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是時候推出內閣了

  武勛集團的退讓使得朱允炆的軍制改革變得一帆風順,在朱允炆的授意下,總參謀府和總後勤部很快掛牌,當然,架子雖然搭了起來,卻只填充的了幾個吏目負責打掃衛生,正兒八經的大員一個也沒任命。

  朱允炆的計劃里,近幾年也沒打算用兵,等什麼時候京營新軍練好,到時候就是著手削藩,國內的糟爛事處理完才是大明戰爭機器發動的時候。

  軍改有條不紊的進行,朱允炆便又閒了下來,他比不上太祖皇帝,太祖能勤政到不可思議的一日三朝,除早朝外,還有午朝、晚朝。他便是連一日一朝都懶得參加。

  大明的朝會從來沒有正事,太祖之所以忙的廢寢忘食,是因為他自己恨不得鬍子眉毛一把抓,連哪個縣鄉出點芝麻綠豆大的事,他都要親自過問。以至各部有司皆為朽木擺設。

  在太祖眼裡,所有的官都是混蛋,是搜刮民脂民膏的禽獸,他們理政都恨不得喝乾百姓的血。

  諸葛亮就是活活累死的,這一點,太祖算是像先賢看齊了。

  在大的國家,也不可能天天發生需要皇帝親自裁斷的大事,真到那個時候,那這個國家還不該亡?

  朱允炆只在熱孝結束之後上過一次朝會,結果就親眼目睹了大明朝會是個什麼德行。

  正事幾乎一件沒有,有也都是一些芝麻綠豆之事,地方就可以處理,卻偏偏一路推諉到中樞,簡直荒謬至極!朱允炆氣的,「既不思君事,何以食君祿,黜其官,杖三十,勞役三年。」

  大部分還是六科給事中像瘋狗一樣到處攀咬,要麼說哪省的布政使貪污、要麼說吏部有人受賄。

  剛開始朱允炆還很興奮,自己一上任就有貪官送人頭?好啊,前輩子自己沒機會在紀委體驗一把,這輩子正好過過癮。結果一查起來,全屬憑空捏造。

  這下可把朱允炆氣的夠嗆,結果他還沒訓斥一句,那邊十幾句話等著他。

  「臣等身負彈劾之權,豈敢一日懈怠,民間風言雖是無根浮萍,但所謂無風不起浪,既有風言理應徹查,如若確有此事而陛下不察,則失天下民心。」

  好傢夥,明明是憑空污衊,這群人倒是還有理了。

  朱允炆恨得牙根痒痒,卻偏偏拿這群人一點轍沒有,太祖給了這群貨「聞風彈劾」之權,他朱允炆現在還沒那個本事收回來。

  老子惹不起總能躲得起吧。

  於是乎,朱允炆連夜擬定一份聖旨,於朝會時扔了出去。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承運以來,日批夜覽,不敢怠慢國事,然朕之才能,不及太祖萬一,深知江山社稷之重,唯恐有所差池,以致無顏面見祖宗,幸有百官輔佐,新朝以來,朝局穩定,皆眾卿之功績,朕及冠之年,才疏學淺,盼以賢臣為師,學治國之策。

  朕素聞戶部尚書郁新、刑部尚書暴昭、翰林侍講方孝孺,皆才高八斗之治世能臣,朝野欽服,今敕爾等為大學士,入宮輔政,皇子年幼東宮未立,爾等暫理事於文華殿,中樞、十三省一應奏事,皆由通政司交付文華殿,由三位大學士先行批註,在呈御前,如此,朕也可從中學得治國之道,加印後,復還通政司明發中樞、十三省。」

  你們不是愛嗶嗶嗎,老子把內閣整出來,這下你們就不用賣嘴了,什麼事寫奏本交上來,內閣來辦。

  皇帝老子,這是一口氣任命了三個丞相?

  百官們面面相覷,頓時議論紛紛。

  而被朱允炆點名的三人則以激動地滿面紅光,山呼謝恩。

  位列極品,這才是真正的位列極品啊!

