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學習教學生涯中,哪個階段的老師最累?
有說是幼兒班的,因為幼兒班的孩子不懂事,需要老師耐心的哄著。
有說是小學的,因為小學的孩子好動,又是知識的啟蒙階段。
有說是初中的,因為初中生正處於叛逆期,所以不好管教。
有說是高中的,因為高中即將面臨高考的壓力,學業最重、老師壓力也最大。
但是!陳遠要說,你們在我面前,全都給我往後站!
他現在正在教導一群不懂事、好動、知識完全空白、連說話都說不利索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少年兒童!
陳遠整整花費了二十天時間,終於讓班級的平均識字率達到十五個了!
當然,這其中雲瑤自己一個人就認識快二百個字了!
讓陳遠沒想到的是,二蛋這傢伙竟然也挺聰明的,他已經認識五十三個字了!
這二十天來,陳遠每天上午教識字和數數,沒錯數一二三四五這種。
他發現四十三名同學中,有超過一半的同學不能從一數到十!
上午的時候,基本只有四十三名學生,偶爾會來一兩名族人。
下午的時候陳遠則講一些自然基礎知識,這時候通常最少也有三四十名族人,跑來聽陳遠講課。
有的時候,長老們沒事兒也都會過來聽聽。
這些下午的旁聽生中,老姐陳霜則是最積極的,幾乎每個下午都按時按點兒的過來。
其實他講的東西都很簡單,比如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天冷穿棉襖之類的常識。
但是原始人對於這些常識,往往才是最好奇的,他們還處於對自然的探究時期。
原始人的學前知識儲備簡直是一片空白,這樣教學進度極為緩慢。
陳遠估計,三年的時間未必能講完他編寫的那二十幾頁的課本。
到寒假前的最後一天,陳遠被迫宣布,從明年起,他將和雲瑤共同教授大家識字。
具體步驟就是他把識字多、識字快的孩子先教會,然後再由雲瑤在課餘時間把她自己所學知識再轉教給孩子們。
工作是枯燥無味的,課程結束後,還有其他的工作要處理。
比如步人甲的製作,樊明長老已經研製出了兜頭的拼接方式,在陳遠的建議下,兜頭算是已經完善。
按照這個進度,二月份就能將一整套步人甲製作出來。
吃吃喝喝、溜貓逗狗,烏托邦式理想國的生活陳遠也想過。
但是為了陳天部,也為了自己以後能夠在這個混沌的時代過的更好,他還要堅持工作。
「工作使我快樂!工作使我年輕!」陳遠給自己打氣。
學校因為溫度的突然下降,小學提前了三天放假。
這時候已經是華夏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了。
還有三天就是除夕夜,除夕這個詞兒陳天部還沒有誕生。
教孩子教到快崩潰的陳遠,也懶得再讓雞無命或者其他妖獸假扮一下年獸,然後被大家打一頓。
他直接頒布族長令,以後每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定為除夕!
根本沒有為什麼,反正族長就是這麼決定的。
所有族人都非常開心,因為這一天開始,所有族人都要放假五天。
當然原本鼎外空間的族人也是放假的狀態,只有鼎內空間的部分工匠還在辛勤的勞作。
陳遠頒布完命令,便繼續趴在桌子上寫寫畫畫。
他在畫新城的圖紙,在搞建設規劃。
→
一個學歷史的,讓他畫圖紙也是難為他了。
畫了一整天,怎麼看怎麼像素描。
不過也算勉強能夠看的明白,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了。
四四方方的新城坐落在紙上,而新城的周圍則是一圈十米寬的護城河。
護城河會引入主寨旁邊的那條河水,河水從西南方向流入,東北方向流出,最後注入河流下游。
需要改道的河段只有兩公里多一些,工程量並不算大。
而為了綜合考慮到安全和便捷性,陳遠決定設置兩處城門。
新城只有東西兩個城門,城門內凹進一個半圓形的瓮城。
這是陳遠給新城安全性上,又增加的一道保障。
新城分為南北兩個主要區域,四面城牆裡面先是一條十米寬的道路,然後再往裡才會開始建設各類建築。
東西兩個城門之間,由一條寬度十米的主路連接方便通行。
在古代的軍事城堡中,很少有城門之間,有直道相連的情況。
城門附近通常都是七拐八拐的小巷。
因為在敵軍攻入城中的時候,雜亂的街道會給敵軍造成困擾,方便城中守軍打巷戰。
陳遠在設計新城時,放棄了這種打算。
因為妖族一旦進城,城內的房屋根本起不到阻攔敵軍的作用。
所以不如把路面規劃出來,方便通行。
主路將城市分為南北兩個片區,南邊以居住生活區為主。
這裡規劃出了十條縱向街道和五條橫向街道,這些是南區的主要街道,每條街道的寬度都有五米。
交錯的主街道之間,是整齊排列的住宅樓。
沒錯,就是住宅樓。
陳遠打算在這裡建設五千棟二層的住宅樓,這樣能容下更多的族人。
每棟樓住兩戶一層一戶,那就是一萬戶,每戶就算三人還能住得下三萬人。
當然這些住宅樓是可以分期建設的,五處老寨也肯定是要有人居住。
所以新城中的人口,目前最多也就是一萬人左右。
五千棟住宅樓的占地面積,都能達到六十平米左右,這就足夠居民使用的了。
至於上下水的問題,陳遠仔細思慮過,反正是都打井水,二層的高度並不高。
即便二級的族人,一次打個百八十斤水上樓也不是問題,只要在家中放個水缸就解決問題了。
至於廢水和如廁,陳遠打算在城區主街的旁邊,建設五十處公共廁所。
然後用下水道暗溝將主街上的廁所連通。
最後生活污水和米田共們,會通過城南的污水通道直接排出城外,流進護城河中,然後順著護城河留到下游。
這種設計也是因為水泥的出現,為修建地下暗溝提供的可能。
其實這種城市排水設計,早在夏朝的城市考古中就有發現,那時的城市中以陶管連接作為排水渠道。
而宋代出現的福壽溝更是合流制下水道的典範,福壽溝直到現代還能正常使用。
福壽溝寬一米左右,高度也有一米五到兩米。
人已經可以在裡面直立行走了,非常接近現代的下水道。
有了這種設計,不光是污物。
其實也有利於城內積水的排除,避免內澇產生。