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呂蒙兵圍江陵,傅士仁勸降
不止糜芳不信,留在城中的前將軍主簿廖化也不信。
昨日剛送走恩母和關羽家眷,今日一早醒來吳兵就來了?
沿江烽火台怎麼不報信?
傅士仁怎麼沒派人來求援?
廖化下意思的想到了劉封那句「連你這個前將軍主簿都不相信孫權會偷襲江陵城,更遑論沿江烽火台和傅士仁了」,臉色也變得慘白。
由於吳兵忽然兵臨城下,江陵城的官吏百姓都是措手不及。
自劉備得了江陵城後,江陵城就從未有過賊兵大舉攻城的時候。
安逸和平了十年,忽然被賊兵圍城,這對城內的官吏百姓而言就跟早晨起來沒睡醒一般。
不少的官吏士民甚至都給了自己一巴掌想要驗證下是否還在夢中未醒來。
然而現實不會因為給自己一巴掌就會改變。
當越來越多的江陵城官吏士民驗證了城外真有吳兵圍城後,紛紛慌了。
糜芳的太守府已經被圍的水泄不通了。
府內有官吏在等著糜芳拿主意,府外有士民也在等著糜芳拿主意。
糜芳此刻卻是在府中來回踱步,完全不知到該如何應對。
其實以糜芳的本事,守個江陵城是完全沒問題的。
劉備也不是傻子,若糜芳真的不夠資格守江陵城,是不會被委任為南郡太守的。
譬如不諳軍事的糜竺,直接就調去成都用高官厚祿養起來了。
糜芳不知道如何應對的原因也很簡單:缺兵少糧!
尤其是少糧,是江陵城最大的危機。
糜芳拆東牆補西牆,好不容易才湊足了運去樊城的糧食和養三萬降卒的糧食,就等著秋收的稅糧運入城中能繼續補缺。
為了能讓糧食順利周轉,江陵城一半的兵馬都被糜芳派出去催收稅糧了。
結果在這關鍵的時刻,吳兵圍城了!
由於呂蒙白衣渡江廢了烽火台,傅士仁又直接投降,糜芳都未能提前得到任何消息!
自然也來不及備防。
如今城內的餘糧,已經不足一月度用!
即便向城內大戶徵用糧食,也最多支撐兩月。
想到城內還有三萬尚未歸心的降卒,糜芳就感覺冷汗透骨的涼。
而在城外。
呂蒙看著高聳的江陵城,不由感慨:「十年前我與周都督來打江陵城的時候,江陵城還沒這麼大,城牆也沒這麼高。」
「沒想到十年的時間,關羽竟然將江陵城擴增了一倍有餘,若不是關羽出兵在外,沿江烽火台和公安城又被我迅速拿下。」
「想破這江陵城,也不知道得打多少年。」
虞翻在一旁冷笑道:「從傅士仁口中得知,糜芳在數日前就派兵運了大量軍糧去樊城,之後又派了大量的兵馬去諸縣催收稅糧。」
「我料這江陵城中兵馬不會超過三千,糧食也最多能支撐一月,否則糜芳不會如此的著急催收稅糧。」
陸遜也笑道:「一座缺兵少糧的孤城,城牆再高城池再大,也是無濟於事的。趁著糜芳心神不穩,都督可速讓傅士仁入城勸降,遲則生變。」
呂蒙大笑:「諸將立功就在今日,速傳傅士仁。」
得到軍令的傅士仁不敢怠慢,單騎來到江陵城下,直呼要入城。
城頭守將不敢大意,只讓傅士仁坐吊籃入城。
等將傅士仁吊上城頭後,守將詢問傅士仁來意,傅士仁卻是將守將呵斥一頓:「不該問的別問。我要見糜太守,速速給我準備快馬。」
傅士仁本就跟糜芳親善,又是久隨劉備的宿將,積威甚重。
守將不敢多問,只能將快馬讓給傅士仁。
傅士仁得了快馬後,徑直前往太守府。
見太守府外人山人海,又皆是面有懼色,傅士仁心中暗喜。
這人一旦投降了就會急著表忠心,傅士仁腦海中只想著怎麼勸降糜芳然後去向呂蒙邀功。
至於忠心?
忠心哪有自己的小命和前程重要!
「我乃公安城守將傅士仁,速速讓開!」傅士仁揚鞭大喝。
眾人一聽公安守將傅士仁出現在了太守府外,更是心驚。
還心存僥倖的人此刻也滋生了絕望。
公安城乃是江陵城的南部門戶,公安城守將傅士仁此刻卻出現在了江陵城。
原文在六#9@書/吧看!
這意味著公安城已經丟了!
一士子大聲呼問:「傅將軍,你不守公安城,為何來江陵城?我觀你鎧甲戰袍都無血跡,莫非你是棄城而逃的?」
被看出端倪,傅士仁大怒,揚鞭指向士子:「小賊怎敢誹謗上官,找死嗎?我要見糜太守,不想挨鞭子的都給我閃開!」
說完。
傅士仁直接揚鞭就抽。
幾個躲閃不僅的士子直接就被抽中,不由哀嚎起來。
眾人見傅士仁來真的,紛紛驚呼而退,臉上的擔憂也更甚了。
傅士仁見眾人讓出了通道,冷笑一聲,直接策馬入府。
守門的糜家僕人也不敢阻攔,竟讓傅士仁逕自入了後院。
見到傅士仁的糜芳大驚失色:「傅士仁,你何時入的城?」
又見傅士仁鎧甲鮮亮戰袍乾淨,糜芳瞬間也猜到了原因,語氣更驚:「傅士仁,你獻了公安城?」
被糜芳識破,傅士仁直言承認:「非我不忠,奈何勢微力困,不能支持,糜太守也不如早降。」
糜芳大怒:「我等受大王厚恩,豈能投降吳狗。傅士仁,我往日對你也不薄,你怎敢害我!」
糜芳心中那個氣啊。
你一個駐守在門戶的守將,一聲不吭的就投降了,害得我倉促之間全無準備。
現在還勸我早降?
我可是南郡太守,我若降了孫權能讓我再當南郡太守嗎?
傅士仁見糜芳發怒,則道:「糜太守,我非是害你,而是專程來救糜太守性命的。」
「關公去日,痛恨我二人,倘有一日得勝歸來,必無輕恕。」
「更何況,如今江陵城兵少糧寡,又如何能守得住?倘若強守城池,不僅糜太守難以保命,還會讓城內士民受難。」
「昔日廖立棄城而逃尚且不被怪罪,以糜太守跟漢中王的關係,為了保一城士民而投降,漢中王又豈會怪罪?」
「昔日長沙三郡被奪,三郡官吏也是完好無損的被孫權送回。」
「何必為了一時之氣而了壞身家性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