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義名分

  幾天之後,龐羲見劉備收下了他送還的人質、大致接受了條件,也就順水推舟帶著成都縣全城軍民投降了,府庫封存,沒敢妄動,只求劉備給他留個官職。

  劉備也算網開一面,給他留了個太守之職。

  龐羲原本打算在蜀、廣漢、犍為三個富庶郡里挑一個,這當然不能答應。所以最終折衷的結果是:把犍為郡拆分為二,把靠近南中的一半地皮拆為「朱堤郡」,讓龐羲當朱堤太守。

  朱堤郡的命名來歷,自然是因為那裡原本就有個朱堤縣(昭通),拆郡時直接沿用新郡治的縣名當郡名。除此之外還下轄南廣、南昌、堂琅等四縣。

  轄區大致相當於後世滇省的昭通和黔省的六盤水兩個地級市。論面積其實是不小的,只是因為地處十萬大山之中,漢人人口稀少,南蠻眾多。

  龐羲也只好捏著鼻子接受了,去當他的五縣太守,從此被邊緣化出了益州政壇,對於這種投機分子,這也算是最好的善終了。

  龐羲解決之後,益州全境就只剩劉焉本人坐鎮的綿竹孤城一座,劉備不想勞民傷財,把抓獲的益州兵俘虜遣散歸農了大半,免得軍糧消耗太大,只留下大半嫡系部隊圍城。

  劉備來之前跟李素討論過,知道益州的世家大族水也挺深的,所以他很懷念李素當初幫他拿下遼東時的神奇操作——那一次,張純死之前,可是把遼東兩大豪強家族田氏和公孫氏,在襄平城裡的核心族人,以「通敵」罪名殺掉了一大半。

  所以劉備想等李素回來,捋一捋如何趁著把劉焉幹掉的同時,不著行跡株連一些不太好描述的人,或者是讓某些人因為「勾結劉備想要投降」,被劉焉所殺,為以後的治理鋪墊。

  為此,哪怕晚一兩個月再占領綿竹也是划得來的,反正過年之前一切必須搞定,而李素最晚十一月底之前,肯定也能趕回成都平原的。

  說不定現在的李素,已經跟皇甫嵩完成了最後的交界工作? 在返程路上了呢? 誰讓蜀道艱險,從長安回成都? 可能跑一趟都要一個多月。

  先圍著吧。

  ……

  話分三頭。

  劉備猜得不錯? 當他接受龐羲投降的時候;北線的李素,正在三輔之地為皇甫嵩的愚忠善後;東線的二弟雲長? 則已經殺入荊州境內,以「肅清道路? 為討董做準備」為名? 攻打秭歸縣城。

  先說李素這邊,他為什麼會被皇甫嵩喊去,這裡面的遠因還挺複雜。

  如前所述,孫堅與董卓軍之間的魯陽、梁東兩場戰役? 是發生在今年的八月份。

  但事實上? 在梁東之戰結束後不久,董卓就覺得雒陽不穩,八月中旬正式決定把漢獻帝西遷長安——上半年董卓已經陸續把一部分朝廷機構遷移過去了。但正式、徹底遷移,還是以孫堅的梁東之戰為標誌,促成了董卓的決心。

