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生的朱允炆

  穿越,總是一件另人心神嚮往的新奇旅程。

  尤其是從鋼鐵森林的現代,回到只能從史書字裡行間中才能窺探到一絲一毫的紛爭大世,這種獵奇,倒是一時間沖淡了朱允炆心中的鄉愁。

  這時候的朱允炆感覺很奇特,這種感覺不似那種人之將死時對世界有不舍、遺憾、眷戀等心情,就好像自己還在原時空工作,突然領導交代了一個差事,小朱你去非洲出趟差吧,然後到地方讓土著給扣了下來,非得拉著朱允炆在那當個皇上一般。

  很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是回不去罷了。

  但是當晚上吃飯時,府里奶媽抱著一個小子,小不點一落地撒了歡跑到跟前,抱著朱允炆大腿喊著「爹」的時候,朱允炆竟然會有種開心的感覺?

  朱允炆明知道這孩子肯定不是自己親生的,但偏偏就是自己親生的!

  你說彆扭不?

  自己穿越過來,接過的,不僅僅是這具身體,還有這具身體的一切,朱允炆的家人、責任、使命,在這一刻,朱允炆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因為穿越而改變,自己還是一個丈夫,也還是一個父親!

  該有的責任,不會因為身份的轉變,時空的變幻而消失,相反在這一刻,朱允炆覺得這份責任更重了。

  因為,朱允炆實在不忍看著眼前的「妻子」和「兒子」在幾年後,自焚於宮殿之中。

  「今天你怎麼了?一整天魂不守舍的。」

  馬恩慧給朱允炆添了新茶,「吃完飯早點歇著,今兒這奏本就先別批了,齊大人不是回來了嗎?讓他先過來看看,有什麼當緊的摘出來便是。」

  朱允炆不知該如何消受這份美人心,只好溫言一笑,「不妨事,只是母親那裡,倒是勞你多去幾趟,這幾天我可能不太能抽出時間去問安了。」

  馬恩慧點點頭,這幾年朱允炆生母呂氏身體江河日下,就在府里建了一個禪堂,整日誦經念佛,朱允炆暈過去之後,聽說一直忙著抄佛經給朱允炆祈福,聽說朱允炆醒轉,來到看了一眼便匆匆回去了,說是要繼續她的抄經文大業,保佑朱允炆能夠一直健康下去。

  「今兒宮裡來了個公公,找到兩位太醫問了你的身體。」

  馬恩慧輕聲細語的,「還帶了話,說這幾天你先養養身子,皇上那不急著去,等過幾日身子舒服了,在進宮去問安。」

  朱允炆看看她,這個妻子是自己那個傳奇的爺爺親自給自己挑選的,稱其賢惠如自己的奶奶孝慈皇后,單說這說話,便是妥妥的一個合格的秘書,語氣不急不緩,且說出來的話,沒有哪怕一句廢話。

  適可而止的關心,多了就是干涉,少了便是涼薄。自己病癒,遣人去宮裡報信,爺爺的態度如何也都通過一兩句話表達的明明白白。

  娶妻娶賢,納妾納色。

  此誠乃古之良言。

  「家裡上下有你把持著,我放心。」朱允炆放下碗筷,「我先去詹事府了,你慢慢吃,早點休息吧。」

  馬恩慧站起身送了一下,臨別時臉紅了一下,悄麼聲的問道,「你晚上回來還是留在詹事府。」

  朱允炆心裡那個彆扭啊,可不是麼?你說眼前這個媳婦自己是碰還不碰?碰了的話,咋有種自己給自己帶綠帽子的感覺呢?

  「最近事情挺多的,委屈你幾天吧。」朱允炆輕輕抱了一下後者,「我這幾天可能都得留在詹事府,國事繁雜,家裡你多操持。」

  枕邊人還是先保持距離的好,不然自己但凡有一點異常,肯定是馬上露餡,自己今天攏共沒有說十句話,這才矇混過關,真要朝夕相處,尤其是同枕而眠那指定露餡。

  一言以蔽之,誰知道原身體這個主有啥閨房情趣?

