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一年前開始編織的大網

  引蛇出洞?

  劉備略有些怔住,愣愣地看著李基。

  李基當即重新將劉備扶著坐下來,然後重新給劉備倒了一杯熱茶,道。

  「揚州地形,想必主公也是頗為清楚,地廣而瘴氣多,水網交布,或沒有什麼堅城高牆,但行軍卻是極其的艱難。」

  「所以,既然山路難行,我不向山去,讓山向我而來便是了。」

  原軌跡之中,孫策自興平元年開始進攻吳郡,直至建安四年才占領豫章郡,足足耗費了接近六年的時間才真正稱霸江東。

  可想而知,揚州或弱,但是討伐起來卻是異常的棘手。

  尤其是揚州那種水網交織,瘴氣叢生的地形,小股兵力或許還好,但大股兵力行軍卻是相當的困難。

  也就是吳郡本就多平原地帶,以及這麼多年以來,劉備與李基不遺餘力地不斷修繕道路,方才讓吳郡擺脫了這種窘迫之境。

  不過,吳郡內部或許在官道行軍極快,但出了吳郡,廬江、九江、丹陽、豫章四郡的狀況依然是相當惡劣的。

  劉備聞言,已然是明白了李基的意思。

  機遇與風險無疑是並存的。

  看似是吳郡露出了破綻,劉備與李基皆不在吳郡之中,但何嘗又不是一個誘使敵人冒進的陷井。

  這讓劉備忍不住捋了捋鬍鬚,皺眉道。

  「只是吳郡之中的兵力不多,且子坤亦未在吳郡坐鎮,如此是否會有些冒險?」

  若是李基留守吳郡,劉備對於「引蛇出洞」之策自然是信心十足。

  「基若是在吳郡之中,些許魑魅魍魎又如何敢犯?」

  對此,李基流露出了一個無奈的笑容。

  這在某種程度上,幾乎算是被盛名所累了。

  以著李基的名聲,什麼示敵以弱之類的計謀幾乎是註定失效,自身賣個破綻敵人就會嗷嗷上的可能性幾近於零。

  整個大漢,恐怕都不會有人相信「國士」李基會是個菜狗。

  「這倒也是,只要子坤在吳郡之中,恐怕那些賊子根本不敢萌生什麼多餘的心思。」

  劉備應了一句,但眉眼之中無疑還是有著幾分擔心,道。「不知子坤所定,乃是何人在吳郡之中擔當重任?」

  李基品了一口茶,答道。「賈文和。」

  「賈文和?」

  劉備回想起賈詡那個和善的君子模樣,尤其是近年以來,賈詡日益心寬體胖,體態在豐滿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如今幾乎成了吳郡最為豐滿之人。

  且隨著賈詡的體態越來越豐滿,他的面相更是日益顯得慈眉善目且無害。

  即便劉備多次被李基提醒過賈詡乃是多智之人,但就連劉備也總會下意識地小覷賈詡。

  「賈文和,真的可以嗎?可莫要出現什麼差池才好。」劉備皺著眉地答道。

  「主公盡可放心,此事看似未雨綢繆,實則卻是基與文和籌備許久,文和的任務也並非是抵擋賊人進攻,而是……一戰而定,為主公盡取揚州。」

  說到這裡之時,李基眼眸之中的鋒芒顯露無疑。

  為何此番「討董」,李基明知與率領三萬餘精銳千里迢迢前來,很可能會得不到什麼實質的好處,但李基還是全力支持劉備的選擇。

  甚至,劉備麾下明面上最為得力的將領與精銳,都盡數被帶了出來。

  就連袁紹都知道將顏良文丑以及大量精銳都留在渤海,李基又怎麼可能單純為了「討董」而如此傾巢而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唯有討董,方能讓吳郡周邊一些野心之輩,對於吳郡精銳盡出而深信不疑。

  在李基的謀劃之中,不管此去討董收益與結果如何,真正的大頭卻是曾天下諸侯的注意力都在司隸,一舉將整個揚州徹底給吞下去。

  志在天下的李基哪裡有時間如同原軌跡的孫策那樣,為了占領揚州前前後後折騰了五六年之久。

  否則,那豈不是與江東傑瑞無異?

  感受著李基的自信,劉備原本有些忐忑的內心一時卻是完全地安定了下來。

  無的放矢,向來不是李基的作風!

