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謀士對弈,各掌天下大勢

  第225章 謀士對弈,各掌天下大勢

  「兵者,詭道也!」

  「明公可謊稱看劉備之面,於秋收之後攻打徐州。」

  「待陶謙向彭成國增兵布防之時,以奇兵破其城、殺其兵、劫其糧,如奔雷之勢抵達郯城,擒殺陶謙!」

  「屆時,即便劉備想要救,也只能倉促派兵。」

  「而明公則以逸待勞,如若勝,則可乘勢再取青州;如不勝,亦可聚徐州之兵抵擋劉備。」

  戲志才寥寥數語,就將兵法中的詭、奇、速運用自如。

  以書信麻痹陶謙,讓陶謙在彭城國增兵布防,忽略對曹操的防範。

  以奇兵破城,殺傷徐州兵的有生力量,並奪取軍糧補充軍需。

  最後以雷霆之勢兵臨郯城,迫使陶謙和劉備倉促應戰。

  戲志才的獻策,跟曹操心中所想不謀而合。

  曹操不吝讚賞道:「志才之謀,甚合我心啊。奉孝可有補充?」

  在問策上,曹操跟袁紹的差距就出來了。

  若是袁紹,此刻就會問郭嘉還有沒有比戲志才更好的計策。

  如果郭嘉開口,袁紹就會覺得應該用郭嘉的計策。

  左右搖擺,全然沒有主見。

  曹操卻不一樣,在戲志才獻策後,曹操覺得此策可行,又跟心中所想不謀而合,這心底就已經決定了要執行此策。

  因此,曹操不向郭嘉詢問新的良策,而是讓郭嘉對戲志才的計策進行補充。

  郭嘉細思片刻道:「此策雖好,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

  「以詭道奇術輔以雷霆之兵,雖然能速破陶謙之兵,但其針對的也僅僅只是陶謙。」

  「明公可曾想過,劉備為何會讓十萬青州鄉民在東海屯田?」

  曹操不假思索:「昔日劉備初定青州,糧食匱乏,又執意要賑濟青州五十萬饑民,不得不將其中十萬饑民遷徙去東海國,讓陶謙組織饑民屯田。」

  「難道這其中還有深意?」

  郭嘉輕笑:「明公可還記得,昔日曹洪將軍是因為什麼理由被關羽生擒的?」

  堂下的曹洪頓時不滿了:「祭酒,你提這事作甚?關羽無恥小人,就會偷襲,他若敢堂堂正正跟我曹洪一戰,三招之內我必定將其生擒!」

  夏侯惇笑道:「子廉,你就別吹了。你連我都打不過,還想三招之內生擒關羽?你支持我當先鋒,我給你報仇如何?」

  曹洪怒道:「我的仇我自己報!別想跟我搶先鋒印!」

  一旁的夏侯淵和曹仁,則是掃了一眼面色愈來愈冷的曹操,連忙拉住曹洪和夏侯惇。

  見諸將安靜,曹操這才回答郭嘉的反問:「奉孝的意思,這十萬屯田民在東海國,就是為了有理由助陶謙抵禦外敵的?」

  郭嘉點頭:「不止如此!嘉懷疑,劉備是借著這十萬屯田民在東海國,結善徐州的豪強士族。」

  「陶謙在徐州本就不得士民之心,若劉備有心結善,這徐州的豪強士族,恐怕會倒向劉備。」

  「故而,嘉猜測,劉備早有得徐州之心,只是礙於名聲不敢強行搶奪。」

  曹操會意道:「所以,一旦我生擒了陶謙,很可能會讓徐州的士民迎劉備入主徐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此一來,我出兵徐州,就是在給劉備一個入主徐州的機會。」