  另外必須澄清一點? 皇帝的遷移在先,後續的百姓遷移、挖掘雒陽周邊歷代皇陵等等行徑則要晚一些。

  而至今為止董卓也還沒有燒毀雒陽城? 因為大軍還在雒陽周邊繼續與討董聯軍作戰,所以城市周邊設施董卓軍自己也要用? 放火一般都是最後一步,要軍隊都徹底走的時候才放。

  在演義裡面? 似乎劫遷天子、遷移百姓、掠奪財物、開挖皇陵、焚燒洛陽是一氣呵成的? 幾句話就完事兒了? 實際上是個大半年、分階段的過程,每隔幾個月才推進一步。

  東線酸棗盟軍陣營里的曹操,是在得知了孫堅的梁東之戰結果、以及聽說董卓正式把天子遷走、並開挖東漢先帝陵寢後,大約在九月初,才決定率軍西進與董卓一戰。

  袁紹聯軍照例絕大多數人都沒鳥曹操,但鮑信、張邈還是助戰了。鮑信派出了全部人馬,張邈派出了一部分兵力。

  兩軍最終在成皋、滎陽血戰一場。由於徐榮被提前調走了,這次對付曹操的將領也換了呂布和張濟、樊稠,但董卓軍的兵力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最終的結果是曹操依然被擊退,但並沒有像原本歷史上那麼慘,好歹還能收拾殘部撤退,衛茲贊助的五千兵馬撤回來兩千多人,曹操本人也沒淪落到需要弟弟曹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讓馬的慘狀。→

  這不是曹操指揮能力不行,實在是衛茲花錢新募的士兵素質,遠不如久戰多年的西涼軍老兵精銳。

  董卓擊退曹操之後,有了充足的撤退時間,就讓呂布好整以暇細細搜刮,把雒陽周邊所有先帝諸王后妃陵墓一座也別放過,把值錢的東西仔細挖乾淨。

  同時,董卓還嫌棄雒陽宗廟各處禮器沉重搬運不便,墳里挖出來的陪葬銅器不值錢又不好用不吉利,就下令把太廟等處禮器和所有出土銅器全部熔鑄成新銅錢,還表示到了長安之後,要把西都陪祀的禮器也全部鑄錢。

  與此同時,因為皇帝已經在移駕去長安的路上了,而如今三輔之地的防務還在車騎將軍皇甫嵩之手,董卓也害怕皇甫嵩趁他本人還留在關東跟諸侯打仗的時間差,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董卓就用天子名義把皇甫嵩先召到雒陽,改任為執金吾。然後才放皇帝出潼關至長安,不給皇甫嵩可乘之機。

  這裡面的時間差是足夠的,因為皇帝移駕行動是很慢的,歷史上後來獻帝東歸,從195年6月走到196年7月,才從長安回到雒陽。這次從雒陽去長安,走上三四個月也很正常,估計年底才能入關。

  皇甫嵩此前是車騎將軍,改任為執金吾明顯是降職了,但這麼魔幻的命令,皇甫嵩為了愚忠的名聲,還是接受了——原本的歷史上,此刻皇甫嵩的官職應該還是左將軍,但董卓一樣把他降了好幾級,降為「城門校尉」,皇甫嵩都去了。如今車騎將軍降執金吾,降職幅度還不如左將軍降城門校尉呢。

  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苦勸,說這種時候去了雒陽肯定會遭遇不測,但皇甫嵩不聽,依然堅持上路。

  皇甫嵩的行為,與原本歷史唯一的蝴蝶效應差別,只是他被當初答應靈思皇后的「保護萬年公主就藩」的密旨所束縛(是李素轉述的口諭),所以決定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在離開三輔之前把萬年公主的安全確保一下。

  皇甫嵩就派密使到南鄭,魯肅接報後又快馬去江州,在江州通知到了李素,讓李素千里迢迢北上跑一趟。

  因為李素當時接到信時,趙雲已經被劉備派出去了,周泰也跟著關羽去了東線,李素就匆匆只帶典韋一人,快馬北上。

  ……

  李素是九月下旬,快馬加鞭趕到陳倉城,見到的皇甫嵩。

  「末將李素,參見車騎將軍。聞車騎將軍有召,星夜兼程而來,不敢有誤。」

  李素至今還是使中郎將銜,故而在皇甫嵩面前以軍職自稱。

  「不必多禮,此番前來,目的你也知道了。我很快就不是車騎將軍了,不用跟一個老朽計較。」皇甫嵩今年剛剛六十歲,距離李素一年前見到他時,卻頭髮都白了不少,顯然是憂慮所致。

