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五勝五敗
迎頭痛擊?
劉虞的眉頭幾乎是不自覺地擰成一團。,-*' ^ '~*-.,_,.-*~ ~*-.,_,.-*~' ^ '*-,
就事論事,劉虞很清楚自己對於軍事所知不多。
但同樣是十餘萬的異族騎兵,由盧植、皇甫嵩輪流率領朝廷精銳迎戰西羌,卻也是難以在野戰中戰而勝之,只能依仗著城池之利維持相持之態。
如今烏桓騎兵同樣也是高達十餘萬之多,準確數目暫且未明,但是幽州所能調動的兵力數目與質量尚且不如朝廷。
所用之將,恐怕更是難以與盧植、皇甫嵩等人相比,如何能勝之?
劉虞滿心都是質疑,但李基就在當前,也不宜一口否認,轉而是頗為委婉地提醒道。
「子坤先生,以朝廷之精銳於三輔之地迎戰西羌尙不能正面戰而勝之,如今幽州恐是力有不逮。」
李基深知此刻想要取得劉虞的支持與信任,那麼自己更是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以著沉穩淡然地語氣答道。
「兵者,該就戰論戰,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同,焉能一概而論之?否則高祖皇帝被困於白登,又焉能有武帝遣將橫掃漠北,揚強漢之名。」
被李基這仿佛隨手一撫便可將烏桓如塵埃般從大漢的棋盤中掃去的氣度所感染,尤其是提及武帝所揚的強漢之名,更是讓發須俱白的劉虞不禁頓生老夫聊發少年狂之感。
只是,劉虞被李基激起了幾分豪情,卻不代表這個素來保守的老頭就會真的像個愣頭青那樣對李基言聽計從。
這僅僅是讓劉虞願意多付出一點耐心,以聽李基高論。「便是就戰論戰,依子坤先生之見,此戰幽州優勢何在?」
李基臉上流露著一抹笑容,沉穩儒雅地說道。「大漢有五勝,烏桓有五敗,還請使君鑒之……」
「其一:時將至六月盛夏,炎熱難耐,我軍大可守株待兔,而烏桓需來回奔走。天時可占。」
「其二:幽州地形瞭然於心,設伏誘敵皆可用之,烏桓乃外來者,不知地形變化。地利俱無。」
「其三:幽州乃為抵禦外敵,上下一心,願赴死者不計其數,而觀烏桓不過為利而聚,焉敢死戰?人和盡失。」
「其四:幽州有仁德州牧統籌四方,又有公孫伯圭等幽燕豪勇之將,再兼之基亦有一二分急智,豈是烏桓一個個鼠目寸光部落首領可比?將帥不如。」
「其五:烏桓乃為劫掠而來,後勤多乃就地牟取,而我軍糧倉卻是盈滿,將士俱可飽腹。後勤差異。」
「以天時、地利、人和、將帥、後勤五者而論,皆為漢勝而烏桓敗也。」
即便劉虞不通兵法,也不禁感覺李基所言可謂是有理有據,並且極具說服力,令劉虞大為心動。
旋即,劉虞又想到了什麼,道。
「子坤先生所言或深得兵法之妙。然,說來慚愧,今幽州諸將以騎都尉公孫瓚最為勇烈,但其人桀驁,對老夫卻是多有不服,甚至就連其人都早早率兵出城不知去向,老夫恐難以對其調度。」
李基雅然一笑,自信道。
「此事易耳,只要使君以軍令使騎都尉公孫瓚入城,基願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公孫瓚聽從使君之命,齊心協力共擊烏桓。」
「若當真如此,可謂是幽州幸事也。」劉虞大喜,贊道。
頓了頓,劉虞心中糾結思索一陣,有些慚愧地說道。
「只是子坤先生縱有五勝五敗之論,不知具體又打算如何用兵設謀?老夫身系幽州,若非是穩妥萬全之法,實在不敢冒險。」
不過,相對於此前劉虞一心只想著固守薊城的想法相比,此刻被李基一番有理有據的話語下來,劉虞倒也是提起了幾分底氣,認為眼下似乎幽州與烏桓也並非是沒有一戰之力的。
不過感受到劉虞態度的轉變,達成目的的李基此刻倒也不急了,轉而開口道。
「具體用兵之法,不如等那騎都尉公孫瓚抵達薊城且說服其後,再召開軍議詳細述說,劉使君認為如何?」
劉虞沉吟了一番,也轉而表示認同。
對於劉虞而言,無論李基之計最後是否能夠得到自己的認可,只要李基能夠說服公孫瓚那就已然是大功一件了。
有著李基與公孫瓚協力守備薊城,足可保證薊城穩如泰山。
「不過,不知劉使君麾下有多少騎兵?」李基問道。
劉虞略加思索後,答道。「城內約有三千餘騎,不過在代郡與上谷郡的馬場中尚有八千餘匹戰馬可隨時調用。」
「那麼不知劉使君可否下達調令,將那八千餘戰馬調往薊城,或有大用。」李基請求道。
「可。」
劉虞略加思索後,也便答應了下來。
對於劉虞而言,只要李基願意全力助他守住幽州,這八千餘戰馬就算是贈予吳郡,那又有何妨?
