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敢問荊楚之師,可有人眾幾何?

  第五序,兗、荊兩州會師,袞州刺史劉岱鎮於列首,河內太守王匡緊隨其後,繼之為陳留郡主宰張邈。

  待各路人馬皆以其聲威和威儀依次就坐,乃啟論。

  "常言道:『蛇無首不行,人無領不動。』"

  西涼節度使馬騰適時出聲,言:"今我等聯盟,共舉十九家之強!亟需一位盟主,執牛耳,調度群雄以戰董賊。

  如不然,即便攻克虎牢關,董卓餘孽亦難以盡滅。"

  "言之鑿鑿,馬大人見解甚是高明。"

  豫州牧孔伷頷首贊同,道:"此盟主須有足夠的威德,使萬眾心悅誠服,各位意下如何?"

  "威德兼備,實力卓越,始能讓諸位俯首稱臣!"

  "十九雄中論威望,論實力,竊以為荊州牧李長生,李大人乃最佳人選!"

  "李大人曾任西園八衛中將校尉,功伐顯著,威震朝野!"

  "更曾親刃十常侍之害,實乃大漢英烈!"

  "鄙人提議,盟主之位非李大人莫屬!"

  長沙府尹孫堅鏗然發言,堅定有力。

  北平都督公孫瓚聞言,點頭示意,沉聲接應:"公孫贊同李大人為盟主,唯尊其號令而已!"

  眾人聞言,默然沉思。

  片刻之後,曹操含笑言辭:"吾亦推選李大人。

  昔日西園八大衛將,李大人乃其中領袖。

  今日以之為盟主,曹操心悅誠服。"

  "附議。"

  "附議。"

  ......

  豫州孔牧、兗州劉岱、徐州陶謙三位相繼應諾,唯剩下南陽太守袁術,渤海都督袁紹,山陽府尹袁遺尚未發言。

  袁逸傾向支持袁紹,然而情勢已變,孫堅和公孫瓚的言論引導大家一致傾向於李長生,便是門生陶謙都改換了態度。

  三人此刻孤掌難鳴。

  固然,袁家三人表面同族,實質非心連心。

  袁術孤立無援,獨居一偶。

  李長生嘴角輕挑,心中暗自啞然失笑。

  徐州的陶謙,本該追隨袁紹,卻在關鍵時刻,轉向於他。

  不知者或以為他察其大勢已趨,故此言聽計從,而李長生並不如此以為。

  他推測陶謙別有心思,可能與袁氏一族的頹敗有關聯。

  陶謙或許萌生了掙脫袁氏枷鎖之心。

  雖然陶謙不是荊州牧,僅是徐洲都督,然又有誰知,他內心何嘗不存更遠之志?

  "李大人實為眾望所歸。"

  "不妨直言,盟主若易人,

  袁紹不敢從命。"

  "然則李長生執掌大局,袁某甘拜下風,心服口服!"

  "我等十九家勢力之中,恐無人可匹敵李大人的赫赫威望矣!"

  言罷,袁紹面上浮現了笑意,言語間顯出誠懇。

  袁術和袁遺聞之未言,袁術含笑道,袁遺表認同之意。

  他們即便異議,也是徒勞。

  十九諸侯,十六家已傾向李長生。

  袁紹亦開口稱述李長生的威望與武力。

  況且以身份論,李長生執荊州都督印,荊州兵精馬強,其名聲傳遍天下,曾任西園八衛的中軍校尉,次於小黃門蹇碩。

  而蹇碩不過是宮廷閹宦,更是依附十常侍之一。

  無論是天底之下,還是西園八衛之眾,僅袁紹和曹操表面尊重他,私下均鄙夷此宦者。

  故言李長生為八衛之首,並無過言。

  "既然皆支持李大人,愚以為,盟主之位當即由李大人擔綱。"

  "李大人從此領導我等結盟,指揮我十九部之兵馬!"

  袁紹見無人反對,朗聲道。

  "慢著!"

  忽地,袁術起身直視李長生,問道:"敢問荊州李大人,是否單身一騎前來?"

  此言一出,目光紛紛投向李長生,欲解疑惑。

  因李長生若僅有郭嘉隨行,配一條龍,便象徵其只口傳令,不親自揮師出陣,他們自然不願為此代勞。

  李長生淡然一笑,回言:"自非如此。

  明日前,我荊州兵馬必可至虎牢關外!"

  袁術復又問曰:"敢問李大人,荊楚之師總計何許人也?"

  "共計三百萬人。"

  李長生平靜作答。

  除去荊州大軍外,餘下各家軍力少則數十萬,多則百萬餘眾,唯有寥寥數家而已。

  南陽都督袁術,其兵馬足有二百萬之眾,最多也。

  其欲做盟主之心,自可見一斑,因袁術自覺其最強。

  袞州劉岱,北海孔融,西涼馬騰,北平公孫瓚,長沙孫堅,五人領軍各有百萬之數。

  其他諸人,則有四五十萬兵馬不等。

  冀州韓馥,統帥五十萬兵馬參與會盟。

  原他身為一州之首,本欲此次會盟爭得前茅,

  不料軍力不足,反至末位。

  但如此算來,十八軍相合(除荊楚軍外),兵力總數不足一千二百萬人。

  而加上李長生的荊州軍,總計一千五百萬兵馬罷了。

  "未曾想李大人竟率領百萬之眾。"

  "我袁術無話可說,盟主之職,我全力贊同。"

  李長生此話一出,袁術不禁瞪目驚視,旋即應允。

  旁的孫堅等人皆讚嘆不已,不愧為荊州之主。

  荊州軍勇猛強大,傳言非虛。

  袁紹等人相視一眼,起身向李長生鞠躬施禮,恭敬地道:

  "參見盟主!"

  "諸位請免禮。"

  李長生從容接受禮意,微笑著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