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來得很快,但畢竟還是給了周瑜一點準備時間。→
周瑜也算是一代名將之才,臨危不亂,哪怕敵人還有兩個時辰就殺到了,他也依然沉穩冷靜地先分析盤問一波,而不是立刻就毛毛糙糙做決定:
「李素怎麼會選這種時候來襲?他一共有多少兵馬?北岸有曹軍六萬,南岸有我軍五萬,這些消息李素都是知道的。
我軍這三個月瘋狂擴軍的新兵,李素應該不知道規模,但他肯定也不敢小覷。若是沒有援軍,李素三個月前對付不了孫曹聯盟,現在也對付不了才是。」
親自負責從皖口渡江來報信的徐盛,自然不敢有絲毫隱瞞:「按朱太守的斥候所見,至少在江面上發現了李素軍五牙戰艦十艘、樓船二十餘艘、鬥艦六七十、艨艟數百,走舸不計其數。從船隊規模來看,便是乘坐十萬人也不在話下。」
江北防區,目前名義上的廬江太守還是朱治,曹軍雖然來協防,曹操也沒有動孫權陣營任命的內政官,只是建立了獨立的軍事指揮權。
至今為止,孫權陣營留在江北的就是朱治、朱然父子,還有當初荊州之戰撤退最晚的韓當。其餘徐盛只是負責江南江北巡哨聯絡,而黃蓋已經徹底撤到江南,被周瑜委以重任,作為吳軍水師的副帥。
所以,江北吳軍是以朱治為主、韓當為副,但實際上因為朱治偏文官,一線指揮就靠韓當了。江南面周瑜為正黃蓋為副,算是把江東最後的老牌軍事人才都傾盡堆上來了。之前歷次作戰將領折損太大,實在沒有更多可用的將才。
(註:演義里丁奉、徐盛二人經常並稱,但實際上丁奉比徐盛小很多。歷史上赤壁之戰的時候丁奉都還只是基層小軍官,勉強算是在周瑜手下幹過。現在198年,丁奉估計才10歲左右。同理,江表十二虎臣里沒法出場的還有凌統等人,也都才10歲左右。)
周瑜聽說李素的船隊居然有十萬人級別,暗忖就算李素虛張聲勢,那船上至少也要有五六萬了。
而之前李素總兵力也就五六萬,還考考慮水陸並進、抵達戰場前部分士兵會走江南陸路推進,李素也不可能後方不留人防守夏口、柴桑……怎麼看,都可以確認李素確實是得到相當規模的援軍了。
周瑜摸著光溜溜的下巴沉吟:「李素兵力如此之多,還能水路行軍如此迅速,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士卒不懼顛簸,否則行船如此之快、前兩天還是大雨天江上風浪大,水性差的士兵定然會減損戰鬥力。→
如此說來,李素得到的援軍,多半是高順從宛城、襄陽派來的老兵,否則不易保持如此戰力。之前四月的時候,就聽說劉備因為扛不住兩線開戰,整頓內政擴編新軍。
而高順正以練兵之才著稱,宛城有新軍駐防、把精銳老兵拿來進攻,也是應有之義。可是新兵不可能那麼快形成戰鬥力。
北線抽調人馬後,袁紹與劉備在河內、河東相持,為什麼沒有趁著劉備把老兵抽走而轉入進攻?袁紹真是色厲膽薄,被一個長平之戰的歷史陰影嚇住了。
自古時移則勢異,歷史教訓必須吸取,但正因為能為人主者,身邊都有謀士,肯定會迴避顯而易見的錯誤教訓,所以歷史才不會簡單重複、會換個方式重演。
如今之勢,與戰國末期截然不同!戰國時秦趙對峙,楚人有同時竭盡死力與秦人相抗麼?沒有!但如今呢,伯符親冒矢石,甚至親自戰死,為袁紹爭取南北兩線同時開戰,這懦夫竟然還以為是長平之時,眼看著劉備偷偷把北線相持之兵調到南方先解決我們,他都不趁北線劉備虛弱進取!
