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領兵至臨淄,傳令犒賞三軍,大讚丁奉智勇雙全,自此對其更為器重。
丁奉將唐咨帶至帳前,已為其包紮傷口,太史慈冷嗤道:「此等不忠之人,留之何用?」
唐咨見這老者氣度非凡,竟與周瑜同座,不敢反對,忙跪地道:「大都督饒命,只因程喜輕敵,謊報軍情,我等輕敵,才有此敗!丞相稱王,軍中上下極為不滿,小人早欲棄之,請大都督收留,在下對吳侯亦仰慕久矣,絕不背叛!」
太史慈聽他伶牙俐齒,愈發不屑,瞟了一眼周瑜,不再說話,軍中決策他不便干預。
「為唐將軍看座!」周瑜卻是淡淡一笑,擺手示意丁奉將唐咨扶起,笑道:「今曹賊篡逆,天下英雄理當討之,將軍既迷途知返,吾豈有拒絕之禮?」
唐咨大喜,忙謝禮小心坐在一旁,抱拳道:「末將誠心情願歸順,願為東吳效命,萬死不辭。」
周瑜淡淡道:「唐將軍此言差矣,吾等起兵伐曹,是為匡扶朝廷,中興漢室,而非只為東吳也!將軍本為漢將,此番棄暗投明,乃順應天意,何談歸順?」
「呃……」唐咨沒想到馬屁沒拍對,頓時愣在那裡,不知該如何回話。
丁奉和徐盛也互視一眼,竟是疑惑,大都督向來以江東基業為重,什麼時候改匡扶朝廷了?
又一想可能是為照顧唐咨顏面,故意說些場面話,也不再細想,遂向唐咨敬酒壓驚。
酒過三巡,周瑜問道:「夏侯惇在泰山集合人馬而來,未知軍情如何?」
唐咨答道:「夏侯惇麾下尚有精兵三萬,又得曹丞……曹賊撥鮮卑騎兵五千,河北軍兩萬,欲收復青州,再兩路軍南下,乘勢進取淮南。」
周瑜又問道:「夏侯惇必起大軍來,將軍有何對策?」
唐咨言道:「夏侯惇常敗將軍,以大都督之智,二位將軍之勇,破之易如反掌,何足道哉?」
周瑜大笑,舉杯與眾將共飲,詢問夏侯惇軍中情況,次日送唐咨暫回北海養傷,眾將沿淄河布防,等候迎戰。
……
夏侯惇支援青州不及,被吳軍擋在泰山郡,自入秋幾次進兵,都被周瑜殺退,心中一直憋著一口氣。
此番曹操班師回朝,進爵魏王,又親至徐州督戰,魏軍上下士氣高漲,大有一舉反攻之勢。
夏侯惇再見曹操,也激動得熱淚盈眶,乾澀許久的左目也自覺滋潤了許多,受封征東將軍,增兵三萬,誓要踏平青州。
人馬剛過泰山,正與心腹將領鍾縉、鍾紳邊走邊聊,暢想魏國盛世,忽然前方敗軍逃回,稟告程喜兵敗,人馬俱喪。
「程喜諂媚之徒,挫我軍威,壞某大事。」夏侯惇大怒,馬上召集眾將,兼程往前報仇。
一員小將出列勸道:「周瑜乃江東俊傑,善於用兵,將軍未可輕敵冒進。」
夏侯惇見是王凌,此人頗受曹操器重,曾任相府掾屬,後來又得曹丕喜愛,安排在軍中歷練,初來乍到便急於表現,不悅道:「小將軍有何高見?」
王凌言道:「可先於章丘駐軍,以泰山、濟水為屏障,步步為營,方為上策!」
夏侯惇冷笑道:「某奉魏王將令取回青州,首戰不利,若不反敗為勝,振奮士氣,如何破敵?」
身後一將大笑道:「我聽說江南人都矮小瘦弱,不經風霜,將軍何必怕他們?讓我前去會會他們。」
夏侯惇見是鮮卑將領宇文鱟,心中暗喜,卻故意搖頭道:「周瑜趁虛入青州,全仗徐盛、丁奉統兵,唐咨尚且不敵,恐將軍也不能勝。」
宇文鱟大怒道:「唐咨不過是仗著世子崇信,有什麼本事,我一隻手就能贏他。我此去定將那二人腦袋割下,一個當酒壺,一個當夜壺。」
鍾縉久隨夏侯惇,早已領會其意,勸道:「宇文將軍武藝高強,弓馬嫻熟,確實強過唐將軍十倍,有他出馬,丁奉、徐盛必敗無疑。」
宇文鱟臉上泛起紅光,抱拳道:「魏王收留我們,又封官賞賜,這等大恩無以為報,請將軍讓我殺敵立功吧!」
夏侯惇沉吟道:「宇文將軍所言倒也有理,東吳最缺騎兵,見到諸位或許早已嚇破了膽。」
宇文鱟傲然笑道:「我們鮮卑馬蹄踏過的地方,必叫他寸草不生。」
鍾縉在一旁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宇文將軍若殺此二人,猶斷周郎兩臂,則吳兵不足為懼。」
近年來夏侯惇對無人可用感觸最深,聞言大笑道:「鍾將軍言之有理,除掉周瑜羽翼,任他足智多謀,無人可用,也是枉然。」
遂命宇文鱟為先鋒,領鮮卑親兵前去破敵,自領精兵一萬隨後接應,田豫、王凌押送糧草輜重隨後。
看大軍揚長而去,王凌憂心道:「夏侯將軍不聽良謀,恐又被周瑜算計。」
田豫也眉頭緊皺,先前失了青州,夏侯惇對他一直不肯重用,一旦獻策,便以青州之事取笑他,無奈嘆道:「夏侯將軍性情急躁,汝南之傷、博望之敗猶不能改,人言豈能勸之?你我各盡其責,但憑天意而已。」
他當初追隨劉備,矢志興漢,奈何因母病逝服喪,三年間河北風雲突變,最終無奈歸曹,本以為殊途同歸,終有一日能同殿為臣,再與劉備相見。
未料曹操野心與日俱增,劉備也不幸歿於荊州,聽聞消息心有戚戚,如今曹操位高權重,文武大多加入魏室,自己成了外臣,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王凌眸子裡的光也漸漸變黯,太原王氏世代公卿,叔父王允為除董卓歷經艱險,最終捨身殉國,何等慷慨壯烈,不想多年以後,曹操竟比董卓更甚。
初聞曹操進爵魏王,王凌大感失望,本要辭官退隱,卻被曹丕苦心挽留,大受感動,決心為魏國效命,到了軍中,方知局勢遠比他想像的還要糟糕。
一陣寒風吹過,泰山頂上隱約傳來悠揚的鐘聲,二人一起抬頭望去,遙想當年漢武泰山封禪,自此西域諸國、四夷之民都將中原人稱作「漢人」。
那時的大漢君臣、文武官員、天下百姓是何等榮耀?
不禁同時想起如日中天的劉琦,眼看漢室中興有望,曹氏大失人心,莫非果真劉氏氣運未絕,炎漢又要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