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牽著皇太孫祭太廟,宗廟,入奉先殿行禮。
再親至坤寧宮索羅杆前,以鮮肉谷粟敬祀神鳥烏鴉。
遂於乾清宮寫詩,作畫編入清史用以紀念,再和盛裝出席的宗親們共度頒金節。
宮中設宴,京中從四品以上文武百官皆進宮慶賀,另召五位在外公幹的心腹大臣,封疆大使,在野大儒入宮同慶。
除宮中舞姬表演的舞蹈以外,各王府也安排了女眷上台獻藝。
當然了,必須得是滿族傳統樂器和傳統舞蹈。
誰要是在頒金節上彈漢人的琴,跳漢人的舞,那純是全家活膩歪了。
時不時還有幾個八旗子弟下場比布庫,贏的漂亮,皇上看高興了另有賞賜,也偶有當場提拔成御前侍衛的,是為帝者常用的施恩手段。
宴席延續了滿人傳統,肉山酒海,大快朵頤。
滿族八大碗是標準配置,傳統的打糕、金絲糕、豆面卷子、酸湯子、晾肉、烤乳豬這幾樣關外三陵祭祀的重要祭品,等從供桌上撤下來,也會分給眾人。
這是被祖先賜福過的食物,必須一點不剩的吃掉,臨走還得打包一兜餑餑帶回家去,跟家人共慶頒金節。
眾所周知滿族喜食餑餑,其種類繁多,按製作方法,大概可以分為水煮餑餑、搓條餑餑、打糕搓條餑餑、豆面餑餑、和祭祀餑餑這幾種。
還有一種分法,那就是平民餑餑,和貴族餑餑。
平民餑餑大致有豆面餑餑、清明餑餑、高麗餅、爐酥餅、酸棗糕、金銀卷、淋漿糕、豆面剪子股、五花糕、粳米豆包、發糕、粘糕、蜂糕、盆糕、瓦壠這些。
貴族餑餑用料更為精細,製法也更複雜,像是金絲糕、芙蓉糕、太陽糕、切糕、涼糕、撒糕、打糕、菠蘿葉餑餑、蘇子葉餑餑、椴樹葉餑餑、酸餑餑、炸角子。
最有名的要屬金絲糕,是搓條餑餑的一種,在關外的時候叫做狗奶子糖蘸。
如此直白的名字,是從原材料一種名叫狗奶子的野生漿果而得名,這種小漿果長得跟枸杞子差不多,味道也很相似。
糖蘸則指得是,金絲糕製作過程中的裹糖步驟。
金絲糕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定其為關外三陵祭祀中,必不可少的祭品。
滿人入關後,改名叫薩其馬,也叫沙琪瑪,但在正式場合,它的名字仍是金絲糕。
滿族的餑餑亦講究應時,夏天粗糧細作,最有名的是蘇子葉糕,也叫蘇耗子。
冬天偏好黏食甜食,像是粘火勺,粘豆包,豆餡年糕餅等等。
今日還有一道老少皆宜,無論何時都受歡迎炸三樣,是用雞冠油、豬腰子、和聯貼,炸制而成的。
雞冠油,就是豬的橫膈膜網油,聯貼則是豬脾。
皇帝主持分食福肉,也是頒金節的一項傳統。
抬一頭純黑豬從乾清門進入,於供桌前宰殺,同時薩滿開始敬供天神。
整豬剝皮,皮面不能有一絲破損,按節解開,白水煮於鐵鍋之內,不加一絲調味,鮮血當場灌成血腸,煮熟後濃香不膩,回味綿長。
福肉和血腸象徵著吉祥,如意,是每次大型祭祀必有的儀式之一。
怎麼分,分多少,都得看皇上的心意,得皇上喜歡的往往能分到更多更好的部位,此乃皇恩浩蕩,需感激涕零。
唯有一點,那就是福肉必須當天吃完,一點不能剩。
今年更特殊,皇上親手切了一塊最漂亮的五花三層,賜給了照顧永璉的宮女。
不出一盞茶的時間,瑚圖里·南星的名字就傳遍了整個宮宴。
正所謂虱子多了不怕癢,南星謝恩後,直接表明自己最愛酸菜燉五花,今晚下值後就把這福肉燉了當夜宵。
皇上聽了絲毫沒有動怒的意思,不只開懷大笑,還問她夠不夠吃,不夠再切點。
一個宮女不值得關注,重要的是皇上態度,頗有點當年聖祖爺對奶嬤嬤孫氏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