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布密計,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第35章 布密計,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廖化離開後。

  劉封擂鼓聚將。

  自漢中跟隨而來的牙門將李平,校尉寇安國,都尉田七,軍侯方月、潘風、俞射、穆舜,皆是聞鼓而入。

  雖然這群人中只有李平的姓名在《先主傳》中出現過且只有個姓名沒有任何的生平事跡記載,但史官惜墨如金,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被史載的。

  在劉封眼中,不意味著史載無名,李平以及寇安國等人就是群沒能力的校尉都尉軍侯。

  底層將卒想要晉升,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跟對人也是很重要的。

  就好比糜竺糜芳兄弟,論能力比糜竺糜芳高的多了去了,可糜竺的地位在諸葛亮之上,糜芳是劉備在荊州最大一個郡的太守。

  又如有萬人敵之勇的關羽和張飛,若不是跟對了劉備,如袁紹曹操之流誰會瞧得起一個逃犯和一個屠夫?

  周瑜在攻打南郡前也是對關羽張飛不屑一顧,攻打南郡後評價就變為了「熊虎之將」,一心想將關羽和張飛留在帳下。

  雖說這群將校比不上關羽張飛這樣身經百戰而不亡的萬人敵,但對劉封而言,眼前的這群將校那也是百里挑一挑選出來且又跟著劉封參與了入川之戰和漢中之戰,都是在艱苦奮戰中存活下來的悍勇之徒。

  能入帳的都是劉封的親信,劉封自然也沒顧忌,直言道:「前將軍派人呼我出兵去樊城助陣,我雖然明面答應出兵但不會親自前往。」

  「故而我需要一人統領千人打著我的旗號去樊城。」

  「牙門將李平,你帶上本部二百軍士,再從秭歸兵中挑選八百人,替我走一趟樊城。」

  「記住:到了樊城後,你的目的不是替前將軍攻打樊城,而是保存軍力,以護衛前將軍為主。」

  李平疑惑問道:「將軍恕罪,末將愚鈍。前將軍擁兵數萬,又驍勇當世,何須末將來護衛?」

  「問得好。」劉封凝聲道:「前將軍雖然擁兵數萬又驍勇當世,但再猛的虎豹也有大意之時。」

  「我不願親往樊城,正是認為前將軍如今大勝驕矜,恐會被小人暗算。」

  「爾等都是我最親信之人,故而我的判斷和部署今日也要告知爾等。」

  「我料孫權定會派兵偷襲前將軍的後方重鎮江陵城;江陵城一旦有失,前將軍軍中將吏妻小都會被控制,數萬大軍頃刻間就會潰散。」

  「屆時,你這一千人,就是護衛前將軍逃生的關鍵。」

  眾人皆驚。

  校尉寇安國忍不住問道:「將軍既然能預料到孫權會偷襲江陵城,為何不提前派人通知前將軍和南郡的糜太守?」

  劉封輕輕搖頭:「人在驕矜之時,是聽不進良言的。」

  「更何況我跟前將軍和糜太守的關係,也還遠遠達不到我一個猜測他們就能聽信的程度。」

  「寇校尉,我現在給你一個軍務,你挑選非荊州籍或家眷不在荊州的精銳百人,明日跟前將軍主簿廖化同往江陵城。」

  「你的任務只有一個:一旦江陵有失,務必要護送前將軍家眷出城,撤退路線首選臨沮,如若不能抵達臨沮,自可臨機應變。」

  「你雖然只是寇氏一族的私生子不為寇氏所認,但在我眼中,你比你那不負責任的父兄叔弟更有先祖羅侯之風,能否越眾子而再現羅侯寇氏之名,就看你在江陵的表現了。」

  論血脈,寇安國是劉封的從弟。

  但寇安國卻只是寇氏某人一場風流事後的私生子,屬於那種上門認親都被攆走的「卑賤之人」,就連名字都不配取單字。

  劉封久隨劉備,三觀沒有受到摧殘,不忍從弟流落在外故而將其帶在身邊,又常以霍去病的出身鼓勵寇安國。

  寇安國因此發憤圖強,跟著劉封參與入川之戰和漢中之戰,每戰必先,純靠軍功晉升為校尉。

  劉封將保護關羽家眷的任務交給寇安國,除了想讓寇安國立功外,也是看重寇安國的悍勇。

  雖然不止一次聽劉封說「越眾子而再現羅侯寇氏之名」,但今日再次聽到這句話,寇安國依舊激動不已。

  寇氏子弟雖然不算多,但跟寇安國同輩的也有六十餘人。

  而在已經當了漢中王養子的劉封眼中,這六十餘寇氏子弟中能再現羅侯寇氏之名的,竟只有寇安國這個寇氏沒人在意的私生子。

  這讓寇安國如何能不激動?

  劉封的肯定和信任,讓寇安國當場就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寇安國不怕死。

  寇安國怕的是毫無價值的死。

  「末尉謹遵將軍之命,即便我死了,也定會護住前將軍的家眷。」

  寇安國心中沒有去想諸如劉封跟關羽關係差所以我不願去護送之類的狗血矛盾,寇安國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劉封的軍令,死也要完成!

  劉封不吝讚賞,肯定了寇安國的死誓後,又對方月、潘風、俞射、穆舜四軍侯道:

  「爾等四人,即日起移兵荊山眾據點,向李輔等人傳我軍令:偃旗息鼓,探敵備戰。」

  原文在六#9@書/吧看!

  「若有荊山義兵前來借糧,可酌情與之。」

  四軍侯沒有多言,抱拳應命。

  隨後。

  劉封又看向都尉田七,道:「田都尉,你替我走一趟上庸,告訴申耽:籌備糧草,越多越好,今日與我同患難,來日我與他共富貴。」

  劉封有條不紊的下達一個又一個的軍令。

  荊州傾覆在即,劉封必須得儘可能的準備充分。

  最後。

  劉封又親筆書信一封,派人送往秭歸交給孟達。

  守住上庸和保住關羽的另一個關鍵,在於秭歸。

  雖然史載的孟達叛變了,但劉封並非迂腐之人,即便心中不喜也不能去用未發生的事來斷罪。

  孟達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且又在宜都郡有七八年的太守經驗,是擋住陸遜入主宜都郡的最佳人選。

  而劉封給孟達請的「令孟達暫代宜都太守,督宜都四縣軍政諸事,運糧入房陵」手令,也是在增加孟達的陣營榮辱感,避免陸遜這個擅長玩心術的對孟達用離間計。

  雖說不一定會讓孟達叛變,但也可能會讓孟達擺爛。

  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擺爛是致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