要我說,現今之狀,非但不是長平之時,反而是巨鹿之時!只不過項羽時的巨鹿,是宋義懦夫待秦滅趙而謂『承其敝』,我們現在則是反過來,是袁紹有宋義之懦,坐視秦滅楚而後攻趙——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楚』,其勢必舉舉而秦強,何敝之承!」
周瑜這段話,分析著分析著就有點義憤填膺,倒不是他喜歡掉書袋,而是他這人本來就熟讀兵法戰史,所以自然而然把《史記項羽本紀》里的話拿來、「楚、趙」二字對調著噴了一遍。
現在不是楚不救趙坐視秦各個擊破,而是趙不救楚坐視秦各個擊破。
正因為道理很正確,加上旁邊的將領都是東吳一方立場,自然是各個義憤填膺,一起譴責吐槽了袁紹幾句。
而此刻帥帳之中,除了這批武將之外,還有一些負責外交事務的文官,比如張紘等人。
他們原本是負責向曹操求援、協調友軍的,偶爾也會要出使袁紹把南方戰線的情況通報過去,請袁紹斟酌應對、做出聲援性的牽制。
至於其他純處理內政的高級文官,不會來虎林港前線,比如張昭之流,那都是宅在後方的建業或者吳縣整頓軍需民政。
此刻,張紘聽了周瑜所言,也覺得自己該為江東再儘量盡一些力,便用斟酌商議的口吻說:
「大都督,我軍若是能稍稍撐過李素的這波攻勢,我倒是可以舍了老臉,再速去河北求援一次,把這兒的危急近況跟袁紹哭訴、把形勢的變化也點破,讓他知道如今是巨鹿之勢,東南亡則無敝可乘。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證明李素是真的讓劉備把北方的精兵、或者至少是南陽的精兵,全部調到南線來支援了。
現在我們和曹軍,與李素還一仗都沒打,袁紹不會信的,他只會覺得我們為了誘他在河北戰線由守轉攻、多承擔劉備的壓力。
而且李素此人多詭詐,按您剛才的分析,就算李素真有十萬人浮江而來,誰知道這十萬人是不是濫竽充數嚇我們的?如果多出來的幾萬人,都是後方剛剛擴招的新兵呢?甚至,是三個月前先主公兵敗陣亡那次、被李素俘虜去的我軍戰俘呢?
沙羡-赤壁之戰我軍折損慘重,前前後後八萬兵馬丟在了荊州,其中投降和輕傷被俘的,何止兩三萬人?李素要是把戰俘都改編了來與我們打,我們根本就沒有證據向袁紹控訴,袁紹不會信的。」
周瑜直接一句話否決了這種可能性:「不可能!李素不會不知道某治水軍之嚴、在江東士卒中得人心之盛。李素要是敢把他剛剛俘虜了三個月的我軍戰俘稍稍籠絡就投上戰場,只要是自成一軍的。
我有把握立刻憑藉威望恩義在血戰中識別和策反這幾部人馬,李素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裝備了一批依然心懷故主的敵人出來。」
張紘對周瑜的這番自信之言,倒是絲毫沒有反駁,他知道周瑜治軍確實恩威並施很得人心,部隊士氣很高。而且那些江東子弟戰俘,畢竟籍貫在老家,家人也都在。
只要頂住第一波,讓他們斷了「跟著李素打回老家,依然能跟家人團聚」的念想,那麼被周瑜再次策反的概率還是可觀的——
當然了,前面的前提條件也說得很清楚。如果周瑜軍事上表現實在弱,讓他們看不到希望,或者覺得跟著李素只要再打一波,江東就易主了,那那些俘虜也不會輕易反正。
人心總是複雜的,哪怕心懷故土故主,當兵的也都希望省事兒回老家,最好跟著強大的一方。
張紘作為外交人才,沒法在這些純軍事問題上跟周瑜多糾結,他只是想儘量為爭取外交利益找佐證。所以他繼續換位思考、設想「如果袁紹也接受了這個說法後,還有可能會想到什麼理由懷疑做局、拖延出兵」。
思之再三,張紘又查漏補缺到一種可能性:「大都督,我們就假設您確實治軍嚴明得人心到讓李素絲毫不敢用我軍戰俘這麼快重新投入戰場。
但是,即使如此,也還有一種可能性,會導致袁紹質疑我們這邊危急情況的真實性,那就是李素有可能把劉備去年在河北俘虜的袁紹軍老兵戰俘、略加整訓後挪到江南戰場來跟我們廝殺。
