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大明帝國的第一塊基石

  建文十一年的國慶顯得格外熱鬧和喜慶,通政司連著幾天加刊了無數的報導發行地方,算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天同慶。

  白天的時候,朱允炆在華蓋殿為各省前來的軍政主官、在京內閣閣臣和各部尚書頒授勳章,只不過這次大範圍的授勳,授予的並不是文武等階勳章,而是紀念性質的『一五紀念獎章』,用以紀念表彰所有受勛者在一五計劃中的突出貢獻。

  而等到國慶結束之後,也就意味著大明正式進入『二五時間』,各省的軍政主官便開始陸續離京。

  同時離京的還有最新任命的漠庭三都戶主官,分別是原西南山地軍百戶、死守咸子關的忠毅伯劉錚,自打第一次征刀甘孟戰役後,後者便被留在京營,這些年雖然沒有如馬大軍那般耀眼,但也算是一步一個腳印穩定提拔,直到官抵正二品加授龍虎將軍銜,京軍大營某師指揮使。

  另兩位則是五軍府推薦的襲長興侯爵耿炳文嫡幼子耿瑄,內閣推舉的吏部右侍郎楊榮。

  新一屆的三部都護便算是這麼定了下來。

  至於上一屆的三人,朱高煦正隨楚王朱楨征察合台,宋晟病故,徐玉和還差兩載春秋就要到線,中樞也沒有合適的位置空缺給他,後者也乾脆,索性直接向朱允炆遞了辭呈,回鄉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去了。

  而在浩浩蕩蕩的離京人潮中,雲南的隊伍中多了十幾名英氣沖天的悍將武卒。

  在南京冷藏近兩年的馬大軍,終於得以離開這裡了。

  雖然雲南都指揮使的職銜沒有被恢復,但皇帝卻封了馬大軍一個更高的軍事職銜。

  西軍都督府右都督。

  從這一刻始,馬大軍就算是位列一品了。

  「此番你回歸西南,便是要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會戰,因為朕覺得,在那片土地上,所謂的北德里蘇丹的榮光不應該再繼續存留下去了。」

  這一次馬大軍去西南,第一任務不再是掠奪,而是滅國!

  所以在這第三次征印度之戰,朝廷給予支持的力度也是最大的。

  自長江口、福州港源源不斷的軍事物資、後勤物資揚帆南下,向著交趾開始進行輸送,同一時間,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省的都司轄下的省府軍也開始動員,除了雲南的十萬正規軍之外,計劃再動員十萬人進攻印度。

  除了大明本身的軍事力量投入之外,西南六國朱允炆也都寫了手諭,要求六國此番組織一支人數更甚早先兩次數量的聯軍,最少不能低於三十萬人。

  合軍五十萬,一戰滅德里!

  「這場仗,怎麼會打那麼大?」

  剛開始的時候,聽說皇帝要發動一次規模如此弘大的滅國戰,朱棣是嚇了一跳的。

  「西北還在打仗,西南的規模又如此大,兩地同時用兵,壓力太大了些。」

  在這一點上,夏元吉本身的預算是多批兩千萬出來,現在到好,翻了一倍有餘。

  「就是因為西北在打仗,所以朕才決定讓西南打一次大的。」

  叔侄二人在總參府的大廳內守著巨大的沙盤來回走動,幾十名參謀官跟在身後,手裡拿捏著無數的小旗、軍隊模型,隨著朱允炆、朱棣兩人的話,不時在沙盤上插放更換。

  「六叔之前送來的軍報,斥候已經開始探查到帖木兒汗國游騎的蹤跡了,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撞上交手,帖木兒汗國不可能坐看咱們吃下察合台後,西征直接威脅到撒馬爾罕的。」

  眼神自天山山脈南移,過烏斯藏到印度,朱允炆的手指點在德里處,而後又北移。

  「這裡叫什麼名字?」

  「開伯爾山口、興都庫什山。」

  一名熟稔西南地理的參謀一張嘴,朱棣就明白了朱允炆的打算。

  「陛下是想,大軍攻入德里後,轉道北上,沿興都庫什山北上喀布爾,然後與老六的西北軍會合,一口吃下撒馬爾罕?」

  這實在是太恐怖了,皇帝的胃口那麼大?

