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東西協調

  第93章 東西協調

  魏國,陳留郡。

  曹睿將洛陽諸事託付給衛臻之後,動身南巡的第一站就是陳留。

  皇帝車駕從洛陽出發到達陳留,一共花了五日之久。

  畢竟是在國境之內行軍,曹睿身邊只有曹洪所部的五千騎兵護送。剩餘的四萬五千中軍,早就由曹真提前數日領著南下。

  軍隊行軍,糧草輜重自然是頭等大事。四萬餘人的軍隊後勤,自然是要沿著大河運輸。

  洛陽南邊有洛水和伊水,沿著洛水進入黃河,再經水渠進入渦水,南下進入淮水,最後匯聚在曹休所在的揚州壽春。

  曹睿到了陳留城後,身邊的諸位大臣開始處理了積攢數日的軍務。

  東吳已經在試探性的進攻了,而此次進攻的地點,也頗與周魴詐降的信中提及的地點相同。

  按周魴信中所說,孫權將會派呂范和孫韶攻略廣陵、派全琮和朱桓進攻合肥、派步騭和朱然進攻襄陽,派陸遜和潘璋進攻梅敷。

  如今從襄陽的陳群處、江夏的文聘處都傳來消息,在邊境附近有不明數量的吳軍在活動,似乎有北上進攻的可能。

  曹睿身為皇帝來到陳留,自然是徵用了陳留城中的太守府作為駐地。而此時在曹睿身邊謀劃參贊的,卻有六人之多。

  曹真已經提前領兵南下了,司馬懿此時自然是隨在曹睿身側。

  四名侍中劉曄、辛毗、黃權、陳矯也是隨曹睿一同南下。侍中本就是隨侍皇帝、以備諮詢的,自己都南巡了,侍中還留在洛陽幹嘛?一併南下就是。

  除了上述五人,中護軍蔣濟現今也在曹睿身邊隨著。蔣濟此人是有才能的,此次魏國欲在揚州用兵,蔣濟正是一名關鍵人物。

  蔣濟的才能在於對揚州水系的熟知,而水運的暢通,正是用兵作戰的保障所在。

  早在黃初六年,先帝曹丕率軍至廣陵,隔著長江向孫權炫耀武力。雖然來得時候順風順水,但在準備北返、路過精湖的時候,數千艘船隻都因遭遇淤淺而不能前進。

  當時先帝曹丕頗為沮喪,甚至想效仿武帝曹操在赤壁退兵之時的舉動,想一把火將船隻都燒掉,再由陸路班師回朝。

  最後還是採納了蔣濟的建議,蔣濟令人在平地鑿出四五條河道出來,並且建築堤壩來攔截湖水,用湖水沖刷將船隻導入到淮河之內,為國家節省了無數資財。

  曹睿坐在堂中,看向下面坐著的六位臣子:「襄陽、江夏,吳兵已經在試探性的進攻了。」

  「司空,此事卿以為應當如何?」

  司馬懿拱手作答:「稟陛下,襄陽與江夏皆不是本次預設的戰場。」

  「若是我們堅守城池不與吳兵交戰,則東吳的注意力全部會集中到揚州這邊。」

  「若是襄陽、江夏兩處開戰,對大魏則是一件不利的事情。東吳依江水運,無論是聚集兵力在皖城附近、或者聚集兵力在江夏附近,都只是船運多花些時間罷了,對於東吳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以臣之意,既然東吳在襄陽和江夏附近出動,打是一定要打的,但是只能小打、不能在荊州擴大戰局,以免破壞了皖城作戰的原定方略。」

  曹睿點了點頭:「正當如此。其餘諸位,卿等又有什麼想法?」

  這是蔣濟第一次在皇帝身邊開會,自然存了幾分想要表現的心思。

  蔣濟開口說道:「陛下,臣有一言。」

  曹睿擺了擺手:「御前議事,朕既然問了,卿直接陳述即可,無需先行請示。」

  「臣知道了。」蔣濟拱手說道:「臣以為,當今在荊州的局勢,吳國攻不下襄陽、大魏也難以攻取江陵。」

  「既然如此,襄陽左近的外軍是不是可以抽出來做點別的事情?」蔣濟發言之後看著皇帝微微皺著的眉頭。

  而曹睿此時卻是如想到了什麼一般,開口問道:「黃初三年攻江陵,圍城圍了半年,用了多少兵力?朕記得當時東吳在江陵城裡,是朱然領的五千人吧?」

  司馬懿回答道:「西路共計出兵六萬餘,約三萬圍攻江陵,剩下三萬在江陵周邊作戰。」

  曹睿問道:「如果吳兵攻襄陽,襄陽城也如昔日的江陵一般留五千兵力鎮守,以三個月為期,多少人能打下來?」

  襄陽嗎?司馬懿想了一想:「若要防住三個月的話,想必沒有三萬以上的兵力,是很難攻破襄陽城的。」

  「陛下之意是要調驃騎將軍順漢水東下嗎?」

  曹睿微微點了點頭。

  若不算內地各郡的屯田眾,魏國目前的總兵力達到了三十萬人之多。

  但即使是三十萬這麼龐大的數字,被魏國廣闊的疆域一分散,也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起來。

