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蒲公英計劃

  當天晚上宮中擺下家宴,劉琦將習貫宣進宮,與樊鳳等一起商議下南洋之事。

  當年在荊南時,劉琦就曾說過要探索南洋,出使貴霜,幫助樊鳳打聽身世,但這些年都忙於戰事,此事只能由鳳祥號商隊和舊部自行摸索,只是尋找舊部就花費了許多時間。

  那些老部下生老病死,千餘人的船隊,只找到二十多人,其中一半已經年邁,也只能提供一些遙遠模糊的記憶。

  樊鳳一度以為劉琦已經忘記此事,再加上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也從不敢提起,沒想到他竟還記著此事,不禁大受感動。

  這一次有朝廷支持,漢興堂、鳳祥號、茂林堂三大商號聯手,讓樊鳳重燃希望,如今她已年近半百,不再貪戀紅塵之事,如果餘生能查明身世,便再無遺憾。

  自從荀攸去了交州,加上士燮投誠支持,百越已經臣服,但繼續向南探索,就要進入深海或者更危險的雨林中,連當年橫掃世界的亞歷山大都死在印度,劉琦可不敢貿然去冒險。

  其實相比於探索南陽,劉琦更關心的還是遼東情況,陸遜出海之後,一直沒有消息送來,公孫康那邊也未有動靜,不知現在局勢如何。

  按照他的記憶,東海諸島是最好征服的,橫掃遼東半島後,便可沿海向南,順著島嶼逐個探索,邪馬台已經與公孫度有聯絡,對付那些還在穴居用石器的小日子,根本不費吹灰之力。

  既然徐福留下的這些秦朝人不靠譜,不如乾脆全換成新一批的漢人,接受過系統儒學薰陶的大漢子民到那裡,徹底劃歸為華夏之地。

  將東南海域群島統一漢化,等海軍成熟後加強海域管制,也省得後世又被人爭搶文明。

  此次出航不只為了賺錢,更為宣傳東方信息,最重要的瓷器和絲綢當然不能少,另選典籍百套,印刷成冊隨船同往,將華夏文明傳播出去。

  劉琦還給他們一個特別的任務,見到其他糧食種子一定要設法帶回來,目前中原僅有五穀雜糧,能量產的馬鈴薯、玉米這些還沒找到,棉花也是當務之急,其他水果蔬菜更是多多益善。

  孫尚香她們知道樊鳳即將遠行,這幾日刻意避開劉琦,讓他與樊夫人、杜靈兒獨處,此一去天高路遠,或許就是永別,留給大家的念想可能就只剩那一兒一女了。

  其實她們並不知道劉琦還有更深的打算,先讓樊鳳去探索線路,將這一兒一女培養成人後,送往貴霜,如果能在那裡打出一片天地,文明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不管將來他們臣服還是自立,只要同源華夏就夠了。

  這個舉動可不局限於皇親國戚,哪怕是文武大臣,只要願意開拓海外,劉琦都願大力支持,不管以後反不反,先把地方占住,用漢字、說漢語這就夠了,劉琦將此設想稱為蒲公英計劃。

  離別在即,劉琦將朝政暫時交與太子,與樊鳳母女深入交流,這一日正在御花園賞梅,侍衛來報夏侯淵求見。

  劉琦將他宣進來,見夏侯淵也是兩鬢斑白,心中暗嘆,古人壽命都在四五十左右,過了四十老態與日俱增,英雄遲暮莫過於此。

  「罪臣夏侯淵參見陛下,吾皇萬歲!」夏侯淵領著夏侯衡、夏侯尚跪地參拜。

  「將軍請起!朕已赦免諸位回鄉養老,還有何事未了?」

  到了這個身份,劉琦有時候不得不端著,夏侯淵跪拜這個儀式不能少,要想脫離曹魏,歸順漢室,必須要有這個流程。

  夏侯淵抱拳道:「罪臣自知罪孽深重,過去是非,無意申辯。然臣祖上先君夏侯氏,本漢室功勳,若就此歸田,碌碌殘年,將來有何顏面去見歷代祖宗?今陛下季興,海內望風,臣願幡然易節,奉帝耀祖,委身朝廷,粉身碎骨亦心甘情願,萬望陛下成全。」

  劉琦沒想到夏侯淵居然還想打仗,雖然說他這個結局比起歷史上已經好了很多,但有此雄心,確實讓人佩服,不愧為夏侯嬰的子孫。

  想著周圍戰事,基本各處都人滿為患,總不能讓夏侯淵去了當小弟吧?

  命人將地圖取來,看了一陣忽然有了主意,言道:「今公孫氏輕犯漢制,殘害百姓,暴虐無道,朕欲將其誅滅,遼東無主,將軍可有意助我平定遼東之地?」

  夏侯淵大喜,再次跪地:「罪臣願為國朝掃除鯨鯢,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劉琦言道:「今公孫氏已征服遼東扶餘、濊貊、高句麗等,尚有新羅、百濟等三韓未平,將軍去後,可取三韓之地,功成之後由夏侯氏子孫永世鎮守此地,你意下如何?」

  「多謝陛下厚恩!」夏侯淵驚喜不已,忙跪地謝恩:「夏侯氏願世世代代為漢廷效忠,永不背叛。」

  劉琦的這個承諾,聽起來雖有發配邊疆之意,但更重要的是給了夏侯一支安身立命之所,永世鎮守那就是封王裂土,這等功勳在漢朝並不多見,如果功成名就,那就是夏侯家千秋萬代的事業。

  夏侯氏因為曹操父子的影響,沒有被誅族問罪已是劉琦寬仁,他這次主動請纓來出兵,也是權衡了兩天,與夏侯惇再三商議才決定,畢竟夏侯家是漢室篡逆之臣,稍有不慎便會引起劉琦嫌疑。

  沒想到劉琦不僅支持他出兵,還給予如此承諾,更有開疆拓土的功名,就算定居海外,比起就這樣老死家鄉,被萬民唾罵也強出百倍,怎能不叫他感激涕零?

  劉琦言道:「自陸伯言出海遼東,至今未有消息,不知軍情如何。今公孫康被困幽州,必死無疑,朕欲派兵支援,將軍可先回家鄉祭祖,年後開春人馬備齊,自東萊出海,到了遼東見機行事。」

  夏侯淵謝恩,又談了一陣遼東之事,劉琦擔心夏侯惇本性難移,魯莽急躁再出意外,派崔琰族弟崔林為參軍隨行,崔林大器晚成,秉性淳樸,在海外開拓治政最需要他這樣的人才。

  選崔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崔家是後世高句麗的先祖,讓他們在朝鮮生根發芽,也算是一種宿命,劉琦更希望大漢文明源遠流長。

  夏侯淵領了聖旨,帶著二弟子喜滋滋而去,此一去山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劉琦讓他們自由發揮,在海外便可大展拳腳,再建功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