  「然,不擒殺陶謙,父親豈不是枉死?」

  曹操的細眼中有狡詐,替父報仇說得是一個順口。

  若真的只是替父報仇,壓根就不用在意徐州士民會不會迎劉備入主徐州。

  郭嘉心思玲瓏,早就洞悉了曹操的心思,笑道:「明公跟陶謙,已成鷸蚌相爭之局,這是輕易不能改的。」

  「然,這盯著徐州的漁翁,不止劉備一個。」

  「劉備想當漁翁,明公何不再引一個漁翁。」

  戲志才道:「奉孝指的是淮南袁術?袁術跟劉備有死仇,又自稱徐州伯,若得知劉備要搶徐州,袁術肯定不能忍。」

  郭嘉輕笑:「誠如志才所言!明公可遣使去淮南遊說袁術,就言進攻徐州只為報父仇,明公願意跟袁術修好、將徐州讓給袁術,只希望袁術不要再惦記豫州。」

  「袁術雖然跟明公和劉備都有仇,但跟明公之仇只在城池之爭,跟劉備之仇卻是不死不休之仇。」

  「明公跟陶謙的戰事一起,袁術必然不會錯過搶占徐州的機會。」

  「而明公則趁機將徐州變成劉備和袁術大戰的戰場、削弱徐州支持劉備的豪強士族,這鷸蚌和漁人的身份,就逆轉了!」

  曹操細思一陣,想明白了個中關鍵,不由撫掌笑道:「奉孝明晰大勢,將劉備、陶謙和袁術都玩弄於股掌之間,妙啊!」

  「就以志才和奉孝之言,數計並用,將徐州變成戰場!」

  曹操的行動十分果決。

  決定採納戲志才和郭嘉的計策後,就不再猶豫,一面調兵遣將,一面遣王俊去淮南遊說袁術。

  王俊來到淮南求見袁術,具言曹操之意。

  一聽曹操要替父報仇,袁術不由冷笑:「曹阿瞞會替曹嵩報仇?這種話也就能騙騙不識曹阿瞞涼薄秉性的無知士人。」

  「能取徐州不取,卻故意來給本公送信,不過是想引本侯的淮南兵北上跟劉備爭鋒,曹阿瞞想漁翁得利罷了。」

  「這等微末伎倆,豈能騙得了本公?」

  自得了九江公印綬後,袁術無時無刻不自稱「本公」,以此來彰顯跟旁人地位的不同。

  王俊暗暗吃驚:沒想到袁術竟然能識破祭酒之計。

  但還未等王俊開口,袁術又道:「本公既已識破曹阿瞞詭計,又豈會讓曹阿瞞當漁翁?」

  「這徐州是本公的,本公不給,曹阿瞞不能搶。」

  「回去告訴曹阿瞞,擒殺陶謙後,立即退出徐州!」

  「本公在淮南有十八萬兵馬,惹惱了本公,本公將曹阿瞞一併宰了!」

  王俊頓時愣在當場。

  這是何等的囂張狂妄啊。

  十八萬兵馬?

  你確定不是強征的十八萬青壯老幼?