  三十萬軍隊,其中五萬是洛陽中軍、十萬是各郡的兵力。

  與中軍相對,駐防在邊境上的軍隊被稱為外軍。外軍目前的總兵力其實只有十五萬。

  雍涼之地有外軍二萬,河北有外軍一萬,荊州有外軍四萬。剩餘的八萬外軍,都布置在揚州及周邊各州。

  此番曹睿率五萬洛陽中軍全軍南下,加上曹休目前在壽春已經集結的八萬外軍,這就有十三萬人之眾了。

  若是算上青、徐、揚、豫、兗五州可用的州郡兵,擠一擠還是能擠出來四萬左右的兵力。

  十七萬眾,五萬中軍、八萬外軍、四萬州郡兵,這就是曹睿此次在東南戰線能夠動用的全部兵力。

  但這只是紙面上的數據,真實的兵力計算,恐怕還要少上許多。

  壽春城要守吧?合肥城要守吧?水軍運輸、糧草後勤都需要分兵吧?

  野戰兵力最多能動用十五萬,與上個月曹睿與臣子們在洛陽籌劃之時的數字基本相同。

  雖然這個數字是大於孫權的『十萬眾』的,但是孫權具有占據長江的大便宜,可以沿著江水便捷的東西運兵。

  以至於孫權往往可以集結十萬人在一個局部戰場上。

  曹魏的地域人口比孫權占優不少,此時卻也只能在揚州出兵十五萬。

  在現今黃初七年年底的時間點上,不存在什麼一路靠著兵力優勢強推到底的幻想。

  只能是以略多一些的兵力,扎紮實實的排兵布陣,以求決勝於戰場之上。

  按最理想化的情況來說,十五萬對十萬,多出一些兵力增加或者減少的事情,往往就會決定天平兩端的勝敗。

  荊州之地共有外軍四萬,其中江夏的兵力約有一萬五千,襄陽的兵力約有兩萬。

  若能在皖城作戰之時,從襄陽抽調兵力補充江夏,再讓文聘從江夏直接沿漢水威脅武昌。

  武昌可是東吳的國都所在!

  曹睿看向司馬懿說道:「從荊州攻武昌,卿以為可以做到嗎?」

  司馬懿想了一下說道:「從荊州出兵到武昌,此事固然可行。」

  「但若陛下在壽春,而驃騎將軍在襄陽,戰場瞬息萬變、但傳訊往往不及時。」

  「如何確保荊州出兵武昌可以與陛下出兵皖城同步,臣以為這是一件最難的事情。」

  一旁坐著的黃權此時也開始發言:「若驃騎將軍早到了武昌,很可能孫權就不準備在皖城用兵、全軍從皖城轉頭攻向武昌。」

  「若驃騎將軍晚到武昌,那麼對揚州戰事也幫不到什麼忙。」

  「最好兩地能夠同一時間交戰,如此才能使得孫權首尾不得相顧。」

  曹睿說道:「這也是朕憂慮的所在。不過荊州一處,朕以為若是能對揚州戰場產生幫助當然是好的。若來不及協調,也是難免之事。」

  按照目前的軍事格局,曹魏全據淮水、東吳全據長江,曹魏和東吳兩家在淮水與長江之間的合肥-濡須一帶拉鋸。

  由於沒有沿江的地域可供船隻建設和停靠,在揚州方向很難挑戰吳軍的水軍。

  但在荊州這邊,襄陽可是有船的,至少有五百艘!

  「司空,替朕擬旨快馬傳給驃騎將軍。讓他那邊好好籌謀一下,若是南下江夏,能夠出動多少船隻兵力。」

  司馬懿隨即領命。

  曹睿其實頗為喜歡目前眾臣子討論的氛圍。

  換句話說,以司馬懿為首的六名才智之士,伴於自己身邊參謀軍事,讓曹睿生出了一種自己也有了一個『總參謀部』的感覺。

  所謂的朝廷,只是一個處於都城之中,圍繞皇帝形成的執政中樞罷了。

  如今皇帝率中軍離開洛陽南巡,由於這種地理上的阻隔,自然而然的將朝廷分為了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如今是由衛臻所領,留在洛陽負責國家政務正常運轉,並且為前線戰事統一徵調物資。

  第二個部分如今由皇帝自己所領,乃是決定軍國大事的決策中樞。這個部分現在是處於陳留城中,過幾日會到譙縣,再過幾日則會到達壽春。

  決策和執行分開,將決策又牢牢圍在皇帝自己身邊。如今的曹睿,實際上是通過對吳的戰事,強化了皇帝身邊的權利。

  司馬懿、劉曄、辛毗、黃權、陳矯、蔣濟。

  這幾人如今長隨在皇帝身邊,是不是應該給他們這六個人的『機構』,取個名字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