尤其不敢保證,一旦陷入僵局,鮮卑東部諸首領,是否會趁著這個機會南下掠奪。到時候兩面迎敵,幽州的百姓豈非要遭受更大的損失?」
也就是對方是新晉的名士張和,且劉備有維護的意思,否則的話劉虞真不想浪費口舌。
他為幽州刺史,朝廷就是看重他在北方諸胡的名望。
就算是公孫瓚和劉備,都只是協助他處理丘力居叛亂的事情。
既然以自己為主,那麼做什麼決定,何須和你們廢話?
反之若誰不聽從,甚至擅開戰端,說不定他還要上奏朝廷,降旨處罰!
「使君說得有理,只是……」劉備試著說些什麼。
那丘力居這段時間,已經劫掠三個郡,不知道掠奪了多少錢糧和人口,殺了多少漢民。
放任對方這樣大搖大擺的回去,自己卻什麼都不能做,誰心裡會舒服?
「若丘力居能安然返回,他對大漢會心存感激嗎?」張和出面,「他只會意識到大漢很衰弱,衰弱到隨時可以打過來!」
「至少在他消化完這次劫掠的東西之前,他不會再打過來!」劉虞直接懟了回去。
一個兩個就知道去賺戰功,卻從來不考慮當家有多難。
大漢多線作戰,尤其并州又亂了起來,如今正是要安內的時候,哪有時間攘外?
不對付丘力居,就是因為它是純粹的外人,他的根在草原不在大漢,終究是要走的。
可并州和涼州亂起來,那麼大漢可就要永遠的失去兩個州了!
劉虞有劉虞的愛國方式,哪怕是飲鴆止渴,只要能為大漢保證幽州安定,哪怕就一兩年的時間,也能讓朝廷騰的出手,對付并州和涼州的叛亂。
攘外必先安內,內部矛盾沒有解決,怎麼能輕易開戰端,尤其還有可能是漢胡全面戰爭。
「那使君可還記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凡我大漢子民,雖遠必救乎?」張和高呼。
劉備和公孫瓚聞言,暗暗叫好。劉虞聞言,確實漲紅了臉。
「此事休要再說,我才是主事,這裡我說了算!」劉虞大手一揮,強行終止話題。
這個時候,我是不是要配合一句『你會後悔的』?
張和正要繼續反駁,卻被劉備攔住。
「這樣,我們過去右北平鎮守。」公孫瓚聞言當即出面,「若他們殺過來,那麼我們就把他們打回去。若他們主動退兵,我們保證儘量不和他們發生戰鬥。」
除非忍不住?
張和看向公孫瓚,這位怎麼表現那麼沉著。
記得歷史評價裡面,這位看到烏桓就如同見到仇人一樣,甚至會不惜一切帶頭衝鋒……
哦,好像那是討伐張純戰敗之後的事情。
大概是那次戰敗,讓他狠狠的丟了臉,這丟掉的臉,只能用烏桓人的血來洗刷。
記得沒錯的話,也是從那之後,他的身邊才開始出現十幾個白馬義從。
也就是說,這白馬義從是他針對烏桓的戰鬥特點,特別編練的反制兵種。
可如今公孫瓚沒有參加過討伐張純叛亂,也沒有戰敗,所以和烏桓沒那麼大的仇。
或許有建功立業的衝動,卻不會因此失去理智。
只是這樣一搞,白馬義從會不會被自己搞沒了?張和不免有些擔心。
就公孫瓚和劉備的關係,兩人可是天然的盟友,公孫瓚越弱,劉備這邊的壓力也就越大。
也沒什麼反之了,劉備若不能比公孫瓚更強,那自己這穿越者就廢的。
就算不能稱王稱霸,也應該出將入相,名垂千古,否則豈非白白穿越一遭?
「可以,但不可主動出戰!」劉虞略作思量後,到底還是同意下來。
他沒考慮過丘力居不聽話的情況,丘力居只是烏桓一部大人,卻沒辦法影響到烏桓各部。
這次南下劫掠,賺了不少,想來也讓不少人眼紅。
只需要自己稍微周旋一番,丘力居必然退去,否則的話他那些擄掠的財物,反而會被其他首領惦記上。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丘力居劫掠了那麼多東西,他才更好周旋。
反而丘力居狼狽逃走,可能還會引起烏桓各部的同仇敵愾……
大家都是為了大漢著想,只是方法並不相同罷了。
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不管張和願不願意,他現在的身份也沒辦法反抗。
劉虞拿著聖旨,這次平叛是他做主,劉備和公孫瓚僅僅是協助。
兩個主戰派協助一個主和派,就沒有見過那麼諷刺的事情。
「伯圭,那麼聽話可不像你啊……」離開衙門之後,劉備少不得湊近公孫瓚。
「他已經打定主意要勸退丘力居,繼續爭論下去也不會改變什麼。」公孫瓚搖頭,「還不如先去前線那邊等著,我還不信,那丘力居嘗過腥後,入秋還能罷手回去。」
不如說,只要稍微引誘一下,對方必然會悍然出手。
「若他打過來,那麼就是他主動攻打,無視使君的勸說,那我們該打繼續打,不衝突!」公孫瓚饒有興致的說道。
看著劉備和張和勸說劉虞,他就趁機在思考這件事情,最後結論就是這個。
劉虞要勸退就讓他勸退,自己打自己的,不衝突。
要說丘力居若是主動打過來,那不正好證明,劉虞的勸退想法是錯的?
涉及理念的問題,勸說是沒用的。
真勸說成功,也不意味著自己是對的,只能說成功摧毀了對方的信念而已。
公孫瓚不知道這個道理,只知道真要辯論,自己這點文化儲備,根本說不過劉虞。
張和也沒有遊戲化,不僅是知識儲備可能還不太夠,還有雙方身份差異太大。
對方手裡還有聖旨,這是必殺技,一招下來話題立刻終止。
要說劉虞也是漢室宗親,若因為自己,讓劉備和劉虞的關係鬧僵,好像也不太好。
倒是有些佩服公孫瓚,這貨冷靜下來的話,還是挺厲害的。
大軍當天就前往右北平,哪怕本來不需要那麼著急。
主要還是劉備和公孫瓚覺得,自己大概和劉虞沒什麼好說的。
畢竟理念不同,為了避免衝突,索性早點過去布防。
「話說回來,聽說伱那邊有兩個月就能成熟的麥子?」路上,公孫瓚少不得問了句。
「的確有那麼一批,正在嘗試普及下去。」劉備點頭。
「給我一些,涿和遼西用得上……沒按照祥瑞上報上去?」公孫瓚出面討要,少不得問一句。
看過公孫瓚的記載,與烏桓作戰,每每沖在最前面,如同見到仇人一樣。
在平定張純叛亂中,他貪功冒進被擊敗,損兵折將的,可不就是仇人?
只是這感覺,就如同失敗一次,所以公孫瓚把整個烏桓都給恨上了,是否顯得他有些小心眼?記載他身邊當時有十幾個白馬義從,大概也是吸取戰敗教訓,以及烏桓騎兵的特點,針對訓練的兵種。
至少,這本書就是這樣設定的。
劉備這個時期原本在公孫瓚麾下,沒什麼話語權,現在他有發話的身份。以他的性格,大概率應該是站在公孫瓚這邊,屬於主戰派。
讓兩個主戰派輔助一個主和派,真就夠諷刺的。
也是用這個方法,凸顯出如今的朝廷,是真的疲軟了,硬不起來了。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