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章 託付

  第1090章 託付

  曹操想到自己這兩個兒子,心內越發煩躁,不管曹植曹丕將來成就如何,即使他們能成長起來,但對眼前的局勢來說,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小了,曹營現在需要的是能馬上主事的!

  曹操因為年輕時候專心仕途,所以子嗣並不興旺,能有曹昂這一個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的兒子,已經是謝天謝地了,本以為將其帶在身邊很安全,沒想到宛城一戰,曹昂曹安民戰死,曹操也差點身死,可謂是曹操爭奪天下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

  曹操每每想起,就恨不得殺袁熙而後快,當然,曹操知道袁熙對於自己也是一樣,自己覆滅了袁氏,害死了袁紹,袁熙也想著徹底擊敗自己報仇雪恨吧?

  曹氏未來會不會失敗,亦未可知,曹操不敢輸,也輸不起,他只能強打十二分精神,和袁熙斗下去,直到分出勝負的一天。

  然而現在看起來,他的身體快要先支撐不住了,曹操不敢想像自己死後,曹氏如何對付袁熙這種對手,加上劉備和其他曹氏仇敵,所以現在自己不能倒下,也決不能倒下!

  他開始書寫一份份密令,調遣冀州兗州豫州司隸的兵力,既然凶虎來年想要圖謀自己,那自己便提前做好應對,必要時會先下手為強!

  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深秋堪盡,冬日將至,天下戰事稀少,漸漸進入了暫時的平靜期。

  袁熙這邊,正在薊城外面的軍營裡面,巡視趙雲等人練兵。

  眼前這批新兵,是高順在并州招收訓練的,成分頗為複雜,漢人,匈奴,鮮卑,羌人都有。

  因為氣候惡劣,幽并民風彪悍,養成了崇尚武力的習氣,在北地這種胡漢雜居,食物有限的條件下,想要生存下去,只有比別人更強,才能爭取到活下去的更好的機會。

  幽并士兵從小便是從這種環境下長大,也導致他們天生就比中原和江東兵能打,當然後世江南也有這種例子,便是戚繼光招收的義烏兵,因為當地窮困,村民天天械鬥,極為死硬,所以戰鬥起來也是悍不畏死。

  在亂世之中,安逸富裕的地方,是產生不出戰力高的士兵的,這也是為什麼徐州荊州這些地方,能拿出手的強兵很少,能打的兵大部分都是出身於貧困百姓和盜賊,江東也是依靠山越地區的丹陽兵撐門面。

  而袁熙勢力這邊,幽州天生便是個極好的士兵產地,但這幾年來,隨著幽州整體生活環境的改善,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個副作用。

  幽州核心地區的百姓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從事農業商業,以及手工業的人大大增多,他們依靠幽州發達工具技術改良帶來的紅利,只要努力幹活,就足夠能養活一家人。

  而先前的諸侯征伐時,平民百姓想要獨力養活一家人,只有從軍賣命才能達到,如今能在穩定安群的環境下,就能賺取差不多的生活費用,那還為什麼要從軍?

  於是幽州兵的數目,隨著生活改善而逐年減少,袁熙知道這是大勢所趨,所以也並沒有刻意去阻止或改變這種現象。

  他的應對之策,一是相應提高兵士俸祿,另一方面,就是從邊地貧瘠之處,尋找合適的兵員。

  畢竟亂世不缺想要投戎從軍,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底層百姓,袁熙占據了并州後,這兩年便以并州兵為主體,招納新兵。

  并州兵雖然身體素質不錯,但因為并州長期處於各族衝突的中心,兵士們都桀驁不馴,極為難管,對此袁熙想出的辦法,便是逐級練兵。

  坐鎮并州的高順在徵兵後,先用陷陣營兵士的手段訓練新兵,打磨其銳氣半年後,便讓其再到薊城輪訓。

  薊城這邊訓練新兵們的是沮授趙雲等人,他們的手段雖然比高順柔和一些,但訓練的重心,便從訓練武力轉到教化上。

  教化包括知識文字和勞動,前者是讓兵士具備基本的戰術素質,訓練出來的兵士,都要做到理解上面傳達下來的命令和作戰意圖,並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

  這樣訓練出來的士兵,都至少具備伍長甚至什長以上的素質,而不是傻乎乎只知道執行命令的大頭兵。

  這樣的做法,雖然時間金錢花費很大,但是好處也非常多。

  一是能夠在隊伍遭遇硬仗,損失加大,什伍長戰死的時候,還有其他人能夠頂上。

  二是臨時徵發兵員,擴充兵士數目時候,也有足夠的下級軍官去帶領新兵執行命令,而不是一盤散沙的扔在戰場上,讓新兵自生自滅不說,往往還會起到負面作用。

  所以袁熙的兵士看著不多,卻能夠應對很多突發情況,就像上次擊敗孫權的合肥之戰,袁熙收編了上萬投降的江東山越兵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整編,之後再防守被曹軍攻打的壽春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知識教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勞動教化,讓兵士參與和當地百姓的勞動,同吃同住。

