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更改軍制(上)

  當李淵看到這一數據後人都麻了。

  僅僅一縣自己麾下就匯聚了十五萬人,這要是在跑幾縣,百萬人隨隨便便啊。

  可,一個縣怎麼可能就有十多萬流民?

  當李淵詢問黃都流民營的人數後。

  黃都的回答讓李淵恍然大悟起來。

  原來李淵在攻破莊園後,還順帶著將依附在莊園上的佃戶也都給裹挾了。

  這也就說,李淵快把臨潁搬空了。

  就比如那四千多輔兵,其中一大半的家眷都跟隨而來。

  因為他們明白。

  自家男人加入了黃巾賊,這是在造反,他們根本不敢停留在原地,等待著官府的屠戮。

  不只是輔兵營,戰兵營也一樣。

  加入黃巾軍可不是一人加入那就完事了。

  而是全家都加入了黃巾軍,拖家帶口。

  你還沒辦法驅逐。

  這要是驅逐了,軍心可就散了。

  這也讓李淵明白了,為什麼自己軍隊軍心一直都還不錯,作戰也勇猛。

  原來是背後的家人也加入了黃巾軍,這讓他們只能一條路走到死。

  根本沒有退路。

  這讓李淵想到了清末太平軍。

  一群從廣西拖家帶口,一路北上,殺穿清軍,占據了南京。

  這本質上是一樣的。

  有家人在身後,這些士兵都不敢退。

  只要將領決策正確,在正面廝殺上,這群剛組建的軍隊未必會比漢軍弱。

  現在唯一讓李淵頭疼的是輔兵營,這群由降兵,山賊,土匪組成的一營,想要讓他們真心實意的加入,那是不可能的。

  都是為了活命才加入的黃巾軍。

  不然早被砍了。

  忠心度就別想了。

  眼下李淵需要的是一群敢戰之士,從這次進攻臨潁也就能看出。

  畏畏縮縮,必須要有將領帶頭才會有人上。

  這種極度依賴將領的行為,根本不是李淵想要的。

  李淵要的是那種底層士卒精銳,敢於拼殺,不畏生死的士卒。

  想要訓練出這樣的士卒只有兩個方法。

  一種是長年累月的訓練。

  另一種,由戰場廝殺,不在乎傷亡,硬生生的殺出一支精銳來。

  而眼下,李淵沒有選擇,他沒時間訓練,只能用殺來練出一支精兵。

  這一點,李淵要從軍制上入手。

  親兵營,戰兵營,輔兵營。

  李淵手下的三支暴力機器。

  一種設想從李淵腦海中升起。

  以人頭記功。

  從最底層的輔兵營開始廝殺。

  殺一人入戰兵營。

  在殺兩人入親兵營。

  親兵營立功,入輔兵營擔任伍長。

  在因功升任什長。

  什長升任隊長。

  隊長在因功平調到戰兵營當隊長。

  在因功升任屯長,曲長,司馬,校尉。

  目前十級,這是李淵所能掌控的極限。

  輔兵營最高長官就是隊長,管理五十人。

  想要再升,那就只能平調到戰兵營當隊長,在一步步升上去。

  有個良好的晉升階梯,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才算真正的成熟。

  李淵這麼部署,核心,就是殺敵記功。

  激發軍隊士卒的殺敵之心。

  但這麼做也不是萬無一失。

  總有貪生怕死的,又或者是混口飯吃的。

  這種做法並不保險。

  還需軍法來威懾士卒。

  李淵思考著。

  利用大腦中的歷史知識,回想著歷代軍隊怎麼激發士卒敢戰之心。

  排除了各種目前無法實現的方法。

  最終李淵定在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一種軍法。

  拔隊斬。

  唐末朱溫以及金國完顏阿骨打創業前期所使用的軍法。

  拔隊斬。

  將官若死,麾下士卒全部斬殺。

  這條軍法有效的保證了士卒的敢戰之心。

  朱溫用這條軍法震懾住了唐末那幫將兵悍將,一舉推翻了大唐,建立了大梁。

  完顏阿骨打用這條軍法,整合了部卒,以兩萬大敗七十萬遼軍,俘獲大量遼軍降卒,編練成軍,橫掃遼國建立金國。

  拔隊斬雖然殘酷,但確實非常有效。

  雖然也有一些缺點,比如說敵軍很有可能利用這一點,專門針對將官。

  所以還需要改進。

  比如說,搶回將官屍首以及拿下戰爭的勝利,以此抵罪,也能降低士卒的反心。

  當然,這條軍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約束士卒。

  這些天到處攻城拔寨,有不少士卒偷偷的跑了,還都是拿著兵甲或糧食跑的。

  這可都是他的東西,他花費心思,搞來的這些東西,竟然被人偷了。

  這絕不能放過,不然,等傳出去後,有一學一,那李淵還帶不帶軍了。

  必須要立下軍規。

  跑一人,全伍皆斬,跑兩人全什皆斬。

  必須要狠狠殺一殺這一股風氣。

  李淵將這些他新立下來的軍規都寫了出來。

  寫在了麻布之上。

  李淵還不習慣用竹簡,至於蔡倫紙,李淵還沒見到過。

  只能先用麻布了。

  寫完這一切,李淵只感覺渾身燥熱。

  一股煩躁之意直衝大腦。

  李淵知道,這是殺戮造成的,天天殺,夜夜殺,不停的殺。

  讓李淵也逐漸融入了這個時代的武人。

  渾身戾氣。

  當整理完這些軍規後。

  李淵立刻召集來所有曲長以上的將領以及黃都及其手下的文吏來開會。

  現在因為李淵不斷的擴張,手下的兵力也越來越多,自然,手下的將領也升了上來。

  目前李淵麾下校尉一個,司馬七個,曲長數十。

  校尉掌兵三千五,司馬掌兵一千五至兩千五之間不等,再加上李淵自己也掌控三千五百戰兵以及九百親衛。

  兩萬五千黃巾軍就被這麼瓜分完了。

  「諸位,這是本將打算成立的軍制,諸位都看看吧,說說看有什麼不足?」

  李淵說的是不足,而不是意見。

  下方不少聰明人已經聽出,這份軍制不是商量而是命令。

  關於士卒晉升以及拔隊斬的軍紀開始一份一份傳下去。

  令李淵想不到的是,眾多將領關注的都是士卒的晉升,而不是拔隊斬。

  甚至都沒把拔隊斬當回事。

  唯一仔細看了的,也就是黃都及其手下文吏,特意看了看。

  李淵立刻熄了和他們商討的意思。

  時代的局限,讓他們根本看不出拔隊斬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只關心自己的晉升。

  「將軍,屬下以為此軍制正適合我軍初創,有了這明確的晉升階梯,士卒奮勇作戰之心將會更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