作為一州州牧,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尙不能完全掌控幽州軍政,以至於出現公孫瓚手中的騎兵比劉虞的都還要多的狀況,但是區區八千餘戰馬在劉虞看來還真不算什麼。
而與李基如此交流一番過後,劉虞原本眉間一直有所縈繞的鬱氣可謂是散去大半,明白當下起碼守住薊城不成問題。
因此,當劉虞帶著李基回到席間時,向來頗有幾分不苟言笑的劉虞,臉上也是多了幾抹笑容地開口道。
「諸位,宴席繼續,歌舞勿停……子坤先生,請坐於老夫側位即可……」
……
隨後的三天裡,李基並沒有呆在府邸之中深居簡出,反而是向劉虞求得允許後,在齊周的陪同下到府庫、糧倉、兵營等關鍵之處親眼確認。
免得出現些文書上有三千,實則不足一千的狀況!
尤其是經歷了吳郡那曾經存在的空餉狀態後,對於此事李基可謂是尤為不放心。
不過幸好,上行下效,劉虞並非是貪財腐敗之人,因此被劉虞所掌管的薊城自然也就沒有那等事情。
待第三天夜間公孫瓚抵達薊城後,李基先是向劉虞說明去說服公孫瓚後,又裝模作樣地主動拜訪一番公孫瓚。
有著李基居中調和,且劉虞與公孫瓚俱是覺得李基是傾向於自己的態度,這反倒是讓水火不容的兩人巧妙地暫且恢復了些許融洽。
而後,在李基作為主導下,劉虞與公孫瓚召集了各自的心腹部眾參加了這一場軍議。
劉虞坐於主位,公孫瓚與李基各自坐在左右側首座,且公孫瓚與劉虞的心腹可謂是涇渭分明地各坐一側。
軍議之中,則是應李基要求懸掛上了一副幽州的地形圖。
而儘管在李基的勸(忽)說(悠)下,公孫瓚認為李基會暗中幫助自己在軍議中爭奪話語權,力排眾議全力出兵抵禦烏桓,但公孫瓚對於劉虞的態度依然是頗為不屑。
這也讓參與軍議的雙方心腹部眾相互怒目而視,一副劍拔弩張的態度。
「咳咳……」
直至李基輕咳了兩聲,然後站了起來朝著眾人行禮,道。
「承蒙劉使君與公孫將軍看重,那麼便由吾拋磚引玉,以定解當下幽州困境之法。」
劉虞率先表態,道。「還請子坤先生暢所欲言。」
公孫瓚見狀,冷哼一聲,也跟著道了一句。「某願聽子坤先生的破敵之策。」
有著劉虞與公孫瓚的表態,自然也是讓在場的其餘心腹部眾盡數認真了許多。
迎著一道道目光,李基也不膽怯,徑直走到了那一面懸掛的地圖之前,手指朝著漁陽城的方向一指,道。
「根據探子匯報的跡象,如今大量烏桓正從四面八方往著漁陽城聚集,欲強破漁陽城。而待漁陽城一落,必將順勢南下進攻薊城。」
李基一邊說著,一邊跟著自己的習慣在地圖上以木炭畫出著烏桓的行軍路線。
尤其是李基通過文書知曉了烏桓在大漢之中一個個定居地點後,更是相當準確地描繪出烏桓都是從哪些方向開始朝著漁陽城聚集。
「若是等烏桓各部的騎兵盡數聚集成眾,其規模恐怕將超過十六萬之多,可謂鋪天蓋地之勢。」
「因此,欲保幽州不被烏桓所禍,則必須瓦解烏桓聚眾之勢,否則不僅漁陽城堅持不了一個月便會城破,便是薊城亦唯有死守一途。」
隨著李基不急不緩地分析著當下的局勢,在場不少人的眉頭不禁為之一凝。
作為劉虞心腹且主要掌管軍事的鮮于輔,更是直言開口道。
「子坤先生,莫非汝派兵馳援漁陽城,又或者是欲趁漁陽城下烏桓兵力未多之際,強擊烏桓?」
李基的手掌一揮,無比肯定地開口道。
「若如此行事,取死之道罷了!」
「亦不知此計是那張純,還是張舉所設,但不管是去救漁陽城,還是趁烏桓立足不穩之際強擊,俱是陷阱。」
「漁陽城比之薊城小,不可久守。」
「而由於烏桓俱是騎兵,有馬快之利,即便幽州集中兵力前去漁陽城,烏桓見漢軍勢大,大抵便是呼嘯散去。」
「可前去漁陽城易,想要退卻……難!烏桓屆時必然如餓狼一般沿途緊緊撕咬我軍,拖延我軍時間,待烏桓大部趕至。」
「我軍下場便是唯二:要麼無奈入漁陽城等死;要麼在野外被聚而殲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