  李素當然也要再勸一句:「末將所見,與令郎相同,還請車騎將軍三思!」

  皇甫嵩一擺手:「此事不必再說!我已年過花甲,諸子皆不成器,唯求以忠義漢臣之名了此一生,你們這是壞我晚節!董卓若果然倒行逆施至惡貫滿盈,自有天譴誅之,不缺我一個老朽出力——

  伯雅賢侄素知天命,或許在你心中,劉益州早已被視為匡扶漢室的中興之主了吧。不知後世修史,會如何寫我皇甫義真,呵呵呵……」

  苦笑之中,充滿悲涼,但又夾雜幾分豁達。

  李素搖頭嘆息:「既如此,我多說也無益——時間緊迫,請車騎將軍與我們同行回長安吧,我們邊走邊談。」

  皇甫嵩目前在陳倉,堅持回雒陽,中間必然途徑長安。他在拿到董卓以天子名義的召見詔書後,拖了大半個月,拖到李素快馬趕來,已經很不容易。

  兩人也不矯情,皇甫嵩就帶著親衛兵馬,李素也帶著典韋和五百騎護衛,一起沿著渭水東去。

  路上要走兩三天,李素也趁機多了解一些外部世界討董的近況,乃至和皇甫嵩交流對董卓暴行的認知。

  李素知道歷史上董卓就對太學、太廟、皇陵各處禍害,自然要跟皇甫嵩一一說起,儘量讓皇甫嵩多忌憚一些董卓,也讓皇甫嵩為了保護長安三輔、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先做點布局。

  李素的勸說效果不是很好,但潛移默化說得多了,總有一些收益。

  比如,在第二天走到郿縣的時候,李素騎馬跟皇甫嵩深入聊了「董卓熔鑄朝廷禮器為新錢」的話題,皇甫嵩便是嘆息不已,還爆料了一些他知道的消息:

  「聽說,董卓已經越過我,要求京兆尹配合他把長安這邊的陪都禮器也都熔鑄為錢,真是非人臣所當為……罷了,不如想想辦法,讓萬年公主跟你走的時候,帶走一些陪都廟庫的朝廷禮器,算是公主的陪嫁吧。只是,如何讓萬年公主去南鄭,甚至成都,還需要一些藉口。」

  皇甫嵩一說可以遷公主送陪嫁禮器,李素一下子就不困了,他立刻出謀劃策:「實不相瞞,靈思皇后薨前,曾有秘密口諭於我,說一旦她遭遇不測,且將來……廢少帝也駕崩,則萬年公主父母、親兄皆已不存於世,願請其叔撫養、將來代主婚事。

  去年我未將此口諭告知車騎將軍,皆因靈思皇后、廢少帝並未全部棄世。而如今,董卓果然倒行逆施,鴆殺廢帝。靈思皇后遺言中所附條件,均已成熟,我也知將軍忠義,才斗膽相告。」

  皇甫嵩眉頭一皺:「先太后果有此諭?」

  李素神色凜然:「我若肯假傳懿旨,多少好處都撈到了,會為了區區這點小利?車騎將軍這是寧可相信董卓得挾君矯詔,都不信我輩大漢忠良了?」

  皇甫嵩一拱手:「並無此意,既如此,任你施為便是,有人問起,我也好解釋,就說是先太后所遺懿旨。只是,先太后所言『父母兄長皆不在,則將萬年公主託付族中叔父』,這位是指……」

  李素:「當然是當今皇叔、征西將軍玄德公了!靈思皇后素知先帝所任同輩宗親之中,唯有曾任宗正的玄德公最為忠義,故而以兄嫂託孤女之禮,將獨女托於玄德公,復有何疑?」

  皇甫嵩鬆了口氣:「既如此,倒是好辦了,我已讓人將萬年公主接去長安,等我們回長安的時候,她應該也到了。到時候長安陪祀諸廟、朝廷故舊宮室,你帶萬年公主自取陪嫁禮器諸物。」

  父母兄長都死了,把孤女託付給叔叔養,叔叔將來還要操心侄女的婚事,準備嫁妝,拿點兒侄女家的東西給侄女用,這太天經地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