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番外三後記一

  第727章 番外三·後記一

  (之前那一章更新感覺都覺得有點水,所以乾脆直接到後記吧)

  「有時候,歷史上的有些人仿佛是帶著使命來到世界上的。他們擁有著上天賦予的天才能力,但同樣的,他們的工作時間也是有期限的。」

  「當他們的使命完成的時候,就是他們歸天的時候了,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咱們的馬爺。」

  隨著一陣開場音樂的響起,一片悲傷的氣氛油然而生。這一期視頻,彈幕都少了不少,絕大多數人此刻都在沉默的看著這最後的終章。

  「看到這裡的觀眾,相信基本都對季漢大將軍馬謖有了一個基本認識了吧。如果說項羽的軍事才華是老天爺餵飯,那馬謖可更像是老天爺叫醒他,給他穿上衣服穿上鞋,給他洗漱完畢一直送到桌前最後再一點點嚼碎了餵給他。」

  「這每一步的謀劃,都是宛如在走鋼絲。屬於是天時地利人和,哪怕差一個都將滿盤皆輸。」

  「但就是這麼離譜的情況,馬謖愣是從街亭一路打到了遼東。這已經不是軍事天才可以形容的了,也正因為如此,馬謖在歷史上一直被成為「兵狂」。」

  「如果單輪成就與能力,實際上他更應該成為武聖。甚至許多君主還是希望將他捧成武聖的,畢竟誰都不會拒絕一個主動背鍋解決問題的天才將領。」

  「但很可惜,因為馬爺的性格問題,最終出現了著名的河陰潛泳大賽。也因為這一項飽受士大夫詬病的事情,馬爺被批判為不孝,最終沒成為武聖。」

  「當然,即便如此,馬謖也算不上吃虧。他與他那個師父諸葛亮,師徒二人是歷史上唯二同時位列文武兩廟的大才,你說這了得嗎?」

  「但是,這樣的大才,也有壽終的一天。在建興二十六年的遼東,馬謖迎來了自己的結局。」

  「建興二十六年,此時距離天下一統已經過去一年了。但是遼東這一塊飛地依然在司馬兄弟手上,所以馬謖決定親自引兵遠征。」

  「按理說都打了這麼多年仗了,你老馬倒是歇一歇啊。但是這一次因為征討的是司馬家,所以馬謖依然決定親征。」

  「這算是兩漢歷史上最奇怪的事情,這位大才貌似一直對司馬懿一家抱有很高的仇恨。這一項仇恨甚至高出了一個層次,以至於有人猜測是不是馬謖當初給司馬家賣過溝子……」

  「咳咳,言歸正傳。總之,季漢的大將軍正式踏上了遠征遼東的道路。」

  「但是吧,遼東那個地方氣候非常差,而且真值小冰河紀,屬於是當時王朝最偏遠的地方。而此時老馬都已經六十了,更何況作為一個南方荊州人,這裡已經嚴重超出了他所承受的範圍。」

  「於是,當漢軍殺到昌黎時,馬謖就已經開始水土不服了。但是不服老的老將軍依然要身先士卒,甚至在天寒地凍的東北又玩了一次造型,親自帶騎兵去堵截遼東軍的退路。」

  「具體的遠征就不過多贅述了,因為沒有必要。即便這一次馬謖只帶了兩萬多漢軍,但也已經遠超遼東軍了。而且司馬家根基不穩,看著挺唬人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

  「不到一個月了,遼東諸郡就全都被平定了。司馬兄弟被漢軍包圍在了襄平,馬謖打算把他們餓死在城中,給他們一個體面。」

  「不過司馬師並不打算認命,趁夜引兵出,打算夜襲漢軍尋求破局。但結果確實被漢軍迅速拖住,在天明之時包圍,一戰把最後的籌碼全賠進去了。」

  「司馬師大敗,與部將羊祜死於亂軍之中。其弟司馬昭聽聞之後服毒自殺,遼東自此平定。」

  「不過,還是要說一下這一次司馬師的夜襲並非是一無所獲。因為漢軍沒有及時防備,逼得馬謖再度裸衣而出振奮士氣。在天寒地凍的遼東,已經水土不服的老將裸衣而出會導致什麼估計誰都知道。」

  「是夜,忽有大星出,起於西南而落於東北,其隱有聲。隨即三軍士氣開始波動,馬謖得病了,而且很快就一病不起。」

  「這位為匡扶漢室而拼殺二十年的老將,最終敗給了西伯利亞寒流。」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隨軍的楊准詢問繼承人。」