  本來,以朱允炆的身份應該住在皇宮內的東宮,辦公在文華殿,但是朱標死了之後,生母呂氏睹物思人,身體便日漸不堪,非要搬到宮外來住,朱元璋便在東安門外挑了近處,建了一座太孫淺邸,平日裡,朱允炆更多的時候便在淺邸辦公,實在公務繁重之時,便入宮,召詹事府諸臣理政於文華殿。

  朱允炆自東安門入了皇城,轉西南走不了幾步便是詹事府,若是去文華殿,便要沿著詹事府西側的御道,往北過承天門和午門,進入宮城,文華殿因是儲君理政居住之處,又在舉行朝會的奉天殿東側,故稱太子居所為東宮。

  所以,詹事府編制歸屬東宮,詹事府的官員也是為儲君服務的,但辦公地點並不在東宮,而是在皇城與皇宮之間的這個區域,也就是所謂的中央辦公區。

  像六部一府、五軍都督府、錦衣衛等比較耳熟能詳的中央官署都在這個區域辦公。

  進了詹事府,有當值的官員慌忙見禮,朱允炆關心一句,「諸位都用過晚膳了嗎?」

  「回太孫殿下,尚未呢。」

  朱允炆一扭頭,沖身後跟隨的小太監吩咐道,「去尚膳局催一下。」

  「是。」

  小太監抬腿要走,又被朱允炆喊住,「天氣熱了,讓尚膳局熬點綠豆湯一併送來,在差人抬幾個冰鑒過來。」

  「是。」

  「謝太孫殿下。」

  一眾官員躬身行禮,領頭一人問道,「殿下此時過來,可是有所吩咐?」

  朱允炆啞口,他就是來借宿的,有個屁吩咐,再說你們一個我都不認識,開口不就露餡了?

  「沒事。」

  朱允炆想了想,有了主意,「只是近來看到齊泰侍郎關於衛所的奏本,對於皇爺爺設辦衛所之事本宮還理解不深,想及諸位都是翰林學士,博古通今,特來請教,請諸位各就衛所設辦一事,一書所感,本宮明日要看。」

  想認識這些官員太簡單了,裝一回考官便是,布下考題,你們挨個交卷,點誰名誰過來,朱允炆這見面不忘的本事那可是經過十幾年捶打的。

  「謹遵太孫殿下命。」

  眾官員再拜。

  「嗯。」

  朱允炆應了一聲,「本宮隨便走走,消消食,諸位各自去忙吧。」

  朱元璋勤政,經常在晚上批閱奏章時召見大臣,中央各官衙就養成了值班的習慣,二十四小時總有留值的官員,方便朱元璋召見詳問。

  詹事府隸屬東宮,一年到頭都不會被朱元璋想起來一次,但是隨著朱元璋身體日漸不堪,批覆國事的權利移交到朱允炆手裡之後,詹事府就忙了起來,五府六部的奏本都送進了詹事府,詹事府儼然搖身一變成了小奉天殿,裡面負責整理奏章的錄事、舍人也全由翰林學士來擔任,編制一再擴充提拔,便是小小的錄事,都成了七品的官。

  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順勢裁了中書省,有明一朝再也沒有了丞相,但在這個節骨眼,明朝還沒有推出後世耳熟能詳的內閣機構,天下之事,事無巨細全部由皇帝聖心獨裁,朱元璋那個累啊。

  就從翰林學士中挑選優秀的學子幫自己看奏章,這批翰林學子也就是明朝內閣的雛形,但由於他們沒有批覆權,身份上更像是朱元璋的秘書班子。

  所以級別上僅僅只有六品七品,位卑權微。朱元璋一病,這個秘書班子就跑到了詹事府辦公,因為奏章轉到了詹事府不是。

  凡涉及到五府六部、賑災、兵事、邊境、親王的奏本,詹事府會摘出來,一早送到文華殿,或者宮外朱允炆的淺邸,一些地方的小事,就打發回各部、兩京一十三省布政使司自行處理。

  其實地方上的小事不至於專門寫奏本送到中樞,明初地方政治機構是極其完善的,只是這天底下總有那麼一群人,他閒的蛋疼!

  沒事報個祥瑞,寫個趣事,或者哪地又出了貞婦孝子,都得寫奏本往中樞報。

  更遑論朱元璋一病,問安的奏本更是像雪花一樣,飄進南京城。

  一百個奏本裡面,最後能到朱允炆案前的,也就十幾個。

  國事紛雜,詹事府的錄事就分成了白夜班,二十四小時看奏章,分門別類,自然在這詹事府裡面就有了不少供人休息的廂房,很簡陋,但將就一宿倒也方便。

  朱允炆隨便挑了一間,倒上茶水時笑了起來,沒想到自己來到明朝的第一天,就這麼對付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