  最開始袁熙推廣這套做法的時候,麾下很多將領也是不理解,但如此推行了兩年後,將領們慢慢發現了其中奧妙。

  袁熙軍的這些兵士,絕大部分出身於下層勞苦百姓,這樣的人太平時節還好,但亂世若是不加引導,為了生存便會突破底線,做出傷害其他底層百姓的事情來。

  他們可以成為流民,也能成為盜匪,他們可以成為起義解救他人,但會為缺少軍糧劫掠殘殺百姓。

  這股力量,若是不好好約束,便會反噬,而袁熙的做法,便是讓他們意識到戰爭的意義不止在於勝利,還在於保護。

  軍法固然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最樸素,發自天性的階級感情,即他們和百姓一同耕種,彼此相幫,乃至相互理解。

  這種做法,看上去沒有直接的好處,但是袁熙手下的將領清晰的感覺到,自己手下這些士兵,在打下一地後,要求屠城的呼聲大幅度減少。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下城不屠反而是少見的,畢竟兵士就指望屠城搶掠婦女財貨了,若讓他們止息這種念頭,只有給他們更大的好處才行,不然就很有可能像曹操手下的青州兵一樣,時刻都處於暴動的邊緣。

  而增加的兵士俸祿,顯然沒有屠城收益高,之所以打了這麼多年仗,兵士們還能保持相對理智的狀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勞動教化的功勞。

  如今袁熙在校場高台上,台下的趙雲騎在馬上,手提木槍,帶領騎兵縱橫馳騁,木槍所到之處,另外一方的騎兵紛紛落馬。

  趙雲用的雖然是木槍,而且眾人都穿了甲冑,但還是擋不住趙雲沖陣,作為對手的閻柔雖然善於騎射,但近身搏殺卻比趙雲差了不少,所以節節敗退,眼看就要落敗。

  袁熙身邊坐著的是太史慈,他身子半歪在木椅上,身上披著皮裘,雖然此時天氣並不太冷,但太史慈如今身體每況愈下,已經是不敢受涼,不然就是一場大病。

  其實早在上次合肥之戰時,太史慈的身體就已經不行了,平時行走坐臥都很費力,一身武力剩不下三成,能陣斬韓當,已經算是超水平發揮了。

  自此之後,太史慈就徹底退出主將之位,在江淮水軍之中專職練兵。

  而這次太史慈親自來薊城,卻是向袁熙親自告老的。

  袁熙明白,對於太史慈這種心高氣傲的人來說,做出這種決定無疑是非常艱難的,也正因為太史慈有此自尊,才不願意在軍中繼續白吃俸祿。

  太史慈的身邊,是其獨子太史享,幾年前還留著鼻涕的小屁孩,如今卻已經是十歲的少年,身形長高,已經有其父幾分風采了。

  然而太史慈卻說其沒有武學天分,並沒有讓其學武,而是讓其專精於讀書,袁熙先前考較過幾次問題,發現太史享倒是答的有模有樣。

  袁熙通過眼角的餘光,看到太史慈盯著台下的趙雲,其搭在木椅把手的手指微微顫動,一開始以為是太史慈畏寒,隨即發現其手指節奏,和趙雲出槍的時機極為吻合,才醒悟太史慈這是在模擬和趙雲交手的招數。

  袁熙心裡暗嘆一聲,曾經能和孫策平分秋色,如今卻只能躺著看同儕演武,太史慈的心中,一定也有很多不甘吧?

  太史慈感受到了袁熙的目光,便側過頭來,對袁熙說道:「慈前日去溫侯和德州的墓前拜祭了。」

  「兩人都曾名震北地,卻雙雙歿於戰陣,然死後做了鄰居,讓慈很是羨慕。」

  「本來慈想死後,葬在同處,九泉之下也許能和兩位把酒言歡,奈何家中老母執意要慈回家鄉祖地,便只能聽從,之後怕是再也見不到主公了。」

  袁熙心裡有些難受,安慰道:「子義將養身體,將來日子還長得很。」

  太史慈哈哈一笑,「承蒙主公吉言。」

  他話鋒一轉,「慈這個不成氣的兒子,跟著我也是無用,且慈敵人不少,還望主公給他安排個看門的活計,安穩度過此生,慈便感激不盡了。」

  袁熙沉聲道:「子義放心,這孩子是有文才的,我會讓他陪著叡兒讀書。」

  太史慈眼中閃過一絲釋然之色,對太史享喝道:「還不趕緊跪謝主公!」

  太史享老老實實上來拜了,袁熙將其拉起來,對太史慈道:「子義好好將養身體,我還想讓子義看看,我們一起開創的太平盛世呢。」

  太史慈沉聲道:「無論生死,慈都會看著,也永遠記得在主公麾下的日子。」

  兩人都沉默了,一時間天地之間,只有校場的馬兒嘶鳴聲,伴隨著天上吹來的風聲,遠遠傳向四方,竟隱隱有了些悲涼雄壯之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