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大閱兵(上)

  朱允炆心情不好,直接導致了連續幾天整個皇城都仿佛被厚厚的陰雲遮蓋住一般。

  尤其是當祭孔大典結束之後,朱允炆在後宮裡,這個臉就沒有笑過。

  生氣歸生氣、憋屈歸憋屈,但朱允炆還是傳了口諭,讓戶部出銀子,給京官一律加了一個月的俸,朱允炆不能讓外人知道自己生氣。

  鐵鉉來過一趟,新軍也操訓了一年半多,這次國慶,挑了一萬多最拔尖的要參加國慶閱兵,這也是朱允炆打算亮出來給幾個入京的親王長長眼,秀一下肌肉。

  等閱兵結束後,新軍就會有一部分拔營往九邊,遼東、甘肅的軍隊會先撤回來,在朱允炆的計劃中,大明九邊已及漠南、山東兩衛的軍隊會在後面五年內陸續參照新軍的方式重新訓練。

  在這個過程中,軍中歲數大的會被裁汰,兵部在全國陸續招募新兵補充,年齡紅線會持續降低,現在的頂格線是四十,五年內計劃逐漸壓低到三十五歲,但這就是涉及到兵源的補充,所謂好男不當兵嘛。

  國泰民安的時候又不能拉壯丁,百姓對於參軍的熱情也不高,只有那些遭了災、沒有產業的無產階級才願意從軍,或者是一些地主家裡的佃戶、世家的下人僕從逃出來的,無路可走才選擇從軍,想要順利推動募兵,軍餉就要再提高。

  現在的大明軍隊系統中,以西南山地軍和閔浙水師的年俸最高,為二十兩銀子,九邊、京營、遼東、甘肅、雲南其次是十兩,漠南衛、山東衛因為有軍田代糧餉,倒是不用支付,即使如此,大明軍隊一年的開支就占到了將近八百萬兩,達到國庫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以洪武三十年戶部收計為例,大明實物稅占到了國庫收入的八成以上,計糧三千六百萬石左右,布帛六十餘萬匹、茶鹽水銀硃砂諸物若干。

  而建文元年戶部的收入,因為沿海多地開了鹽市,稅銀也僅為四百六十萬兩左右,加上遼東邊市、遼東織造局、江南織造局的貿易收入,銀子的稅入仍不過在一千萬兩左右。

  是歲國庫總收入折算銀錢的話為三千八百九十萬兩,比重仍不過才僅僅三成不到而已。

  所以軍費開支這一項,洪武朝一般是以糧食代銀,走水路調江南的儲糧至遼東、廣西,只有甘肅、關西七衛這些地方的駐軍發實銀或寶鈔。

  朱允炆登基之後,大明寶鈔被停印並禁止流通使用,民間寶鈔由各地官府回收,一兩面值的寶鈔換半兩紋銀或一石糧食的比例。

  主要是這年頭紙質鈔票的質量太差,偽造簡單,太容易引發通貨膨脹,事實上等到永樂之後,大明寶鈔的購買力連洪武時期的五分之一都不到,老百姓都不認這個玩意了。

  軍費既然都發糧食代替,那民間農戶哪裡還願意從軍入伍,地里刨食不比戰場上要安全的多,所以如何增加國庫的現銀收入成了眼下的重中之重。

  出售皇產設辦皇商是朱允炆的第一步,每年皇產產出幾百萬石糧食,加上各地藩王每逢過節送上的禮物,他朱允炆的內帑根本用不到那麼多錢,太祖生前就是節約慣了,你見過有時候忙起來,幾個饅頭一疊鹹菜就對付的皇帝嗎?

  朱元璋就這麼一主,所以朱允炆一登基,家底子就厚實的不得了,後宮裡目前也就馬恩慧一個女人,朱文奎一個孩子,朱允炆自身也不是窮奢極欲的人,除了逢年過節弄桌豐盛的,說整個四五十道菜也就頂天了,平日了也就是八菜兩湯兩個甜點,尚膳局主管太監每天試吃的菜都比朱允炆要多。

  自己堂堂一個皇帝,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朱允炆雖然沒有具體的核算過,但料想自己內帑里現在,三五千萬兩總還是有的,有時候朱允炆都會很惡趣味的想,那些穿越成崇禎的前輩,會不會很羨慕自己這麼有錢。

  把皇產賣了,拿錢弄個商會,到不是朱允炆想要斂財,他要是想斂財就不會給宗親七成的分潤了,有了皇產,那些藩王拿了錢,老老實實做生意享福去正好,別老惦記著擁兵自重,當個獨立國王。

  至於為什麼朱允炆還要留下三成,那就是為了日後自己孩子考慮的了。

  自己將來再不濟應該也不會就朱文奎這一個「親生」兒子,等有了幾個孩子,除了一個太子,其他的咋辦,不能封藩,那總得留點遺產不是。

  有時候想想,朱允炆也覺得自己這樣太不公平,幾個孩子一個好傢夥當了皇帝,其他的只能當個富家翁,這一碗水也端的也太斜了。

  但是沒辦法,國家的長治久安有時候就需要狠點心,他今天一碗水端平了自家的事,那天下老百姓以後就遭殃了。

  等將來皇商整起來,該收的稅朱允炆可不會跟這些宗親客氣,甚至包括自己那三成,朱允炆也會帶頭交稅,這筆現銀的用處,就是在國庫走一圈直接到總後勤部留作軍費。

  至於鼓勵資本流通的事,還得在等等,海禁要開、草原要平,外部的敵人不搞定,只靠著國內老百姓之間那些生活化商品的流通,起不到多大的刺激作用。

  宋朝雖然打仗不咋地,但做生意倒是一把好手,福建浙江廣東三省的海運貿易發達,通商整個東南亞,那可是一船一船的真金白銀,說句誅心的話,宋朝一年送給金人的貢銀、絲綢都夠大明現在一年的實銀稅收了!

  歲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犒軍銀三百萬兩!

  真別笑話韃子,就割地賠款這件事上,有宋一朝把咱們漢人的骨氣丟的差不多了。只能說韃子賠的更大方,犯大清者,雖遠必賠嘛。

  要不是朱元璋的大明振作了一下漢人的民族自尊,不是朱棣永樂年的萬國來朝,真讓蒙古、女真輪流在咱們的神州大地稱王做霸,自南宋至後世這將近一千年的功夫,漢人骨子裡的榮耀印記估計就磨滅的差不多了。

  建文二年正月初四,國慶。

  朱允炆這一天起了一大早,甚至換上了自己平日裡最不喜歡的袞服,隨後至奉天殿受賀,今日閱兵,除了朱允炆之外,親王中朱棣、朱植、朱楩、朱橞、朱柏、朱橚都到了。

  五軍都督府在京的武勛以及三閣、解縉、楊士奇、六部尚書左右侍郎都是今日閱兵來觀禮的。

  「臣等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群臣大禮參拜後,朱允炆落座,「平身吧。」

  雙喜站出來,捧著名冊開始挨個點名,核算無誤後沖朱允炆說道,「陛下,都齊了。」

  朱允炆點頭起身,「移駕。」

  建文朝第一次大閱兵,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大明國防軍,終於踏上了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