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封后大典

  皇上今年四十有二,登基十八載,積威甚重。

  平日裡黃袍加身自然不顯,可一旦病了,被酒色浸淫多年身子,大腹便便的肚子,襯得皇上格外的猥瑣,還有那所謂的美髯,也成了鬍子拉碴。

  嬪妃們輪流侍疾下來,還能一心一意照顧皇上的,也就是剩下舒妃娘娘,和炩嬪娘娘。

  可別人不知道,進忠卻知道,舒妃對皇上確實是真愛,尤其喜歡皇上那些平仄不分,全是印章的御詩,炩嬪則是單純為了恩寵和富貴。

  誰不知道先帝五十八歲駕崩,如今皇上的年紀也算土埋半截子,又被圍房那幫宮女掏空了身體,平時侍寢只有不上不下那麼一小會兒,再不努力一把,可就真沒機會生孩子了。

  炩嬪是真快急死了,前幾年甚至動過借種生子的想法,可惜所託非人,愣是沒借上。

  這些事進忠都知道,甚至給開了方便之門,就是想等炩嬪懷上,有朝一日好捅出來給皇上來點綠顏色的刺激。

  沒想到炩嬪如此不爭氣,也只能轉念於舒妃,希望愛之深能夠恨之切吧,實在不行,還有最後一招。

  皇上這一病,就拖到了四月。

  前朝催立後的摺子堆了得有一人多高,皇上倍加思念璟瑟公主,奈何公主剛剛有孕,只能宣召額駙色布騰入京覲見,又命傅恆至張家口迎接。

  皇上跟額駙關門詳談後,便封其為貝勒,催著額駙趕緊回去照顧璟瑟。

  自孝賢皇后走後,時隔近三年,立後之事終於正式擺上了朝堂。

  朝臣們對此事的態度很明顯,一方是支持慧皇貴妃的,以高家為主,大半漢臣和少數滿臣為輔。

  上奏直書皇貴妃是潛邸老人,更是先帝親封的側福晉,育有祥瑞之胎,協理六宮多年,掌中宮箋表,於宮中四教弘宣,允合母儀於天下。

  還有一點沒說,那就是四阿哥人品貴重,前程似錦,乃是下一任大熱之選,此時不表忠心,更待何時啊。

  另一方是以怡親王府為首的宗親,堅持祖宗規矩不可破,一定要選滿洲貴女為後。

  榮貴妃祥鍾華胄,秀毓名門,育有雙生子六阿哥,七阿哥,雙生女五公主,六公主,和當朝第一對象徵祥瑞的龍鳳胎,協理六宮之時也從未出錯,不立不足以安後宮。

  高家自稱早已受先帝恩德抬旗,如何算不得滿洲貴女。

  本意是好的,沒想到踩了皇上不喜先帝的雷,一下起了反作用。

  其實在經歷過強大的富察氏過後,皇上對外戚做大一事忌憚到了骨子裡。

  高斌剛治理黃河決堤有功,沒等回京便病在任上,於情於理都要施恩。

  可誰知這是不是高家的緩兵之計,示弱之舉呢,等慧皇貴妃一上位,高家就捲土重來也未可知。

  但不得不說,抬出高氏去消耗富察氏的實力,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只是和敬公主讓額駙傳達的意思,仍是堅持不喜高氏為後,寧肯承認孝賢皇后有錯,也要為盡孝道『死不悔改』。

  於是皇上本就偏向榮貴妃的心,徹底被和敬公主壓倒了。

  不過皇貴妃已經立了這麼多年,自然不好因為立後,就將皇貴妃貶為貴妃。

  所以就有了皇后,和皇貴妃並存後宮的稀奇景。

  頒布立榮貴妃為後的聖旨很快曉諭六宮,據說怡親王聽到這個消息,在老王爺的牌位前哭的稀里嘩啦。

  舒樂心裡也是感慨萬千,轉頭就把這消息傳到了永瑞耳朵里。

  至於永瑞作何打算,那就看他們這對今生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還能讓當爹的放不下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了。

  當初如此安排,就是為了讓下一任皇帝心裡,永遠牽掛著怡親王府,而兆佳氏的格格當皇后,更是給怡親王府多一重保障。

  轉天,怡親王府的聯絡人送來了一張地契,是位於揚州城,廣陵縣的一座私家園林,名叫壽芝園。

  舒樂開始沒當回事,把這張地契跟獅子林的地契放在一起才反應過來,這壽芝園,不就是揚州個園的前身嘛!

  嘉慶二十三年,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把這園子買了去,重新翻修後種了萬竿竹海,故曰個園。

  好傢夥~獅子林有了,個園也有了,這不妥妥的少奮鬥二十年嘛,出宮以後直奔江南養老,多猶豫一會兒,都是對這倆園子的不尊重。

  進忠很小就進了宮,對宮外的一切都僅限於休沐時,出去過的那幾次所看到的,他不明白為什麼舒樂對著兩張地契高興的嗷嗷叫。

  因為在他眼裡,紫禁城的紅牆黛瓦,金碧輝煌 ,就是這世間最好的宅子了,再不濟也得是圓明園那樣的亭台水榭。

  絲毫沒想到,外頭的園子,也有比圓明園更加精緻的,並且那就是他以後的家。

  皇上封后大典這天,也可以說是二婚這一天,那可給進忠累壞了。

  詔告天下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首先得在天安門舉行金鳳頒詔儀式。

  將詔書安設於太和殿內黃案上,皇帝親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行禮,也就是三拜九叩。

  大學士奉詔至太和殿檐下,授禮部堂官。

  禮部尚書一大早飯都沒吃就在這等著呢,而且得是跪受,不能站著接。

  用一個雲朵狀金燦燦的木盤簡稱雲盤,捧著這詔書在鑾儀衛的黃蓋下,放進龍亭里。

  龍亭就是一個紅色的小轎子,轎頂上有個金色的龍形木雕,相當於這詔書的專門座駕。

  然後禮部尚書從太和殿出發,一路上百官相隨,大家狂奔兩公里把詔書送到天安門。

  送到了還不能走,禮部尚書得帶著這些人再往外走,咵嚓~跪到外金水橋底下,聽上邊的奉詔官把這詔書大聲念一遍。

  這時候天安門外頭,一般都會聚集很多的老百姓看熱鬧,前邊是座橋,橋底下有水,身後有人嘮嗑,城樓上頭還有奏樂的,你說這能聽見個啥呀。

  什麼時候三拜九叩,全靠奉詔官旁邊的小太監給打手勢,要是再趕上禮部尚書老花眼看不清,帶著大臣們跪錯了,哎呦喂,那可是掉腦袋的大事兒。

  詔書讀完,奉詔官得把這詔書捲起來,塞到一個金鳳凰造型的木雕嘴裡,栓上彩繩,從天安門正中間那大門用繩子慢慢放下來。

  咱就是說,萬一繩子沒繫緊,詔書半路掉地上了,咵嚓~又是掉腦袋的大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