  見袁術心動,王俊也不多說,吹捧了袁術幾句後就離開了。

  待王俊走後,閻象連忙勸道:「那曹操不安好心,袁公切勿上當啊。」

  袁術冷笑:「曹阿瞞自幼奸詐,他能有好心就怪了。」

  「本公不過是誆騙那王俊,讓曹阿瞞誤以為本公會跟劉備爭鋒。」

  「哼哼,曹操要打彭城國和東海國,本公就搶廣陵郡和下邳國。」

  「屆時,本公再遣人給劉備遊說利害、平分徐州,將彭城國、東海國和琅琊國都讓給劉備。」

  「曹阿瞞如何當得了漁翁?」

  「這等伎倆,本公三歲的時候就會了,豈會上當?」

  閻象見袁術如此說,只能無奈退下。

  袁術識破了曹操詭計,心中正是舒坦之時,遂問道:「孫堅如今打到何處了?」

  自全力支持孫堅征討揚州,袁術就對孫堅的事頗為上心。

  雖然在王俊面前自稱十八萬兵馬,但袁術心中也是很清楚的。

  這十八萬兵馬比起黑山賊兵沒多少區別。

  這群兵馬拖家帶口,一個青壯搭配幾個老弱婦孺。

  畢竟袁術將淮南都搶得差不多了,淮南活不下去的百姓自然只能選擇加入袁術軍。

  給仇人當兵雖然委屈,但好歹還有點兒吃的吊著命。

  袁術麾下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自初平元年就開始四處征戰的孫堅軍了。

  兵精將勇,用來形容孫堅軍並不為過。

  閻象道:「今早有消息傳回,孫將軍擊破了劉繇的部將樊能和張英,正準備攻打曲阿。想必很快就能擊敗劉繇。」

  袁術大笑:「破了劉繇後,揚州剩下的人就不足為慮了。」

  「本公也能盡起淮南之兵,北上搶奪陶謙的城池了。」

  「待本公坐擁全部揚州和一半徐州,先往西滅了曹操,再北上滅了劉備和臧洪,然後就可以將袁紹那小妾子給鞭笞一頓了。」

  「哼!奪我傳國玉璽,竟然就只給我一個九江公?」

  「天下,終將是我袁術的!」

  「哈哈哈——」

  猖狂的笑聲在大殿迴蕩,袁術不僅在淮南搶糧,還在壽春興建宮殿,用意不言而喻。

  另一邊。

  陶謙得了曹操的書信後,暗暗鬆一口氣。

  「曹賊忌憚劉備,將進兵時間改到了秋收之後,老夫就有了時間去布防了。」

  「可惡的曹賊!不就殺了你父親嗎?非得打著替父報仇的名義來打徐州?」

  「你父親是個大貪官,你又殺了不少徐州士民,以曹嵩一命相抵,已經是很便宜你了。」

  「真當老夫好欺負了!」

  「兵不厭詐,老夫可不會坐以待斃。」

  陶謙決定在彭城國增兵布防,然後奇襲小沛。

  武將出身的陶謙,對於攻城略池亦有自己的一套打法。

  「傳令,調騎都尉臧霸、孫觀,率兵前往武原。」

  「傳令,調下邳相笮融駐兵呂縣。」

  「傳令,中郎將曹宏率兵前往彭城。」

  「其餘人,隨老夫前往傅陽布防。」

  陶謙意氣風發,決定要給曹操一個教訓,以報昔日兵敗之仇。

  鄴城。

  得知董卓死、關中亂,袁紹長久壓抑的野心再次迸發。

  「董卓死了,長安的小皇帝被李傕郭汜等人挾持,已經成不了氣候了。」

  「本將決定趁此機會,除掉公孫瓚,諸位以為如何?」

  袁紹同樣的意氣風發。

  跟董卓打了一年,雖然雙方互有勝敗,但袁紹對董卓也是心有餘悸的。

  若無公孫瓚合力,袁紹根本擋不住董卓的進攻。

  而如今,董卓一死,依附董卓的勢力也分崩離析,剩下的西涼諸將可沒有東出函谷關的鬥志。

  這是袁紹整合黃河以北力量的最好時機!

  只要除掉了公孫瓚,有天子劉陔和傳國玉璽在,何愁大事不成?

  郭圖率先獻策:「如今董卓已死,并州的馬騰韓遂不服李傕郭汜,在并州自立。」

  「次陽公之妻,乃大儒季長公之女,季長公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從孫,若論輩分,馬騰還是季長公的族孫。」

  「明公跟馬騰,亦可攀為親族兄弟。」

  「可遣一袁氏族人前往并州遊說馬騰,可許諾馬騰為驃騎將軍,馬氏族人皆可封侯拜將。」

  馬融跟馬騰雖然都是馬援之後,但這兩家差得太遠了。

  馬騰少年時,也未曾得到馬融一絲一毫的救助。

  甚至於,馬騰都可能未曾見過馬融。

  否則也不至於在西涼混得如此差勁。

  但凡馬融肯扶持一下馬騰,以馬融的名聲、以及族人和門人在朝中的關係,馬騰再不濟也不會比董卓的官職差。

  然而,這血濃一家親,大族都喜歡攀附祖宗扯上一些關係來聯合。

  馬融的女兒是袁隗的妻子,袁隗是袁紹的叔父,馬騰是馬融族孫,這袁紹和馬騰自然也就能稱兄道弟了。

  郭圖的提議說到了袁紹心坎上。

  能用兵不血刃的方式拿下并州,自然是最好的。

  「如此甚好!」袁紹大喜,看向高幹:「元才,你是我外甥。可去并州見馬騰,以晚輩身份求訪。」

  袁紹這次沒犯渾,沒有多問意見。

  許攸、逢紀等人也沒去反駁郭圖的計策。

  當務之急,是除掉公孫瓚。

  在這之前,是不值得再內訌拆台的。

  畢竟現在的袁紹,還處於弱勢一方。

  見郭圖獻策謀并州,逢紀也獻了一計:「公孫瓚在涿城有大軍,得先將其兵馬調走,方可再用計。」

  「明公可遣人去幽州,招撫三郡烏桓部落,許諾封蹋頓為烏桓單于,封遼東屬國烏桓大人峭王蘇仆延為左單于,封右北平烏桓大人汗魯王烏延為右單于。」

  「同時許諾踏頓,事成之後,明公會遣袁氏族女跟踏頓聯姻。」

  「再令三郡烏桓以『公孫瓚羞辱劉虞』為由出兵幽州,公孫瓚定然會怒而親率兵馬迎擊烏桓。」

  「待其兵馬離開涿城,明公則可假借覲見之名,趁機奪下涿城。」

  「同時傳檄幽州,結連心向劉虞的幽州士民,問罪公孫瓚。」

  「再配合併州的馬騰韓遂,公孫瓚可滅!」

  袁紹大喜:「元圖之計,足可解我心中憂慮啊。」

  「公孫瓚在幽州不得人心,動輒以武力恐嚇天子和公卿,如此秉性,如何能讓士民心服?」

  「就依元圖之言,即刻遣人遊說三郡烏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