這些人同樣是老兵、有一定的精銳潛質,軍心也穩定不像新兵容易驚慌失措,高順略微整頓一兩個月,就拿來上戰場打硬仗,是絕對有可能的。」
「用被俘的袁紹兵當新軍快速投入戰鬥?」周瑜倒是一愣,因為他確實完全沒想過這個可能性,也就更沒想過反駁。但這事兒太過荒謬,他沒想過就臨時現想好了,幾秒鐘之內他就發現了問題。
周瑜:「張公多慮了!北人不習水戰,而且水土不服,到了江南易多生疾病。更何況酷暑時節北人不耐熱,更易瘟疫流行。」
張紘:「說不定李素就是因為北人不耐熱,所以提前到梅雨來跟我們決戰呢?現在這幾天畢竟沒有半個月後那麼酷暑,雖然梅雨持續不了多久。
大都督,希望您明白,不是我要刁難您,而是如果我們指望等到外援,袁紹那邊肯定會刁難我們,我們得把袁紹的刁難都設想到,才能有備無患。
尤其袁紹好謀無斷,麾下謀士太多,每一次無論哪派觀點都能說得有鼻子有眼條理清晰似乎都論據充分,最後優柔寡斷,不得不防啊。
以我之前為先主公出使袁紹的經驗來看,甚至我都能猜到,哪怕我方證據做得再充分,告訴袁紹這次不是長平之時、而是巨鹿之時,袁紹都不會信的!
要成功率高些,除非是曹操的人跟我們眾口一詞,這時候袁紹才會考慮到曹操立場中立,不是為了自己的私立,是為了我們關東聯盟的整體利益,才有說動袁紹轉守為攻承擔劉備主要壓力的機會!」
周瑜聞言,默然半晌,仰天長嘆:「梅雨本不持久,而且我也不是完全沒預料到李素有可能進攻我軍,所以我其實在後方設置了多道水寨。
遇到李素來勢洶洶,本來也可以暫時收縮,用長江縱深換取時間。只要略作牽制、卻不損兵力地徐徐後退,拖住李素十天半個月,從虎林全師後撤到蕪湖、濡須口甚至歷陽,都是又可能的。
水戰不比陸戰,無險可守,營寨本不值錢,關鍵是要集中全師、保存兵力、尋機找到敵軍一部落單,各個擊破。只要十天半個月後,梅雨結束、徹底進入酷暑,而且自海而來的大風天變多,種種天時都是對我們南軍有利。
連李素的五牙戰艦的缺陷,我這幾個月也閉門苦思,有所心得——此船比樓船還要不穩,而且有高懸數杆千鈞巨錘,頭重腳輕,必然比樓船更容易在大風激流中傾覆。
可惜,我雖有如此謀算,卻為了向曹操袁紹證明、李素之兵水戰只能不弱、絕不是以袁紹戰俘和新兵濫竽充數、是真抽的南陽精銳、劉備陣營真是篤定北線沮授無膽出擊——所以,咱還得用一些江東勇士的鮮血性命,來證明李素得到了劉備的嫡系精兵增援!真是窩囊啊。」
最後的決策,已經顯而易見:純軍事角度,周瑜不該出擊,就該死守拖時間,放棄一部分水寨空間換時間。
但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為了外交,他得讓斷後的部隊實打實打一杖來證明敵人的強大、得到了有力增援。當然,也能趁著這段拖延的時間,更好地掩護友軍有序撤退、撤退時的物資放棄損失減小,但這只能算是廢物利用的止損考慮了。
而且這一戰,要拖一部分曹軍的水戰將領一起打。讓曹軍將領也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回去後好讓曹操也加入勸說袁紹的行列:本初,劉備是真的因為你慫,把主力漸漸往南調了!絕對沒有假!
也不知道要死傷被俘幾千人,還是更多,才能用血的教訓把這個真相傳遞給袁紹,確保袁紹相信了。
但願袁紹的情報工作能給力一點,親自偵察到這一點,最優情況下,就是讓在袁紹帳下受信任程度第二的許攸,來「發現」這個真相——就像歷史上的許攸,赤壁之戰時截獲曹軍情報發現曹軍糧盡一樣。
這次,最好許攸也發現「關羽諸葛亮因為沮授慫,已經只是虛張聲勢,真正的戰略後備隊調到南線支援李素了。」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制衡袁紹對沮授的信任,別的謀士分量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