  「馬謖回答:柳隱。」

  「柳隱之後呢?」

  「答:張嶷。」

  「在之後呢?」

  「馬謖這時說道,此天子之責,臣不知也。這位老臣,至死都沒有對老劉家有半點不臣之心。光這一項品質,就足以讓後世無數君主羨慕死了。」

  「馬謖這傳奇一生,可敬,可嘆。年少時因為鋒芒太盛,使得先帝所不喜,但他並不在意。你看不懂我,我不怪你,總會有伯樂來相我這匹好馬。」

  「在後半生,在同為大才的諸葛亮提拔與劉禪的放權下,他展現出了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軍事天賦。僅以一州之地,從黃土高坡打到了遼東平原,親手將大漢再度扶了起來。」

  「在二十年征戰之中,他從未有過二心。也一直履行著老劉曾經的信條,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每逢大戰,其必身先士卒,親近將士,吏民皆願為之所用。」

  「甚至,在打仗之餘,馬謖還不忘為天子分憂。他治理的隴右,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朝廷的鐵票倉,羌胡歸心,府庫充盈。由他主張推行的天子講學,在後來由他的太子學生推廣為了選考制,並最終演化為了影響後世兩千年的科舉制度。」

  「如果說丞相是後世文臣的標杆的話,馬謖就是後世武將的標杆。他的忠與明,深刻的影響著後世的所有武將。」

  「在馬謖病逝之後,劉禪第一時間給出了諡號「忠毅」致果殺敵,勇而近仁曰毅。同時忠毅通忠義,算是給馬謖一生最好的寫照了。」

  「正如丞相諡號「忠武」成為文臣的最高諡號,馬謖的「忠毅」也成為了日後武將最高的諡號。」

  「是不是看到這裡就覺得挺好了?實際上馬謖安排的後世里智慧同樣不差呢。」

  「馬謖在世時,常與姜維鄧艾論道,打仗時也常引以為幕僚。當時軍中都認為,大將軍的繼任者應該從他們兩個里選。」

  「但是到了最後,馬謖卻選擇了車騎將軍柳隱為繼任者。而在柳隱之後,更是選擇了默默無聞我張嶷,而非他信任有加的姜維鄧艾,這其中講究可大了。」

  「我們都知道,馬謖是一個儒生,兵法激進好戰。」

  「但事實上呢,他確實一個信奉道家治國理論想人。在教育太子時,他常說「寧為文景之治,不為漢武之才!」相比於窮兵黷武,他更傾向於對大國無為而治,常言「霸王之道雜之!」」

  「也正因為如此,在選擇繼任者上,馬謖否決了好大喜功的鄧艾與夢想封狼居胥的姜維,反而選擇了溫和的柳隱與張嶷。」

  「據《後漢書》記載,馬謖死之後,整個大將軍府地動山搖。不管是文臣武將全都悲痛無比,太子甚至都多次哭暈過去。唯有柳隱與諸葛亮面色如常,所做所行都宛如平常,這才順利的穩住了人心。」

  「隨後在的三年裡,他代替了馬謖的位置,與諸葛亮又合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炎興四年,諸葛亮病逝長安而葬於長安之東時,也是柳隱頂著巨大的壓力穩住朝局。」

  「從他這一系列的表現可以看出馬謖的眼光之毒辣。昔日那個成都城外的守門都尉,如今已是季漢的棟樑了!」

  「柳隱在任的這十二年時間,經歷了好幾次大事。從馬謖病逝到諸葛亮病逝,再到太子登基,每一件事都可能引發舉國騷動。但在柳隱不動聲色的掌權下,季漢平穩的完成了新老兩代的權力交接。」

  「最起碼如果換成姜維和鄧艾,最起碼這十二年能打兩場大戰。」

  「炎興十一年冬,劉禪在洛陽感染傷寒,病逝於洛陽。這位被譽為歷史上運氣最好的皇帝,最終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依靠著知人善任和大膽放權,最終由馬謖與諸葛亮為他搏得了一個中祖的廟號。隨即太子劉璿登基,第一時間為自己老爹給出了諡號「光宣」。」

  「能紹前業曰光,善聞周達曰宣,評價之高可見一般。總體上來說,劉禪這一生非常的幸運,其運氣之好讓後世所有帝王都羨慕的牙痒痒。」

  「炎興十一年,馬謖的學生,太子劉璿即位。這位諡號昭武的天子,即將為季漢帶來最高光的時刻「漢寧中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