  讓劉備為之心驚的是,原來在討董之前,李基就已經在謀求鯨吞揚州了。

  「子坤是如何確定此番前來會盟討董,備事後就一定會被封揚州牧?」

  對於這一點,劉備可謂是相當的疑惑。

  「那倒沒有……」

  李基笑了笑,然後答道。

  「不過主公被封揚州牧乃是錦上添花罷了,只要鯨吞揚州,縱使朝廷封了別人是揚州牧,那也無妨。」

  頓了頓,李基看著臉色有些僵住的劉備,緩緩道。

  「主公,時代變了,誰是揚州牧實則不是朝廷說了算,而是誰鯨吞了揚州誰說了算,這便是亂世。」

  劉備沉吟了一陣,長長地吐了一口氣,道。

  「子坤所言極是,倒是備還有些許沒能適應這亂世。」

  盛世之中,誰是揚州牧自然是以朝廷為準;

  可亂世之中,假如劉備已經鯨吞了揚州,那麼劉備不喜歡誰是揚州牧,那麼朝廷就得換一個劉備喜歡的州牧上位,直到劉備滿意為止。

  不過被如此開解一番後,劉備的語氣倒是輕鬆了幾分,道。「不過,備倒未曾想過子坤對於文和的能力是如此信任。」

  李基搖了搖頭,以著平淡而從容的語氣答道。

  「不僅是文和的能力,而是對被主公與基治理了六年之久的吳郡,有足夠的信任。」

  「看來,主公尚未意識到吳郡早已今非昔比,縱使是沒有文和坐鎮,那些豺狼也不可能動搖得了吳郡分毫。」

  「所以,主公無須擔心,安心前往潁川訪賢即可。縱使文和出了些差池,也斷然動搖不了吳郡半點根基。」

  被李基如此一提醒,劉備方才明白了此中的某些關鍵,也是訕訕一笑,明白自己這是關心則亂。

  縱使劉備帶走了三萬精銳,但以著如今吳郡的底蘊以及軍戶制,絕非是揚州其餘幾個郡所能夠撼動的。

  這一刻,劉備似乎明白了為何李基在討董之前,幾乎是傾盡全力地將軍戶制給推行了下來。

  這便是為了將吳郡的底蘊、民心充分地與軍戶制結合在一起,藏富於民,更是藏兵於民。

  一時間,劉備心中不僅沒有擔憂,反而有些許同情那些早早就落入子坤所編織的大網的那幾隻飛蛾。

  誰人又能想到,早在討董的半年前,李基就開始為一年後的陷阱而編織大網呢?

  旋即,劉備不急不緩地將剛才李基所倒的熱茶細細品完,然後開口道。

  「那便勞煩子坤陪我前往潁川訪賢了。」

  ……

  與此同時。

  距離洛陽超過千里之遙的吳郡。

  漫長的距離,讓洛陽的信息縱使以著換馬不換人的方式,也存在著接近半個月時間的信息差。

  在劉備都已經準備率軍離開洛陽之時,傳遞到吳郡的最新討董戰況卻還是盟軍的攻勢在虎牢關受阻。

  而劉備、李基皆不在吳郡的情況下。

  如今吳郡的軍政諸事,乃是由賈詡、顧雍、張紘、夏侯博、糜竺五人分別負責、相互監督。

  在司隸方向傳回的情報抵達吳郡後,五人亦是齊聚在府衙之中商議。

  所商議的內容,不僅僅是吳郡、會稽郡內部的事宜,還有著關於糧草運輸的問題。

  劉備率軍遠赴千里討董,自然不可能像一窮二白的孫堅那樣將所有糧草後勤都寄托在盟軍身上,同樣也一直通過海船保留著一條頗為漫長的補給線。

  如今,在虎牢關所傳回的情報似乎漸漸不利於盟軍的情況下,吳郡府衙之內也正爆發著一場爭執。

  張紘全力主張勸說劉備退兵返回吳郡,認為如今千里迢迢地保持補給線,就算有著海船運輸,消耗之大也足以讓吳郡傷筋動骨;

  夏侯博則是認為該繼續向劉備增派精兵,既是為了支持劉備的討董大業,亦能防止出現了什麼意外而令劉備深陷危機之中;

  除此之外,顧雍的態度傾向於張紘,糜竺則是傾向於夏侯博……

  唯有賈詡笑眯眯地充當著和事佬,勸說大家冷靜友愛地討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