  雖然皇帝沒有明授丞相之稱謂,但入宮輔政,理事於文華殿,天下一應奏事代君批註,附署詔令,前朝權相胡惟庸也莫過於此了。這是雖無宰輔之名,卻行宰輔之事啊。

  朱允炆等內監宣讀完聖旨,開口道,「日後朝會改為每月初一,正月則順延至初八舉行,諸位愛卿也不必日日披霜帶露,飽受饑寒之苦,眾卿待辰正之後,赴署衙辦公即可。」

  辰正也就是早上八點,一般到下午四點左右下班,八小時工作制,倒也理想。

  要是開朝會就受了罪,凌晨三點到下午四五點,就得十幾個小時工作量,比起後世995不遑多讓。

  眾大臣只好勉為其難的謝過恩,大傢伙心裡很不開心啊,以前天天能看見皇帝,這下倒好,一個月才能見一次,不知道多少天天一上朝就憋著找朱允炆麻煩,恨不得把朱允炆懟死好換來一頓廷杖的清流,頓覺少了一條快速揚名天下的捷徑啊。

  甭管皇帝對與錯,只要懟皇帝那就是諍臣,懟對了,那就成了名臣,懟錯了也不要緊,你想啊,就是因為朝中有那麼多的諍臣在,皇帝才不敢草率施政,不然早成昏君啦。

  橫豎他們都有理。

  「罷朝,三位閣臣暫留。」

  趕走一大批居心叵測的蒼蠅,朱允炆頓感輕鬆許多,熱情的招呼著賜座看茶。

  「日後,三位閣臣便移文華殿辦公,每日辰正之後,于謹身殿候朕即可。」

  「臣等領聖命。」

  三人躬身領命,郁新又問道,「內閣初立,臣等請陛下教誨。」

  別看剛才聖旨上說的好聽,什麼及冠之年才疏學淺,還要以賢臣為師,老朱家最虛偽了,說這麼一大堆不過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彰顯自己求賢如渴不恥下問而已。他們仨要真拿自己當輔政大臣,乾綱獨斷,胡惟庸就是最好的下場,到時候死則死矣,在落個權臣擅政的罵名可就遺臭萬年了。

  朱允炆滿意的點點頭,看來這三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沒有膨脹。

  「中樞三品並以上大員任命、地方四品並以上任命,著吏部二人赴察,報與朕覽。

  國庫收入、支出,戶部與地方核算後,報與朕覽。

  賑災、工事著戶部、工部、地方合議後,報與朕覽。

  涉及軍政,移交五軍都督府,不可耽擱。

  邊疆戰事、宗族親王速交於朕,不可耽擱。

  一應事宜,無論繁簡,務要當日完畢復還通政司,不可過夜,朕自詹事府挑選三十名侍政錄事,皆以有數年閱政經驗,交予汝等,隨扈文華殿,卿等每批註一份奏摺,交人送於朕覽,朕加印,復還通政司。

  如有棘手不決之事,每日謹身殿小朝會,卿等與朕共議。「

  這個皇帝,一點不像二十歲的年輕人!

  人事、財政、軍權,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三點皇帝都攥在手裡,放出去的權利沒有這三點的支撐,都是無根浮萍,有與沒有都在皇帝一念之間。

  皇帝行事,真的是老道毒辣。

  要麼說人家是天子,咱們只能做臣子呢,看看人家二十歲,就已經知道什麼是抓大放小的同時,還能給自己留下一個聖人垂拱的好名聲。

  所謂內閣,不過是給皇帝處理一堆繁瑣小事,累死累活卻一丁點實際好處沒有。

  無非在外人看來,頂著一個位極人臣的頭銜罷了。

  當然,虛榮也是能享受到的,甭管怎麼說,日後三人也能享受一下群臣避道、禮絕百僚的特權。

  三人伏地領旨,「臣等謹遵聖命,吾皇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