  朱允炆沒有正面回應朱棣的問題,而是說道。

  「朕前些日子恰好收集翻看了一些蒙古史,這條路是當年鐵木真追擊穆罕默德五世之子扎蘭達時走過的,另外馬大軍向總參匯報西南見聞時不也說過,十幾年前,帖木兒那個跛子跟北德里蘇丹國也打過一次,當時帖木兒的軍隊也走的這條路,一路攻到德里,幾乎全殲了德里蘇丹國的聯軍。

  足可見,這條路是一條多麼重要的軍事要道,咱們得把這條南絲綢之路攥在手裡啊,將來北上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們需要攥住戰爭的主動權。」

  北德里蘇丹國雖然是突厥裔軍事貴族後代成立的,跟帖木兒是本家,但人都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北德里蘇丹王國踩在數千萬印度勞奴的腦袋上,突然就覺得自己那麼牛沒必要聽別人指揮啊,也就不打算繼續給帖木兒面子了。

  嗯,結果被跛狼虐的老慘了,繼位的蘇丹馬赫穆德第一件事就是跪在帖木兒的腳下搖尾巴。

  「德里所在的恆河平原是好地方啊,這片土地往南延伸到巴赫曼尼及南印度,生活著數千萬計人口,有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人力,也是一個巨大的糧倉,咱們想要幾百甚至永久性的占據這片土地,必須要掌握這條軍事要道,以此來遏制將來帖木兒汗國的外部威脅。

  所以朕這次才決意掀起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征西南戰役,覆滅北德里蘇丹國之後,即使一時半會滅不掉南印度上那些零星散碎的國家,起碼也要實現對北印度及恆河平原的絕對控制。」

  國內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二五計劃也開始邁步了,朱允炆心中的外殖民政策也到了該落子的時機。

  環顧整個大明的周遭,還有比印度更適合殖民的領土嗎?

  這可是約翰牛帝國的基石啊。

  從北德里蘇丹王國到莫臥兒、再到日不落,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上千年習慣了做韭菜,他們不會反抗,不愛造反,甘之如飴的當乖寶寶,做農奴,偏生,又距離大明如此的近。

  簡直就是天賜大明的禮物。

  參考東印度公司的報告,印度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產資料,超過八成幾乎都通過海運輸送回了約翰牛本土,使得約翰牛本土可以放開手腳全力發展工業革命,建造工廠、發展軍工和金融業。

  本土的百姓甚至不需要付出多少嚴苛的勞動,就能處在極低生活成本的寬鬆環境中。

  隨著本土脫產者數量的增多和生活環境的逐漸寬鬆,自然而然引申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更重要的一點,便是使得教育的進步,因為越來越多的本土國民可以安然舒適的在國內接受教育,這些孩子在明亮教室內讀書學習的背後,是無數印度農奴的血汗,而這些孩子學成之後就會投入到科研之中,發明出更多、更有威力的殺傷力武器,繼續盤剝鎮壓海外那無數的殖民地。

  這便是『良』性循環了。

  大明的二五計劃主題是什麼?

  首先幫助大明百姓實現溫飽,西北、西南地區不再出現餓死人的情況,東部沿海地區和直隸地區的百姓的生活質量要提高。

  除了國內想辦法以外,掠奪和外殖民是最快速的捷徑。

  甚至,外殖民一年的成效,遠超國內三年的埋頭發展和積累。

  這就是朱允炆的政治目的,而實現這一目的的唯一辦法,就是發動戰爭!

  並且,是大規模的戰爭。

  靠著往前那般小規模的小打小鬧,擄掠勞工的行為已經是不行了,朱允炆必須要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滅國戰,一戰覆滅掉那片土地上所有的原統治階級,扶持新的代言人。

  「朕不會指揮打仗,朕只負責制定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就要辛苦四叔了。」

  叔侄二人分工明確,朱允炆這個皇帝負責大方向的把控和指路,朱棣就負責制定具體計劃,而馬大軍,就是計劃的落實者。

  「想要實現陛下的目標,那麼這場仗看來是真的非打不可,而且還要速戰速決。」

  朱棣沉吟著:「一旦拖到曠日持久,每年居高不下的財政軍事預算就會對國內的建設壓力加大許多。」

  君臣二人達成了一致,很快,一份加有兩人大印的詔令、軍令抵送內閣和西南。

  而朱允炆簽署的這項諭令,成為了大明建立『大帝國體系』的第一座里程碑。

  標誌著大明對外殖民的第一步,在建文十一年正式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